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對一地雞毛,中年婦女如何把自己從壞情緒中拯救出來?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凌想來源 | 凌想親子心理(lingxiang127)

作為一個經常面對一地雞毛的中年婦女,當你心情低落、煩躁、甚至憤怒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人會這麼做:

第一,通過指責、吼罵、摔打來發泄情緒

——這很可能讓你的情緒變得更加糟糕,把家裡折騰得雞飛狗跳。

第二,通過刷手機、看劇、逛淘寶來轉移注意力,被動地等待負面情緒消散

——至於什麼時候能開心起來,誰知道呢?

現在,心理學家告訴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出乎你的意料,卻非常有效——

記得上中學時,我在一本書裡看到,當你不開心、很生氣的時候,把憤怒發泄出來就好了。你可以大聲吼罵,使勁摔打一些東西,總之,怎麼爽怎麼來。

據說,日本很多公司就為員工設定了發泄室,讓員工可以在裡面盡情發泄情緒。

有一次,我因為一件事很生氣,正好一個人在家,我就試著這麼做了一回。

我很生氣地扯著嗓子大喊大叫,找一些摔不壞的東西狠狠地摔到地上,使勁跺腳。

我以為怒氣會消退一些,可是很奇怪,我發現,這些舉動反而讓我更憤怒了。

如果說,10分是滿分的話,一開始的憤怒程度是3分,這麼一發泄,憤怒程度居然變成了8分。

這些行為好像把憤怒這頭怪獸從籠子裡放出來了,它一下子變得抖擻壯大起來。憤怒的能量層層更新,在我的身體裡四處衝撞。

我恨不得把自己也發泄出去。

怎麼會這樣?我很驚訝。

從那以後,我對這個辦法產生了懷疑,也再沒用過這個辦法。

直到很多年後,當我了解了心理學比較新的一些理論,我才明白,情緒並不是像存錢罐裡的硬幣,是有一定數量的,你把它發泄完了,情緒就消失了。

不是這麼簡單。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裡好像住著兩個「人」。

一個「人」負責做出各種行為,而另一個「人」,則負責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做出這個行為。

大腦接受到這個解釋後,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以使情緒能夠吻合行為。

所以,當我們表現出一種情緒,這種行為就會影響我們的大腦,產生這樣的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的身體,激發相應的能量。

我們一直以為,憤怒的情緒會導致憤怒的行為。

心理學家告訴你,憤怒的行為也會導致憤怒的情緒。

是不是有點顛覆三觀?

當你沒有節製地發泄情緒時,大腦會針對你的行為作出判斷——哦,你這樣大吼大叫、摔摔打打是在生氣,隨即,大腦就會產生更加憤怒的情緒,來對應你的行為。

所以,你會感到更加憤怒,甚至憤怒得失控。

這個我特別有體會。

有時,我對女兒有點生氣。要是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但當我沒忍住,或者不想忍,一下子爆發出來,就會越數落越生氣,「氣不打一處來」,真的像是把關在籠子裡的怪獸放了出來,到處咬人。

還好,我一般是到吼的程度就停止了。我幾乎沒有打過孩子。

我知道,有的媽媽說著說著還不解氣,直接就動手打了。

拍幾下屁股還不解氣,打著打著下手就重了。

情緒激發行為,行為加重情緒,層層疊加,大腦完全被憤怒控制,理性不再起作用,怎麼解氣怎麼來,完全看不到後果。

誰不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當你處在激烈的情緒中,完全被憤怒控制,你是會變成另一副面孔的。

大腦的機制決定了,靠發泄不能解決情緒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迅速轉變情緒的方法就是——轉變你的行為。

讓自己做一些看起來很開心的事,比如,哈哈大笑,唱歌,跳舞。

這是什麼餿主意?

你肯定會說:開玩笑,我正生氣著呢,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

注意,並不是讓你【發自內心】地開心起來——這太難了。

而是【做出開心的樣子】——哪怕一開始很勉強、很生硬、笑容是擠出來的。

因為——

當你做出開心的行為,大腦就會接受到這些動作發出的信號——它才不管你是不是真的開心,反正都是嘴角上翹、哈哈大笑、手舞足蹈,這些肌肉動作都是開心的表現。

大腦中的「另一個人」就會解釋這些行為——你很開心。

於是,大腦就會產生開心的情緒,來對應這些行為。

然後,你就真的不再那麼生氣了,甚至,有一點點開心了。

很神奇,是不是?

