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紫砂泰鬥顧景舟畢生心血巨著,大陸版首次問世!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晚年自號壺叟。他出生於宜興丁蜀鎮上袁村(現紫砂村)的一個紫砂陶世家。年少讀書,研習古文,聰慧過人,博聞強記。十八歲時繼承父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製壺客師儲銘的技藝,出手不凡,一舉成名,從此開始長達六十多年的陶藝生涯。

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

1990年代初,港台地區擁有大批紫砂愛好者。捕捉到這種文化現象,時任香港三聯書店總經理的董秀玉輾轉邀請到紫砂大師顧景舟領銜,編著《宜興紫砂珍賞》

76歲的顧老不辭辛勞,親力親為,帶著兩位愛將考察古窯址,走訪博物館,選汰藏品,厘定年代,點評考證,將畢生的紫藝研究和實踐成就融匯其中。最終的《宜興紫砂珍賞》一書,藏品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市博物館、宜興陶瓷陳列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十餘家著名博物館和多位藏家的紫砂珍藏,且均為一手拍攝資料。

1992年,台版《宜興紫砂珍賞》與港版同步發行,隨即掀起了港台紫砂界的一個小高潮。時任台灣《紫玉金砂》雜誌主筆的黃健亮,見證並報導了這件盛事。

時隔27年,董秀玉將凝結顧老畢生心血的這本巨著搬回大陸,由活字文化策劃出版。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著名紅學家、史學家、書法家、畫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馮其庸先生為《宜興紫砂珍賞》所著序言,共同了解宜興紫砂與顧景舟先生的藝術造詣。

本文為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序言

文 | 馮其庸

宜興紫砂,是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製陶工藝史上的一枝奇葩。

據現代考古所得,宜興丁蜀鎮(丁蜀鎮即鼎蜀鎮,現兩種名稱通用)周圍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以及各代陶器遺存,羊角山的發掘,更證實了從北宋中期一直到明初,已經開始用當地的紫砂製陶。

高270mm 口徑135mm

壺身銘:江上清風山中明月

宜興又是著名的產茶區,唐代詩人盧仝的名作《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曰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陽羨是宜興的古稱。此詩下半部分描寫喝茶的豪興: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一段文字,已成為描寫飲茶的千古名句,殊不知它恰好是描寫飲陽羨茶的,由此可見陽羨茶聲名之高。

高105mm 口徑33mm

壺身銘: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

宋代詩人蘇東坡有寫煎茶的名詩《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此詩短短八句,把汲水煎茶到茶熟而飲,一直到茶後不眠,坐聽夜更種種情事,寫得生動逼真。東坡晚歲曾買田陽羨歸隱,至今宜興東坡書院還有東坡買田碑的石刻,昔年我曾去書院親見。現在宜興紫砂中流行的東坡提梁,雖並非東坡實跡,但也足見詩人見愛於茶鄉兼陶都的人們了。

底印:景舟

以上種種,都說明宜興於陶、茶二事,是得天獨厚,淵源極深的。

我的家鄉無錫與宜興緊鄰,近年宜興與無錫又合為一市。多年來我常去宜興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諸洞,東氿、西氿水區,國山碑,周孝侯墓,蛟橋諸名跡尋訪。

我十分欣賞陽羨山水,尤其是從宜興到丁蜀鎮的一段,真是風景絡繹,如行山陰道上。據說南山深處茶區,風景更為清絕,無怪乎宜興會成為人文之鄉了。

宜興紫砂自明供春、時大彬以來,盛名不衰。供春壺我只看過顧景舟老先生的臨本,大彬壺則看過多件。書載大彬壺初期題刻系用竹簽劃刻,我在故宮看到了這樣一件真跡,現在此壺還陳列在珍品展覽裡,實為難得珍品。大彬以下各家,我雖未能盡閱,但大都是目見過的。紫砂之得享盛名,一是因為宜興丁蜀鎮的紫泥優質獨絕,冠甲天下,無與倫比;二是歷代以來,工藝相傳,青出於藍;三是與文人結合,一握紫泥,詩畫題刻,琳琅滿目,雖黃金美玉,無以過也。因此數端,宜興紫砂至今見重於世,珍貴勝於翠玉。

底印:景舟

我與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論交已四十餘年,他的藝術,實在已是紫砂的至高境界。論歷史,大彬、曼生等功不可沒;論工藝,則今天已是後來居上,顧老先生早已度越前輩了。我曾有詩贈顧老雲:

彈指論交四十年,紫泥一握玉生煙。

幾回夜雨烹春茗,話到滄桑欲曙天。

然而,並不僅僅是顧老先生孤峰獨秀,與顧老同輩的蔣蓉,以花器馳名天下,其所作瓜果草蟲,傳神文筆,妙絕一時;而顧老的傳人高海庚(已故)、徐秀棠、徐漢棠、汪寅仙、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等,也都是一時俊才,如恆星戰役燦爛,輝耀陶都。其中尤以周桂珍的曼生提梁、井欄六方、仿古如意、僧帽、追月等壺,線條端莊流暢,風格樸實凝重,呈現出大家風范。我也有詩題贈雲:

