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師珠,中國高校界最強錦鯉

今天,北師大應中大的拉歌之約,特意攜“珠兒妹妹”前來應戰。這位俏皮的“珠兒妹妹”就是前幾天官方宣傳的北師大新姐妹——北師珠。

準備一展歌喉的北師珠,在拉歌一開始便禮貌地自我介紹“這裡是北京師范大學,我們在珠海校區迎接中山大學拉歌挑戰。”

視頻內,一個片段顯得意味深長:在紙飛機上寫下北京珠海,紙飛機飛出,比翼雙飛,天空嬉戲。

隨後,北師珠官方微博轉發,兩大官微號公開親密互動、官方宣傳姐妹情。

曾經的三本北師珠正式融入了“雙一流”圈,終於成為了北師大的官方姐妹。

北師珠發展史,驚豔

消息一出,吃瓜網友炸了:北師珠絕對是中國最強高校錦鯉。

在感歎之餘,不可否認的是,北師珠這幾年的發展,確實快如火箭,來看北師珠的“晉升”履歷:

2000年10月,北師大與珠海市政府簽署合作建設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教育園區的協議。2001年12月,園區正式奠基並開工建設。

2003年7月,按教育部批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教育園區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學校類別定為獨立學院

2014年4月25日,廣東省教育廳公布自2015年起,北師大珠海分校所有專業在廣東省的招生錄取批次調整為二批本科A類,且不分區域全省招生。

2018年12月29日,據北師大珠海分校發表的《2019年新年賀詞》,北師珠實現在四川、青海地區一本分數線招生。

2019年4月8日,據北師大官網消息,教育部正式批複同意北師大珠海校區建設。

其實,早在2017年8月,廣東省政府、珠海市政府和北京師范大學三方就已經簽署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的的協議。當時“WeChat北師珠”就曾有跟進發了消息:

推文發出後,北師珠的學生欣喜雀躍,紛紛留言說蹭了母校的光,真正是“子憑母貴”,很多學生還發了朋友圈,明天請叫我985畢業生。

北師珠快速“晉升”之路,為本校學生帶來了對母校的認同感與自豪外,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網友認為,以二本的分數進學校,畢業後卻能拿985的文憑,對其他努力的學生來說,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這些爭議在這周的批複文件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回答:

二本分數考進來的,畢業後就拿二本的畢業證,而非直接拿本部的畢業證;

現在的北師珠還是獨立招生的二本院校,2021年停止招生,等2021屆這批學生2024年畢業後,才由北師大接棒招生;

2024年後,北師大統一招生,本部的部分專業分到珠海校區,珠海分數線跟北京的北師大一樣,畢業後拿北師大本部的畢業證

至此,北師珠再也不是原來的“北師珠”了。

有一種大學,叫做分校

對北師珠的逆襲最感同身受,莫過於本校的學生。

文件官方宣傳後,原北師珠學生少了兩年前“升格為985”的雀躍,反而多了幾分焦慮——5年後,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成為歷史,母校就將這樣被眾人遺忘了嗎?

按“校區”的名義來招生,未來的分數線勢必水漲船高,最初基本以二批次錄取的北師珠,便不可能出現用“二本”的分數蹭985大學名氣的情況。

而錄取分數之差別,也向來是“正宮”校區和“遠房”校區/分校的互相看不爽的導火索。

比如,河北工業大學本部是一本線招生,但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部分專業三本招生。類似的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歷年錄取分數,相比校本部會低20分左右。這樣下來,本部的學生可不樂意了——分數差那麽多,憑什麽大家拿一樣的文憑?