這些小技巧並不是憑空想像,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了,快樂是可以被創造的。

比如,只要做出笑的動作,就會變得真的開心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謝福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參與實驗的人分為三組:

第一組,微笑一分鐘;

第二組,要大聲笑出來一分鐘;

第三組,像狼一樣嚎叫一分鐘(這個動作與大笑的動作差不多,但與快樂無關的動作)。

在微笑、大笑、嚎叫之後,謝福爾請每個人評估自己的情緒。

結果發現,人們表現得越快樂,快樂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強烈——

那些微笑的人感到更快樂了,

而大笑的人簡直是興高采烈。

像狼一樣嚎叫的人卻沒有變得快樂。

比如,跳舞也會讓人感到快樂。

韓國的心理學家將實驗者分成四組,分別進行有氧運動、身體調節活動、hip-hop舞蹈訓練,以及滑冰。

我們知道,運動會讓身體分泌內啡肽,它會讓人心情變好。

但是,實驗證明,跳舞的一組,快樂指數是最高的。

還有唱歌,也會讓人開心起來。

心理學家發現,單純地聽音樂不能讓人們變得更快樂,但是,唱歌能讓人感到快樂得多。

總之,各種實驗證明,當我們表現出快樂的行為時,就會真的感到快樂。

行為會帶動你的情緒,影響你的認知——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主動創造快樂。

這就是讓自己快樂的秘密。

之所以分享這個小秘密,是因為我自己也有體會。

我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家形成了一個「傳統」,在無意中應用了這個理論——誰不開心了,其他人就會想辦法讓他開心起來。

舉個例子。

我因為什麼事生氣了,耷拉著臉,一聲不吭。孩子爸就會做出點怪聲怪樣逗我開心。

如果這招還不行,他就會採取強製措施,親自動手,把我的嘴角往上提,讓我做出微笑的樣子。

可想而知,那樣的表情有多滑稽可笑。然後我就綳不住了,噗嗤一聲笑出來,心情也就緩和了好多。

我發現這招還挺管用,後來,當孩子或者孩子爸不開心的時候,我也會這麼逗他們,強迫他們做出開心的樣子。

有一次,因為什麼事,女兒抹著眼淚出門上學去。我不想讓他不高興地開始這一天,送他到門口時,我逗他:「不能走,笑一個再走。」

女兒癟了癟嘴,笑不出來。

「不行不行,要好好笑一個。」

女兒咧咧嘴,做出一副又哭又笑的奇怪表情。

「嗯,不錯,再笑一個,要笑得露出後槽牙來,像這樣——」我給他做示範。

女兒咧開嘴,這回笑得生動多了。能明顯感覺到他的心境有所變化。

「嗯,好了,去上學吧。開心一點。」

一來二去,女兒也學會了這招。我再不開心的時候,女兒就會主動來逗我笑,用他的小手來提我的嘴角:「媽媽,笑一個。」

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

哪怕就是他惹你生的氣,他這麼費勁心思地逗你,你好意思不配合一下嗎?

我只好皮笑肉不笑、勉為其難地做出笑的樣子。

這麼一笑,好像真的就不那麼生氣了,心情稍微緩和一些了,不那麼鑽牛角尖了。

(猜猜看,我家裡誰的嘴角被提溜得最多?誰不開心的時候最多?)

再告訴你一個秘密,自從知道了這個創造快樂的神奇理論,在家裡,或者一個人時,我開始有意識地自己唱歌,或者手舞足蹈地比劃幾下。

雖然,我的歌聲不是那麼動聽,身姿不是那麼動人,但是,讓自己開心不是更重要嗎?

尤其是,作為孩子的媽媽,丈夫的妻子,家人們會敏感地覺察到你的情緒——女主人的情緒會極大地影響著這個家庭的氛圍。

而且,這種開心沒有什麼具體的事由,心情自然而然地就明朗起來。你就是覺得生活很美好,陽光很明媚。

這種感覺可真好。

不信你試試?

--------End---------

作者簡介

凌想,國家二級心理顧問師,資深出版人,9歲孩子的媽媽。專註兒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致力於自身成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