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女孩天台告白看哭百萬人,「媽媽,我不是別人家的小孩」!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文|柳飄飄

你還記得上一次與父母談心事是什麼時候嗎?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的孩子們越來難開口與父母交流。

最近,一檔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節目《少年說》請來一群孩子,鼓勵他們登上勇氣台向父母喊話,說出自己的心聲;

本以為會看到父母與孩子和解後其樂融融的畫面,沒想到孩子們所承受的壓力與痛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正在上初一的袁璟頤,有著幾乎所有小孩都有過的困惑:為什麼在爸媽眼裡,我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小孩?

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敵人——「別人家小孩」。

他們比自己成績好,比自己性格好,是自己無論怎麼追趕都甩不掉的陰影。

對袁璟頤來說,那個「別人家的小孩」恰好是自己四項全能的女閨蜜;

於是除了被與之反覆做比較之外,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

事實上,在年少時被比來比去是所有青少年避猶不及,卻又避無可避的「一道坎」;

對孩子來說,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無論是成功時還是挫敗後,他們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肯定與鼓勵。

然而當觀眾們都開始為這個小女孩叫屈心疼時,台下的媽媽卻一副死不悔改的架勢;

她在給出了一句簡單的肯定後,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一番又一番「大道理」:

簡單概括一下這位媽媽的中心思想:

自己從來都沒有「無事生非」,給女兒指出的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

不斷把女兒跟別人作比較,是希望她能夠從其他人身上學到好的習慣

女兒希望通過喊話,讓媽媽以後不要再打擊自己;

媽媽卻以「你就是欠打擊」為由,對她進行了一番現場「打擊」;

你可憐兮兮地乞求一個蘋果,而媽媽卻居高臨下地給了你一車梨。

女兒的再三請求在媽媽的強勢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強的時候要拍一下,弱的時候要推一把,要想從媽媽那裡獲得一句肯定實在是太難了;

對媽媽來說,過程不重要,效果才能說明一切。

可事實上,女兒在「四項全能」的閨蜜眼裡,同樣是「別人家的小孩」,同樣是有著很多優點的「無可替代」:

可惜在這位媽媽的眼裡,只有在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時才會放出讚賞的光芒:

在她的視野裡,她只能關注到成績、排名,卻看不到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內在成長;

可最悲涼的事情卻是,無數人在這個女孩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為什麼都是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你的學習就是不如人家?

XXX考上了重點大學,你怎麼只是個二本?

你看看你表姐嫁得多好啊,你這個丫頭怎麼就沒個像樣點的男朋友?

隔壁小張都有二胎了,你們小兩口怎麼還不讓我抱孫子!

而這樣的父母,在我們身邊更是比比皆是。

另一個小姑娘彭婉傑因為成績下滑,被媽媽停掉了自己的舞蹈課,即使她一再重申自己有多麼熱愛舞蹈,可她7年的堅持只能換來媽媽的一句「我會考慮你的建議」;

從小到大,我們習慣了被安排、被服從、被選擇的生活,偶爾的幾句牢騷,也會敗給父母的那句「都是為你好」;

除了「別人家的小孩」,我們打不倒的敵人還有「過來人」。

彭婉傑希望媽媽支持自己的夢想,媽媽嘴上說著「你努力了就行」,行動上卻不肯有半分讓步;

即使看到了孩子因夢想而生出的,眼中的光與臉上的笑,媽媽也絲毫不做動搖;

成績面前,孩子的夢想根本算不了什麼。

現在的孩子真的活得太累了,可台下的家長們卻還在步步緊逼。

因為成績差,就沒有資格出去玩;

作為父母眼中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哪裡有什麼資格與經驗豐富的「過來人」談條件呢?

原本節目的初衷是希望鼓勵孩子大膽說出心聲,通過釋放情緒找回自己,結果孩子吶喊以後卻被打壓得更慘;

許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己錯了」,而是給你提供吃穿還不知足,他們當年的環境可比現在惡劣多了。

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彼此想要的。

慢慢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便陷入了死循環;

我們再也不願與父母談心事,對他們屏蔽了朋友圈,出門在外開始學會了報喜不報憂,甚至什麼都不報……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從時刻黏著父母的嬰孩,漸漸變成了很少與他們交流的陌生人;

而他們除了對與子女之間的疏遠不解之外,也根本不會意識到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薑文曾在訪談節目中,被主持人問道自己的人生有沒有什麼失敗,他沉默過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有啊,我跟我媽的關係。

薑文從小接受的就是典型的「否定式」教育:

他考上中戲興沖沖地拿成績單給媽媽看,媽媽卻看了一下就丟到了一邊說,「你那兒一盆衣服沒洗呢,你別給我聊這個」;

長大後,他成了名賺了錢,第一時間給媽媽買了房子,可是母親不僅沒有表現出一絲高興,而且自始至終都沒有住進去;

「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

表面看起來,薑文似乎擁有了一切:名利、金錢、家庭……可是幼時母親的否定與打擊,卻成了他一生的痛。

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高知還是老粗,中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都令人憂慮;

但很多人對此不以為外:原生家庭那麼不堪,你現在不還是活得很好?

《和陌生人說話》的一期節目中請來了這樣幾位年輕人,因為童年時期父母對自己的影響,他們成為了「丁克一族」。

因為父親要樹立「一家之主」的威嚴,於是自己一旦做錯事,就要面臨被打的懲罰,這導致他一度懷疑自己長大後會因為父親的影響,而變成連環殺人狂:

從三四歲開始,就明白了「不能向父母要東西」、「不能有要求」,在嚴厲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她,開始變得不善於溝通:

選擇勇敢說出了自己內心對音樂的想法,因為與書上的註解不同,媽媽的第一反應卻是「你錯了」,女兒本來敞開的心也慢慢封閉了起來:

原生家庭真的對人的成長沒有影響嗎?

那些口口聲聲說著「別甩鍋」的人們,只能看到了他們沒有因為在惡劣環境下成長而走上歧路,卻未曾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經歷了多麼大的痛苦掙扎。

知乎上關於「你什麼時候感到最無能為力」的提問裡,有這樣的一個回答:

我從小發誓長大後,不要做像我父母那樣的人,自私、專製、不懂尊重。

但在教育孩子上,我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完全是我媽的翻版,竟然不由自主地犯著和父母一樣的錯誤。

那一刻,我覺得最無力。

是啊,這世上幸福的家庭往往相同,可不幸的家庭卻有著各自的不幸;

即使我們拚勁全力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好影響,但是被揉皺了的紙無法再恢復到最初的平整,我們無法避免被影響著重複悲劇。

或許我們都該憑藉自己和時代的努力意識到問題,即使不能避免苦難,也要在命運的無數挑戰下堅持著自己的內心所需,

讓循環式悲劇終止在我們這一代,或許就是最勇敢的選擇。

因為,上一輩的故事已經結束,而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無論如何,為人父母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庇護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成為他最大的阻力;

「給小孩擁抱和糖,給小孩溫和柔軟,等他們變成大人才不會覺得遺憾。」

— End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