一些分校/校區還與校本部相隔遙遠的地理距離,這也無形中更拉遠了彼此的心理距離。兩種距離共同作用,一並消磨著分校區學生的認同感。

當然了,北師珠命運被改寫,內心翻湧不息的不只是她自己。

號稱“珠海三寶”的另兩位,北理珠(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和吉珠(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也忍不住紅了眼眶,一面是不捨,一面也有心酸。

同為獨立學院起家,也同是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從北方跋涉到珠江三角洲,新世紀初就開始並肩奮鬥,開疆拓土,在嶺南大地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友誼地久天長》。

如今,北師珠華麗轉身,把友誼的小手伸向了中大,估計北理珠和吉珠只能微笑著話別老友:阿北,苟富貴,勿相忘

心情更複雜的,要數原廣東省高校排名第三的暨南大學

北師珠正式從分校變校區,成為廣東省第三所985高校的消息發出後,暨大不僅可能要退位至第四名,還有不少吃瓜群眾恍然大悟:

“原來你們暨大,並不是985啊。”

學校的焦慮症,比學生更嚴重

“升級”,是不少大學夢寐以求的成功。

高校圈的階層躍升競爭,可不比人與人之間的優勝劣汰來得弱。

儘管按照本科教學的設置初衷,“一、二、三本”僅僅指的是錄取批次的不同的高校,並無高低之分,不管是就讀多屬於公辦範疇的一二本,還是多屬於民辦範疇的三本,都能在畢業後取得相同水準的普通高等本科文憑。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高考考生手中“幾等”的分數,理所應當地對應著幾本(等)的學校。

這一邊,學生們削尖了腦袋想往更好的學校擠,畢竟,未來升學、找工作都要看文憑——不是一張大家都能拿到的紙,而是那張紙的含金量。

好學校與好學生自然是相互成就的。另一邊,學校也在爭取更好的頭銜,這意味著能吸引更好的生源、贏得政策的傾斜。

於是,專科的想升成本科,二三本的想衝一本,拿到碩士點的又開始衝博士點。

早在2011年,山西、福建等省份就開始將二三批次合並,到如今,“三本”的說法在很多省份已經消失。不少學校也因此搭上了擺脫“三本”偏見的順風車。

取消“三本”的出發點是弱化對民辦學校、獨立學院的歧視,但當“二本”變成了本科行列的最底層,而人們的偏見依然如故,它原本的“相對優勢”也就失去了。一些實力不錯的“二本”學校便開始爭取階層躍升。

2012年,湖南省5所二本高校齊“晉升”,6年後,又有4所高校步入此行列。2014-2015年,廣東高校也迎來了集體升級,廣工、廣醫、廣大躍為一本高校,為省內一本招生增加了上萬個學位。

在縱向升級方面,碩博士點的突破成了另一種升級方式。

今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通知,有15所高校首次通過碩博士授予部門的核查。而僅在這之前的幾個月內,還有28所高校也已加入到博士、碩士授予點之列。

但在這些隊伍中,多數高校不算知名,體量也不見得能吃得消這樣的飛躍。

看起來,好學歷、高學歷人才數量逐年都在上升,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報告顯示,2007年以來,碩士、博士招生每年的增長率大多維持在4%左右,而在2017年碩士研究生增幅擴大至22%,博士研究生增幅擴大至8.5%

這年頭,對學生來說,不讀碩讀博,仿佛等於沒文化;而對學校來說,招不了碩士博士,都快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學了。

如果說拚頭銜的難度略大,有的學校便打起了“裝點門面”的主意——改個好名字,也相當於改頭換面。

改名的套路,有且不限於“學院”變“大學”,一洗專科的身份;地域擴大化,以城市為名的改為省份,以省份命名的改成華南、華中、東北等區域,最高則能改到國字頭;再來是美化說法,把原來的“鐵路”或“水產”等字眼改為“交通”或“海洋”,瞬間格調就上去了。

有數據顯示,2010~2016年期間,我國有200余所高校更換了名稱。

通過觀察也不難發現,在對待校名的態度上,985學校保有原名的穩定性最高,其次是211院校,普通高校名字改動頻率最大。

在行政評價的標準之下,改名甚至成了不少高校謀求發展的黃金準則。

最後,等到畢業季來臨,當七八百萬的畢業生——越來越多的一本生、碩博士生、“名校”生湧入求職潮時,他們發現企業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標準:

為了高效率篩人,“985/211/雙一流優先”——如今大學生遍地都是,雙非的、普通一本的同學,你們終究還是來晚了一步啊。

作者 | 瓜子涼亭

編輯 | 秋褲

排版 | 阿麥

* 未標注來源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