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對中醫人才短缺的現狀,怎樣學習中醫學才最有效呢?

「一根銀針,一把草藥」、「一個老頭,三個指頭」,類似這樣的中醫就醫場景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與西醫相比,中醫普遍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但如今,這些曾讓中醫美名遠揚的優點,卻正在以「穀賤傷農」的方式製約著自身的發展。與動輒數十上百元一盒的西藥和一次成百上千元的高端儀器診斷費用相比,中醫無論從藥品還是診斷手段來看,收費都是相差甚遠的。這也是許多中醫醫師在開處方葯時除了開中藥,還要開西藥的原因之一,而更大的影響則是很多人認為中醫沒「錢途」,不願意學中醫。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中醫的經濟效益長期低於西醫,中醫從業者的工資待遇和績效補貼都比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新一代中醫從業者的熱情。橘香園學堂了解到許多熱衷醫學而選擇報考醫科大學的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是大多數還是會傾向於西醫,他們不選擇中醫的原因除了認為中醫很難學之外,還認為中醫的「錢途」不明朗。

目前中醫藥和各種中醫技術,如針灸、拔罐、推拿、按摩、刮痧等收費都偏低,而且很多中醫診所、國醫館是退休人員辦的,國家沒有投資且不能用醫保卡,嚴重製約了中醫的普及和發展。

中醫的江河日下除了西化嚴重外,還在於傳承人源頭的缺乏,而這又是由目前中醫教育制度所導致的。

中醫與西醫不同,中醫博大精深,中醫知識要轉化為技能比較困難,需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學好。像上世紀60年代畢業的中醫專科學生,都需要熟讀中醫的四大經典才可以畢業,而現在的大學中醫教育中並沒有把這些經典書籍列為必讀,而只是作為探討的選修課程。當今高等教育中的中醫教育顯得有點浮躁,各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過濾掉了大量中醫藥本質的東西,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功底很差、水準不高。

《人民日報》曾發文指出: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後繼無人。思古觀今,誰又能不為中醫的命運憂心忡忡呢?

後繼無人一直是這些老中醫的擔憂,如今的老中醫幾乎都已到花甲之年,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意味著中醫這個「國粹」將在未來數十年後退出歷史舞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更加重視中醫的發展,政府鼓勵發展中醫教育的初衷是為了挽救中醫學術和臨床經驗,以期打造一批精英中醫臨床人才。「師承」這種方式無疑讓老中醫們看到了「後繼有人」的希望,中醫傳承推動了中醫界拜師學藝的熱潮,為提高醫術水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

傳承的基本過程為師父要求弟子在臨床之前或臨床之同時,誦記大量中醫經典,培養深厚的中醫理論根基。同時由師父言傳身教,教授心得,把自己積累的臨證經驗傳授給弟子,弟子就能夠在無需花費大量時間摸索經驗的情況下,很快便繼承師父的診療特點。

現如今,熱愛中醫、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多,但怎樣學習中醫學才最有效呢?

打好基礎很重要

學好中醫藥基礎知識,是從事中醫藥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達不到這一點,就不能勝任工作,更談不上在自己從事的專業上取得成就。

怎樣才能打好基礎呢?橘香園學堂認為,必須廣博與深化並重。

廣博就是廣泛、全面地學習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

深化就是在廣泛學習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在某個方面或者針對某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理論實踐,緊密結合

中醫理論源於臨床實踐,又指導臨床實踐,而臨床實踐又檢驗了中醫理論,使其進一步深化完善。若理論脫離實踐,便成為空洞無用的理論,而實踐沒有理論的指導,就無法擺脫盲目性,無法取得最佳效果。如果隻重視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忽略臨床實踐,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理論脫離實踐,變成只會背條文、不會診病療疾的偽中醫。

所以,鑽研理論和反覆實踐是治學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學習中醫既要學好中醫理論知識,用於指導臨床、教學、科研實踐。又要學會通過實踐檢驗理論,進而修正、充實、完善理論。

勤於動手,積累經驗

做學問就得積累資料,掌握學科動向。畢竟一個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天生聰慧的人,看到和聽到的難免會忘記,只有用手抄下來的資料,才能較長時間的保存。

平日要多進圖書館,多看書、多上網、多收集資料。把看到的或聽到的資料簡明扼要地抄錄成卡片,分門別類加以保存,並詳註作者、文題、出處,以便查閱。積累資料要古今並舉,不能厚此薄彼,特別是新近的資料更要收集。因為中醫現代研究發展迅速,不收集新資料,掌握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就做不好各項工作。當然,收集資料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需要有所側重。

韓愈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醫傳承要不例外。中醫是一門臨床經驗和實踐科學,緊靠聽課聽講座看書學習,是無法得到中醫真傳的,有些中醫技能,必須傳承,也就是師傅帶徒弟,師傅在臨床看病實踐中手把手傳承講解指導。傳承即師徒之間進行傳授學習的方法,傳承又稱「親炙」,它是我國古代傳授醫學知識的主要形式,對中醫學的延續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