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起底“分叉幣”生存法則:IFO能否觸發2019新的投機狂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距離BCH硬分叉已經過去了近兩個月了,在朝雲暮雨的區塊鏈行業,“分叉幣“已經算不上是一個抓人眼球的熱點。可每次大的分叉事件發生,人們的注意力總會聚攏在分叉的命運上,周而複始。

ETH與ETC、BTC與BCH、BCH與BCH SV,加密貨幣分叉帶給了區塊鏈行業無數的“驚喜”與“唏噓”。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最近的演講中做出預測:分叉幣的發行,也就是IFO(Initial Fork Offerings),有可能成為新的投機遊戲。在演講中,李禮輝舉了比特幣的分叉幣和BCH硬分叉的例子,並覺得這有點像“幣圈大佬開發的新的遊戲”。

IFO“火”過一陣。它曾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s,首次礦機發行)、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首次交易發行)並成為區塊鏈行業四大暴富發幣手段,紅極一時。

回想2017年8月1日,牛市中比特幣分叉產生BCH,此後的4個多月,幣價一路攀升,一度被人們寄予厚望與比特幣媲美,並在同年12月21日達到最高點的4470美金。

牛市中,BCH的成功,促使了一批人試圖通過分叉幣的方式進行發幣。在2017年最後的幾個月,比特幣大多數分叉幣多出自投機者之手,這些幣既沒有自己的社區,也沒有真正由於比特幣的技術。

人們能叫上名字的比特幣分叉幣已寥寥無幾,絕大多數比特幣分叉幣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抑或從未出現。BCH(比特幣現金)、BTG(比特幣黃金)、BCD(比特幣鑽石)、SBTC(超級比特幣).......分叉幣數據網站forkdrop.io上列出的73個比特幣分叉幣記錄那段時期的投機狂熱。

forkdrop上記錄的比特幣73個分叉幣

數據顯示,這73個比特幣分叉幣中僅有16個可以在交易平台上進行流通交易。能在排名前十主流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更是屈指可數。

鏈得得App根據非小號1月9日數據整理,比特幣幾大分叉幣破發嚴重,平均相較於初始IFO價格跌幅達93.26%。按照“供求決定價格”的規律,這也許代表著部分分叉幣的脆弱“共識”。(注:BCH分叉幣BCHSV現價為93.26美元,相比IFO價格漲幅37.92%)

部分比特幣分叉幣價格

從BTC硬分叉出BCH到BCH硬分叉,在過去的兩年間,IFO反覆引燃著區塊鏈從業者的欲求、驚喜或恐慌。

“加密貨幣分叉的正當理由是什麽?分叉的意義是什麽?分叉幣如何能長久地留存下來?”卻持續困擾著人們。

分叉本質上是“軟體更新”,任何人都可以“分叉”比特幣

加密貨幣的分叉分為軟分叉和硬分叉,軟分叉指的是區塊鏈向前兼容的共識規則改變,舊節點可以兼容新節點產生的區塊;而硬分叉的規則改變無法向前兼容,舊節點無法認可新節點產生的區塊,硬分叉因為社區內部意見的不同,產生新的分叉幣,但不是所有硬分叉都會產生新的代幣。

派盾科技矽谷研發中心負責人Jeff Liu向鏈得得App表示,“分叉其實就是一次軟體的更新,叫分叉可能會誤導一些人。” 比特幣的系統是分布式的,如果所有人都跟著更新的話,那就可以繼續往前走;但總是有一些人沒有更新,這樣內部意見就產生了分歧,由原來的一個鏈變為了兩個鏈。

“比特幣是一個開源的項目,理論上誰都可以分叉比特幣。”Jeff 向鏈得得App表示,“這個操作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把軟體複製一份然後改幾行代碼,重新做一個鏈,再給幣起一個名字,做一個新的分叉幣就產生了。但是目前來看,硬分叉主要指的是軟體更新。”

2017年9月至11月,淘寶商城中區塊鏈代碼代做、代寫的生意尤為火爆。一位區塊鏈技術從業者向鏈得得App直言,2018年年初的時候,在淘寶上幾百元就可以做一個分叉幣出來。

2018年1月淘寶的區塊鏈開發相關的代寫服務

然而2018年4月11日,淘寶發布《淘寶禁售商品管理規範》關於虛擬貨幣類商品規則解讀變更公示通知,全面將與區塊鏈代幣發行相關的技術開發、代理等商品歸為禁售,並於4月17日起正式施行。而早在3月20日,淘寶便下架了“區塊鏈白皮書代寫”相關產品,直至今日,搜索“區塊鏈白皮書代寫”、“白皮書代寫”等關鍵詞在淘寶上均顯示為“沒有找到相關寶貝”。

