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癌醫生:互聯網、AI 如何幫助癌症化療省錢、

航天工程師,戰地記者,癌症大數據創業者······從經歷可以看出,李小軒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航天工程大部分用於軍工,但是我個人非常反戰,所以後來索性在美國做了十多年的戰地記者。」李小軒希望尊重生命。不過,漸漸地,他卻感受到:在自然疾病面前,人類對於生命的尊重是最力不從心的。

而說到疾病,不得不說癌症是帶來絕望的「罪魁禍首」。相關數據顯示,2012 年,全球共記錄了 1410 萬例癌症病例,到 2035 年,全球癌症病例數量將達 2400 萬例,增長幅度將達到 58%。癌症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類別,所以我們也是談癌色變。這個陰霾將籠罩更多人,然而目前我們卻無法將其製服。

李小軒也被這個龐大的數字震撼,所以,他決定創業,加入「抗癌隊伍」。癌症是兇惡的猛獸,人類已經與其抗衡多年,方式也多形態各異,有研發新葯的,有創新治療手段的,也有新興的大數據分析公司。其中大數據技術雖然處於早期階段,但是備受青睞,市場上醫療大數據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癌醫生也是其中一員。

癌醫生是李小軒幫助更多人與癌症抗衡的武器,這是一家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核心,再結合 AI 技術的醫療服務公司,其提供集合了線上癌症專科問診、線下癌症基因檢測、癌症病人化療用藥隨訪和 AI 數據分析功能的平台,可以貫穿癌症病人的化療過程。

「 80% 的醫療數據都藏在各大機構(醫院,研究所,檢測等)睡大覺,沒有共享。其次,每一個醫療數據收藏點都只有有限數據,就算開放研究,往往數據不夠,而作用有限。」和大多醫療大數據公司的出發點一樣,李小軒也看到了醫療數據不通的痛點。所以,打通數據障礙是當務之急。

但是因為醫療數據涉及個人資訊,所以直接將醫院的數據圍牆強行拆掉並非可行的辦法,李小軒認為以服務為導向,從一個細分的應用場景深入收集數據更合適。癌醫生則是從癌症化療場景切入,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建立的癌症遠程醫療平台。「以不適當用藥為主的『人為醫療過失』已經成為人類死亡第三大原因。其中以癌症化療為例,它的最大挑戰就是用藥反應不良,副作用大而生活品質下降,壽命減短。」李小軒這樣介紹。

為了減少癌症化療的副作用,目前比較可行的方式是醫生在給病人用藥的時候會進行相關用藥基因檢測,也就是看病人可不可以吃這個葯。為了驗證,醫院或者藥廠需要做做活體老鼠實驗,這個過程會耗費約半年時間。然而,有的癌症患者可能已經等不到結果出來。

這樣的不幸是非常遺憾的。李小軒也很難容忍患者在這樣有機會好轉的情況下失去生命或者信念,所以他建立了一個癌症醫療數據平台,企圖給癌症病人提供化療過程中的服務。

首先,癌醫生會提供相關的基因檢測服務,幫助病人做初步的用藥治療。然後,癌醫生 App 會作為一個數據收集工具,建立一個癌症病人資料的大資料庫。通過 App,醫生可以在線上遠程跟蹤管理化療病人的用藥反應,如病人的驗血、體重等變化。患者也可以在線上進行癌症專科問診,與醫生交流。「與其像很多公司一樣花錢買數據,不如通過有效的服務積累大數據。」這是李小軒的思路。接著,通過這些數據的積累,平台以後可以實現 AI 輔助醫生做預測分析,幫助更多病人更精準的治療。「癌症有幾百種,你不可能短期內全部覆蓋。所以只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上,通過 AI 的分析了解更多的可能性。」不過,李小軒表示,隨著數據積累和機器學習,平台可預測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全面,也可以覆蓋到更多的人群。

「醫生不是全能的。醫療數據要麼沒有,要麼數據量龐大,單靠醫生一己之力分析對於他們來說壓力非常大。而通過技術完全就可以幫助他們理清很多不必要的數據,他再判斷分析靠不靠譜就可以了。」據李小軒介紹,AI 技術對於醫生來說,是一個「得力助手」。

通過這個閉環實現,患者等待用藥檢測的時間會大幅度縮短,其癌症治療花費也會減少。對於醫生而言,也可以遠程管理患者,不用擔心非住院患者的日常狀況。除此之外,癌症資料庫會像滾雪球一樣增大。這些數據對於藥廠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藥廠可以通過這些數據縮短製藥的周期,減少彎路。不過,大數據應用的服務前提是建立足夠大的資料庫,目前還是處於數據採集階段。所以,據李小軒介紹,醫生目前的商業模式也是考慮以第三方服務的形式來實現,即:提供檢測服務和搭建互聯網醫療資訊平台盈利。

醫療是一個「寂寞」的行業,變現慢,投入多,門檻高,所以創業者必須要「耐受」。癌醫生尚未融資,不過即便沒有資本的助力,李小軒也要堅持走下去。「遠程醫療的說法在戰場上就有了,現在我希望現在可以通過 AI、大數據更好地賦能遠程醫療,讓偏遠地區的癌症患者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他說。

本文來自動點科技,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