長空萬裡一輪圓,憶得荊溪寒碧仙。

我欲乘風歸去也,庚桑洞外即藍田。

在紫砂雕塑中,徐秀棠天南獨秀,一時無雙。他的作品傳神寫意,別具風韻。他的羅漢、八怪諸塑,早已是馳名宇內、洛陽紙貴了。秀棠還能書能畫,他的刻尤為精妙,我近年在宜興所寫茶壺,大部分是秀棠所刻,能與我的字妙合無間;我在壺上的書法也大抵借重他的刻,才得傳神,所以我也有詩贈他:

秀出天南筆一支,千形百相有神思。

曹衣吳帶今何在?又見江東徐惠之。

紫砂工藝陶祖師。《陽羨茗壺系》載:“供春,學使吳頤山家青衣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供春於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胚,壺匙穴中,指掠內外……”作者為塑造供春形象,曾反覆推敲才定稿。他的供春,天庭飽滿,脫俗超人,不同凡相,而又確是書童年華,正在給役期間。將供春處理成偷閑坐於池邊石圍欄上,也是作者在有限的雕塑空間中體現特定環境的手法。

今以顧老的聲望功力,秀棠、昌鴻諸君的才思,編此一部大書,自然聚百代壺珍於一集,晴窗展玩,眾美畢備,如對古賢,如接今秀,其樂為何如也!因樂為之序雲爾。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於京

華雨窗,時蘇、錫、宜、常正在洪水

包圍中也。遙望南天,不勝神馳。

end

圖書簡介

一部圖文並茂的宜興紫砂史和紫砂工藝史;一本由紫砂大師顧景舟親自編撰的、極具權威性的巨作。511件紫砂精品,選盡天下所藏,自明、清、民國至1980年代,並由顧景舟及其弟子評點解說。顧景舟先生去世二十三年,此書首次在大陸出版。

本書圖版介紹宜興紫砂精品511件(套),分歷史、現代兩大部分,按製作年代先後排列。歷史部分以1949年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國58位名家的167件作品;現代部分展示了97位名家344件(套)作品。

本書由馮其庸作序;圖版之前,由主編、副主編撰寫了三篇專論,包括紫砂陶史、紫砂工藝、宜興茶事等,並配有60余幅圖片。

歷代名家作品多有仿製,本書精於選擇,對真品、仿品做了鑒定。為便於讀者鑒別、欣賞,重點作品都由鑒賞點評,這些文字,除個別藏品之外,均出自主編者手筆。

編者簡介

顧景舟,又名景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九一五年生於江蘇宜興上川埠鄉上袁村紫砂世家。少年立志紫砂陶藝,隨其祖母邵氏學藝,悉心鑽研紫砂名著,刻苦磨煉紫砂製作技法。二十歲便躋身於紫砂名工之列。數十年的刻意探求,使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形器雄健而嚴謹,線條流暢而規整,氣格古樸而典雅,藝品細秀而工精。他飽覽歷代紫砂名作,憑自身的藝術素養,對紫砂壺藝的研究和鑒賞有獨到之處。在書法、繪畫、金石、鐫刻、考古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詣。

顧氏是近代紫砂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被譽為“一代宗師”、“壺藝泰鬥”,所享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徐秀棠,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九三七年生。一九五四年,隨著名藝人任淦庭學習陶刻。一九五八年,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泥人張”(張景祜)工作室學習民間雕塑。他能充分利用紫砂陶土材質的特點,借鑒其他藝術,創出了紫砂陶塑的個人風格。所製以古獸為題材的茗壺,有濃厚的雕塑味;其他作品題材具有生活情趣,人物刻畫形神兼備,均為海內外愛好者所珍視。一九八一年曾赴香港參加第六屆亞洲藝術節活動。

李昌鴻,高級工藝美術師。一九三七年生。一九五五年,隨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學藝,功底扎實,知識面寬,勇於創新。一九五六年,曾用點、経、面美學構成法則,研究紫砂造型,創作了“化石紋飾”、“印裝飾”、"紋泥紋飾”的紫砂器,受到中央美術學院高莊教授的讚賞。一九五九年,從事工廠企業行政技術管理工作以來,利用工余,深入探究紫砂歷史和傳統技藝,並專注於紫砂壺、盆和陳設陶藝的創新設計,作品構思邃密,技法嚴謹,裝飾新穎,風格多樣,博采眾長而又獨具個性。他設計的“竹簡荼具”(沈蘧華製作,沈漢生裝飾)獲一九八四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丙寅大吉”陳設壺(與徐秀棠合作)獲一九八六年全國藝術陶瓷創作設計一等獎;“九龍壺” 獲一九九〇年全國陶瓷評比三等獎。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