淘寶關於虛擬貨幣類商品規則解讀變更通知

淘寶的禁售切斷了首次分叉幣發行(IFO)面向廣大公眾最便捷的路線,而實際上,分叉比特幣是一件比在淘寶上購買更為省錢而且不費力的事。

2017年12月,當比特幣分叉生成器Forkgen打著“生成一個自己的比特幣”的宣傳語出現時,分叉比特幣成為一件成本極低、效益極高且幾乎沒有技術門檻的事情。

據鏈得得App了解,在Forkgen官網首頁填寫分叉幣名稱及其縮寫,區塊高度等基本資訊後就可以擁有一個自己命名的比特幣分叉幣,整個過程耗時不超過十分鐘,需要收取一定BTC的費用(目前費用為0.017BTC)。正如Forkgen的願景“打破創新領域的集中式規劃控制”,簡化所有想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創建屬於自己分叉的入行門檻。

可沒有社區認可,沒有項目支撐,更沒有功能服務,這種分叉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最終消失於分叉者的自娛自樂或忽悠韭菜。

Forkgen分叉比特幣所需的表格

Jeff向鏈得得App 表示, 目前雖然也有像BCH這樣出於對於技術更新分歧的原因的分叉,但在眾多比特幣分叉幣中大多數都是出於投機。

沒有參與者的分叉幣無法長久留存

Jeff向鏈得得App表示,分叉事件在各大加密貨幣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次了,長久來看,如果做分叉幣只是為了想賺錢,而沒有充分的分叉原因或是技術追求的話是不會成功的。

2017年牛市的時候可能通過喊單、炒作,沒有團隊沒有技術的比特幣分叉幣可以吸引一部分用戶。但是在目前市場狀況極不好的情況下,為了分叉而分叉的分叉幣團隊,基本上掙不到錢甚至無法生存。只有部分具備規模人群支持並有充分分叉理由和願景的項目,才有發展的可能。

以這個思路來看,BTC分叉幣BCH是有足夠分叉理由的。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在設計之初,為了保證比特幣挖礦機制的相對公平,對區塊的大小進行了1M的限制和規範。限制區塊大小在早期為比特幣網絡的正常運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家用電腦的挖礦也加速了比特幣的普及。但隨著交易的增多、幣價的上漲,這一限制的弊端開始凸顯,最為明顯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交易時長和手續費的問題。質疑比特幣支付效率的話題由此出現。

當時社區為此爭論不休,形成兩種主流觀點,一是區塊擴容8M,二是隔離見證(SegWit),兩派也曾在16年達成香港共識。不過後來以Adam Back為首的Core派回去後單方面撕毀共識,大區塊支持者認為妥協不再是辦法,就於17年對比特幣進行了硬分叉,產生了BCH。目前BCH的容量已經達到了32M,大大超越了比特幣的區塊容量。

同樣,以太坊分叉也是因為開發者社區成員意見發生了分歧。2016年6月17日,The Dao項目被盜走了360萬枚以太幣,價值7千萬美元。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在微博發布文章,要求回滾被盜的以太幣,並且得到了大多數團隊成員的支持,這條被回滾的鏈就是ETH。然而少數以太坊成員認為交易不可逆是區塊的基本特性之一,回滾交易的解決方案違背了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精神,因而拒絕進行被盜以太坊的交易回滾。本質上,ETH和ETC因為精神追求不同以及未來路線不同,以太坊分叉成了兩條鏈。

而對於BCH的11月份的硬分叉,Jeff向鏈得得App表示,他認為,澳本聰的BCH SV相比ETH從技術上來看並沒有很大的區別,也沒有一個問題需要這個分叉, 更多的可能是出於政治上的目的或是掙錢的目的,是沒有必要做兩個鏈的,算力大戰基本上算是勞民傷財。但是因為BCH以及澳本聰本身的影響力,BCH SV目前還是活下來了。

“技術並不是一個分叉幣能不能活下去的最主要的原因,只要有足夠多的用戶使用,這個鏈就能夠留存下去。”

Jeff向鏈得得App表示,區塊鏈系統的維護需要足夠多的人來挖礦。挖礦的人和交易量越少意味著這個鏈越容易受到攻擊,抵抗PoW挖礦機制的51%算力攻擊則需要足夠多的節點,足夠大的規模。當然這需要分叉鏈有足夠的理由吸引人們來使用,比如提供一些別的鏈沒有的場景、能力或足夠的技術優勢。

