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現在英國人如何看待鴉片戰爭?

轉自X調查處

如今,少有英國人知道鴉片戰爭。就算聽說,也只是聞其名。英國學者藍詩玲在其著作《鴉片戰爭》中道出答案:“在我看來,英國一直竭盡全力忘記它與中國打了兩次鴉片戰爭的事實,在英國中學和大學的歷史課上看不到鴉片戰爭的內容是十分可能的。還在1900年前後,一些英國歷史教科書在談到香港和英帝國在東方的管轄範圍時,就不再提及鴉片戰爭……1997年香港移交時英國高官的告別演說,也對鴉片和為鴉片打的那兩場戰爭隻字不提。”

英國人熱愛歷史。當年大英帝國征戰四方,許多戰役被拍成了電影,如《祖魯戰爭》《喀土穆》。鴉片戰爭是近兩百年前英國的一場大勝戰,可是今天,無論英國教科書、媒體和影視作品都對此鮮有提及,英國幾代人對之已近乎喪失概念。

而在中國,鴉片戰爭無人不知。據藍詩玲《鴉片戰爭》介紹:從蔣介石時代起,中國開始用反帝情緒構建國家,此後鴉片戰爭從一個事件,被宣傳成為中國屈辱的、前所未有的民族悲劇,目的是說服民眾將中國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一個外來的敵人,將鴉片戰爭及由它帶來的不平等條約說成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長期計劃,只有國民黨能夠拯救中國。此後,“鴉片戰爭”和“屈辱”成為愛國主義主打名詞。

發生於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朝貢體系與大英帝國體系的首次正面大衝撞。那時經歷了工業革命的英國正崛起為全球巨霸,在世界範圍內強行推行自由貿易;而中國對此近乎一無所知,仍然活在自給自足的天朝幻象當中。

“弱肉強食”是當時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落後就要挨打。今非昔比,“人道主義”已基本取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英國更是站在道德高地,以一種過來人的優越姿態,對世界弱勢國家及群體表示關懷及幫助,對本國歷史上的醜陋行為(如販賣黑奴)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評。那麽,對於鴉片戰爭,當代英國精英如何看待自己祖先當年的行為?

丹·斯諾是BBC知名歷史節目主持人,其高外祖父是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作為劍橋大學歷史系的優等畢業生和歷史學家,丹·斯諾描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和原因:

“18世紀和19世紀初,英國發生了技術上的革命,即世人熟知的工業革命。憑借蒸汽發動機,這個小島國的產能迅速遠超亞洲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比如英國蘭開夏郡以當時最先進的機器,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紡織品,這些產品大量湧入孟加拉,最終毀掉了孟加拉的紡織業;又如在印度,歐洲貿易改變了傳統的以土地為基礎的農耕及等級制度,並造成貧困與饑荒。中國那時巨大而富有,但禁止對外貿易;而英國不擇手段地急於在世界範圍推行自由貿易,一直惱怒於無法向中國進口產品。鴉片戰爭的意圖在於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進攻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一來其技術先進;二來商人們希望在中國謀大利;其三是政客利用英國選民當時的愛國情緒為自己在政治上尋求利益。”

前英國商務大臣凱布爾爵士是英國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的黨魁,他評價說:“這是一場非常錯誤及充滿剝削的殖民戰爭,造成歷史上長久的傷痕及懷疑,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會重演。”

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沙遜教授是著名的沙遜家族後人。該家族曾在鴉片戰爭中獲利豐厚,上海和平飯店即為該家族所建。作為後人,沙遜家族對鴉片戰爭做出了譴責:“和許多戰爭一樣,鴉片戰爭是錯誤的,其動機來自經濟及政治方面。英國人以武力發動戰爭,部分原因是當時自由貿易主義甚囂塵上;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大英帝國疆土亦是原因之一。”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