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體質養生法 讀懂自己的體質

中醫治病的精華是重視個體差異,辨證施治,而精華中的精華就是「治未病」,也就是養生保健,把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想要做到「治未病」就要把握人的體質。那麼究竟什麼是體質呢?人的體質為什麼跟養生有如此重要的關係呢?

所謂體質,就是指人的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和性格心理方面,綜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質。體質由四個方面組成: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性格心理。這四個方面可以高度概括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態結構的物質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髮、血脈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動、物質代謝過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點、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諧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人的一生中,體質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發生變化。

在《黃帝內經·靈樞·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範圍內的偏陰偏陽,認為「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這裡把人的體質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和陰陽平和等五種類型,現在看來,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體質按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為陰虛、陽虛、氣虛、濕熱、痰濕、血瘀、血虛、氣鬱、寒濕、風質10種體質。

體質不同的人,在生活習慣、脾氣秉性、生病狀況都是不同的,中醫一向講究辨證治療,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種病,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因此,對症下藥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體質。不然,不但不會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

病理體質基本有十類:氣虛型、血虛型、陽虛型、陰虛型、痰質型、氣鬱型、血瘀型、寒濕型、濕熱型及風質型。這十型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這是中醫學三千年來通過中醫辨證論治的集大成分類。

體質養生的重點在於防止生理體質向病理體質演變,這是不生病和治未病的關鍵,等到演變為病理體質已經是疾病的開始了。本系列內容的特點就在於強調生理體質的養生保健,從而把疾病阻截在更早階段,這就是《黃帝內經體質養生》的獨特奧義。

現代人的體質危機

大量研究證明,很大一部分疾病,特別是慢性代謝性疾病與體質下降有很大關係。如果人在20~30歲這個黃金時期,沒有創造一個體質高峰,反而過度消耗體質,那麼30歲以後體質就會快速下降,健康問題大量出現。但遺憾的是,體質下降這個問題幾乎被所有的人忽略,沒有人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陰陽貴乎協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體質的健康,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男性約在18~32歲、女性約在16~28歲時,體質會達到頂峰,之後體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特別是男性在32~48歲、女性在28~42歲時,體質下降的速度相當驚人。如果我們能在體質達到高峰前進行鍛煉,那麼體質的高峰會比一般人更高,高峰過後,健康水準也會保持在一個比一般人更好的狀態。現代人面臨的問題是,人們普遍把體質看成是只有運動員才需要注意的東西,就算是偶爾進行運動,也只是模糊的知道是為身體好,而沒有意識到是為了提高或保持自己的體質。

體質下降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三方面的危害

1.體質下降與猝死。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的是,體質下降不單單指的是四肢能力的下降,還有人體各個臟腑功能的下降,其中就包括心臟功能。我曾經遇過這樣一件事,某個炎熱的夏天,兒子急匆匆攙著自己的母親前來看病,當時這個兒子進來的時候大汗不止、面色蒼白,我建議他休息一下,他搖了搖頭,說要出去給母親買水喝,然後一溜小跑就沒影了,誰知這一出去就再也沒回來。

原因就是氣象炎熱,加上運動不當致使心臟出了問題,導致猝死。如果他平時能多做一些運動,注意提高自己的體質,他的心臟絕對能承受這一切,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也許就不會出現。

2.體質下降與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處在健康和疾病中間的灰色地帶,據相關調查顯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18~45歲,以中青年人居多,他們總覺得身上有說不出的難受,感覺全身關節與肌肉酸、軟、痛、麻,但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麼問題。

亞健康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非常容易心理障礙、胃腸道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煩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脹、心慌、胸悶、便秘、腹瀉等疾病,甚至有人還會出現厭世的感覺。

亞健康和體質下降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體質狀況都基本一致(特殊情況除外),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的體質會發生各種變化。那些經常鍛煉的人,體質水準就會逐步提高,並且在最高峰處停留很長一段時間;而那些不注意鍛煉、生活又不規律的人,體質會很快下降,並持續下滑,這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其中就包括亞健康。

3.體質下降與代謝性疾病。

現代社會,代謝性疾病可以用「流行」來形容,而預防代謝病的方法只有六個字:少吃點,多動點。體質下降的人,多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貪戀床榻,除了日常行走外,很少願意再進行額外的鍛煉,基本與「動」無緣,所以代謝性疾病就會找上門來。為什麼要多動呢?因為「動」能消耗掉身體多餘的能量、脂肪,能幫助我們提高和維持體內的肌肉總量及品質,加快體內新陳代謝。體內新陳代謝正常了,代謝性疾病自然就遠離了。

綜上所述,遠離體質下降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參加體育鍛煉,拒絕不良的生活方式。

那想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一定要去看醫生嗎?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兩種簡單的方式來判斷自己屬於寒性體質還是熱性體質。

方法一:

看舌頭。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舌頭淡紅而潤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就說明我們體內寒熱均勻;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濕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A片膩,那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了。

方法二:

寒性體質的人偏畏寒,手足冷。熱性體質的人偏畏熱,手足熱。

方法三:

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一般來說,正常的月牙應該佔整個指甲蓋的1/5左右。如果月牙不到1/5,就說明人體內有寒;如果月牙超過1/5,就說明人體內有熱;正常的月牙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