“無論是BCH還是BCH SV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也是因為其規模及影響力足夠大,有能力長久地生存下去。但並不是每一次硬分叉都會造成兩個陣營的“對打”,以太坊在2019年1月16日的硬分叉就將平穩和平地進行,社區內部的意見是一致的,這樣就不會產生新的鏈和幣。”

分叉幣需要規模化的交易價值

目前在比特幣的73個分叉幣中,只有16個進入了二級市場進行交易。

加密貨幣一定意義上被視作資產和通證,也具備交易屬性,即要求加密貨幣最終能夠進行自由流通和交換。

加密貨幣需要依靠流通和保有程度(即多大規模的交易者人群持有)來體現共識價值,或者說該幣種在特定人群中被認可的資產價值、兌現某種服務的價值。

因此,能否進行交易?多大範圍內能被交易者和社區成員認可?成了衡量加密貨幣的重要標準之一。此外,是否能夠上主流交易所,也是分叉幣在成長路線上被自然選擇的殘酷環節。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鏈得得App,目前交易所的上幣費至少幾十萬元,主流交易所的上幣費更是不菲。在上幣之前,交易所還會考察一個幣有多少人用以及影響力,類似於傳統交易所的盡職調查。如果一個幣的社區支持度不夠高的話,主流交易所可能會拒絕其上幣申請。因此,“上交易所”考驗著一個項目團隊的資金實力、運營能力以及用戶數量和社區凝聚力。

即使上了交易所也不意味著一個“實力欠缺”的加密貨幣從此就可以持續斂財,無後顧之憂。早在2018年3月,為了確保用戶交易的幣種符合上幣標準且擁有正常運行的錢包和區塊鏈,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trex就發布聲明並於3月31日下架 82個缺乏流通性的幣種的錢包。之後,幣安、OKEx、火幣等國內熟知的主流加密貨幣交易所也紛紛開啟下架代幣的機制。

各個交易所公布的影響代幣下架的因素大同小異,以幣安的公告為例,影響代幣下架的因素主要有:項目及團隊因素;技術開發及主網/智能合約因素、社區建設及運營因素、以及對於社區置疑不回應、不配合交易所定期例行調查以及違法欺詐行為等等其他因素。

由此看來,上交易所進行流通對於加密貨幣來講只是一個新的開始,要想長久的生存並讓“流通”真正體現價值,還需要技術的不斷發展、社區的長久和諧建設以及項目的誠信。

就分叉幣來看,鏈得得App發現BCH硬分叉後的一周內包含火幣、OKEx等交易所都暫停了BCH的交易、充值與提幣。

OKEx關於暫停部分BCH交易的公告

Jeff向鏈得得App解釋,分叉過程中會原鏈與分叉鏈會趨於動蕩。而對於分叉幣來講,一個幣在剛分叉時系統和節點往往變化大,容易遭受攻擊,如果交易所馬上就持有這些幣的話,是有巨大風險的。交易所往往會觀望一陣,待到節點足夠多了,再恢復交易,當然如果節點一直不夠,可能永遠不會上幣交易,這也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方式。

分叉幣生存法則

首先,加密貨幣分叉並產生新的代幣需要足夠的理由,其中最正當的理由便是“社區內部的分歧”,並使新的分叉幣種獲得盡可能多的社區成員支持或承認。

其次是技術,分叉幣需要相對於原鏈有技術上的更新、功能上的完善、需求上的進一步滿足,分叉幣項目團隊也需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去支撐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更新和優化。

第三,分叉幣需要有足夠的用戶(礦工)。分叉幣需要有足夠的用戶去使用,一方面可以加大鏈受51%攻擊難度,而是可以保證社區的建設。

第四,分叉幣與眾多加密貨幣一樣,也需要流通,通過交易被更大範圍的認可和支持。而以上三點共同決定了分叉幣能否進入二級市場交易流通,並在流通之後依然決定著分叉幣的命運。

由此可見,一個分叉幣想要真正擁有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零成本的事情,用戶以及資金的需求讓分叉幣在共識散落的熊市中的生存更是艱難。

分叉只是開始,空洞的噱頭如今也不再能激起浪花。正像很多區塊鏈從業者所說的那樣,“踏實做事”才是區塊鏈團隊真正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分叉幣也不例外。(本文首發鏈得得App)

本文原發布於鏈得得,授權鈦媒體App發布,作者:茂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