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亞迪回應:上海比亞迪確實存在 但李娟非該公司員工

  比亞迪回應“假冒事件”:上海比亞迪確實存在,但李娟並非該公司員工

  隨著關鍵人物李娟被警察機構控制,比亞迪“假冒事件”真相究竟是什麽,正受到業內高度關注。

  7月12日,比亞迪官方微博發布一則《關於李娟等人冒用比亞迪名義開展相關業務的聲明》,表示李娟冒用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身份,偽造比亞迪多枚印章,以比亞迪名義,與多家部門及機構展開廣告宣傳類合作。該聲明強調,對於上述事情比亞迪均不知情,也與比亞迪無關。

  據了解,比亞迪聲明提到的“假冒事件”是從2017年5月起發生的。該聲明稱,“2017年5月,李娟使用上海雨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名義,以自有資源(廣告及活動)試用及免費使用為切入點,主動與比亞迪聯繫並開展免費廣告宣傳。2018年4月,李娟使用上海雨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名義,以資源贈送及優惠價格的方式,推進比亞迪與兵工廠足球俱樂部之間的廣告宣傳。”

  此聲明一出,與該事件相關的廣告供應商開始擔心前期墊付的廣告費用可能會打水漂,紛紛向比亞迪“開炮”。涉事廣告供應商之一的上海競智廣告便在其官方微信發文稱,上海競智廣告對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的服務始於2016年,距今已有3年,且涉及此事件的廣告供應商多達數十家,被拖欠的廣告費用高達11億元,如此漫長的時間加上如此龐大的廣告費用,比亞迪方面不可能不知情。

  對此,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李娟並非比亞迪員工。“我們已向警察機構報案,具體情況要等警察機構的調查結果出來才能知道。”

  該比亞迪負責人還進一步向記者解釋稱,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確實存在,但李娟並非該公司員工,所以李娟對廣告供應商稱其代表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自然並非事實。

  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發現,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2003年4月14日,主營業務為電動自行車及附件,電動汽車及附件,摩托車及附件製造、加工、銷售、研發等。大股東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90%,剩下10%的股份同樣由比亞迪關聯企業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持有,法人代表為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

  業內有分析認為,李娟已成為解開事件疑團的關鍵。比亞迪方面認為,李娟並非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的員工,因此對她與其他廣告供應商所開展的活動不予認可;而廣告供應商則認為,李娟是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的高管,代表比亞迪與供應商們進行廣告業務洽談。

  根據比亞迪的公告,李娟目前已被警察機構控制,在此事件中其身份究竟是什麽,可能要等警察機構調查完畢後才能水落石出。

  一位比亞迪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比亞迪與兵工廠合作的項目確實存在,他也參與過該項目的評估,但項目前期如何導入?與李娟又有什麽關係?就不清楚了。

  對於廣告供應商來說,由於前期墊付費用所產生的虧空是實實在在的,而比亞迪方面確實也享受到了品牌宣傳的成果,在此背景下,11億元的廣告虧空,究竟最後該由李娟承擔還是由比亞迪來負責,《每日經濟新聞》將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張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