養生的大道在於兩個字:「和諧」

「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它提出的養生三個原則是:人與自然和諧,人的心態和諧,人的身體和諧。正如中國傳統養生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這是對養護生命的科學解釋,也蘊涵著中國傳統養生的精髓:「和諧」。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健康長壽是人類一直不斷追求的目標,人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人人都希望能夠活到天年。但是,對於養生,無論是觀念還是方法,人們往往存在一些誤區。人的身體除了受思維支配以外,也會有自己的感知,自己的喜怒哀樂,身體會盡最大的努力維護自身健康。

古人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偏盛偏衰謂之疾」,健康是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疾病的出現是因為這種狀態被破壞,陰陽氣機不是偏盛,就是偏衰,身體各部喪失協調,所以人才生病。所以養生應該「以和為貴」,「和諧」的人陰陽是平衡的,五臟六腑的工作是正常的,能夠互相配合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這時人自然就健康了。

明白了養生應該講究「和諧」以後,現在來了解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狀態不和諧:

1.七情。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自古以來,中醫都很重視七情,七情會擾亂五臟六腑的功能,使臟腑功能失調,比如過喜或者過驚會傷心;過怒會傷肝;過度思慮會傷脾;過悲或過憂會傷肺;過恐會傷腎。相對應的,如果臟腑功能失調也會導致情緒的異常反應,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等。所以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我們的身心才會和諧,身體也才會健康。

2.飲食失度。在身體的各個臟腑中,脾胃的責任是受納、消化和吸收食物,如果我們平時不注重飲食的健康,經常暴飲暴食,或者飢一頓飽一頓,或者偏食,或者不講究衛生都會損傷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如果脾胃傷了,就會使五臟失調,累及其他臟器引發疾病。

3.過度疲勞和過度安逸。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不管是過度疲勞還是過度安逸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首先說過度疲勞,過度疲勞可使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黃帝內經》中就有「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一說。

「久視傷血」:現在很多人都是上班對著電腦,路上對著手機,回家對著電視,豈不知這樣很耗傷人的精血。血是肝血,肝主魂,心藏神,長時間看電腦、手機、電視會耗散肝血心神。

「久臥傷氣」:很多上班族一到節假日就整日的睡覺,就算醒了也躺在床上不願意起來,時間長了氣脈運行不起來,就會傷氣。

「久坐傷肉」:這個肉指的就是脾,脾在身體裡是主運化的,總是坐著不動,脾無法運化,就會傷脾。

久立傷骨」:就是說站的時間長了,會傷腰、傷腿、傷膝蓋、傷筋骨。

「久行傷筋」:傷筋就是傷肝,如果人總是不停的四處奔波,筋得不到休息,就會有損傷,也會傷肝。

下面說過度安逸,和過度疲勞一樣,過度安逸、懶惰也不利於健康。如果把人比做一台機器,那麼懶惰就是讓機器停滯的鐵鏽。懶惰會使臟腑氣血失調而誘發疾病,主要表現為脾胃功能的獃滯不振、厭食、腹脹等,日久可以影響氣血津液的代謝,產生氣滯血淤、形體肥胖等病變,所以懶惰比操勞更消耗人的身體。

4.「六氣」過度成「六邪」。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更替輪迴,各有特點,比如春風、夏暑、長夏濕、秋燥、冬寒等,它們是自然天氣的基本類型,是萬物生長變化的重要條件,被稱為「六氣」。一般來說,「六氣」不會致病,但當人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正氣不足時,「六氣」就會變成引發疾病的「六邪」。「六邪」包括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和火邪。風邪:風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天為主。

人感染風邪會引發鼻塞流涕、咽癢咳嗽、頭痛發熱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特別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風邪的侵入;

寒邪:寒邪就是「寒氣」入侵人體引發的病邪。寒邪會使人體氣血津液運行遲滯,甚至凝結不通,從而出現各種疼痛的癥狀;

暑邪:暑邪多在夏天發生。夏天氣象炎熱、暑濕交蒸,人感染了暑邪後,多會表現出高熱、大汗、煩渴、肌膚灼熱等癥狀,夏天中暑就是典型的暑邪;

濕邪:濕邪多發於雨水較多,濕熱熏蒸的時節,這個時節濕易困於脾胃,使人不思飲食,口黏口甜,如果人沾染了濕邪,則會出現以濕疹為代表的皮膚病;

燥邪:燥邪易發於秋季,秋季空氣中缺乏水分,濕度降低,氣候乾燥,這種氣候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甚至疾病,比如口鼻乾燥、皮膚乾澀、大便乾結不通等都與燥邪有關;

火邪:火邪大都是因內因而生,但也有部分是外因導致的。內因最常見的就是身體陰陽失調,另外經常熬夜,吃辛辣的食物等也都會引發火邪,導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外因最常見的就是溫度過高、缺水,以及在悶熱的環境下待過長的時間。

如果人的身體能夠一直維持在和諧的狀態中,生命力就會很旺盛,抗病能力就會很強,心理承受力也會很強,就能夠長久保持愉快、平和的心境,而這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覺得不錯

底部點贊支持小編

一味本草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一味本草訂閱號

微信號:

dudonghy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