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川:從“西部一隅”到創新沃土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

從兩彈一星、核聚變,到中國環流器一號、殲20飛機、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大熊貓人工繁育……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在地處天府大地的四川,一批又一批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力量。

記者日前從四川省科技廳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推進科教興川戰略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建設創新型四川到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四川科技體制機制、科技資源布局、科技創新實力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科技投入體系多元化

成都東二環外一個叫做“東郊記憶”的地方,如今是不少年輕人周末聚會的好去處。斑駁的老廠房、巨大的舊式火車頭、密集的管道線路,訴說著曾經的輝煌。“東郊記憶”是成都的科技印記之一。它的前身是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和第一支投影顯像管在這裡誕生。

歷年四川省科技人員情況

上世紀50年代,四川科技力量十分薄弱。1957年,全省僅有科研機構37個;上世紀50年代末,科研機構僅有科技人員3366人。隨著“三線”建設的布局,四川內遷、新建科研機構近80個,科技力量得到有效充實。到了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放活、引進、培育科技人才的一系列政策頒布,高校、企業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科技人員素質穩步提高。2018年末,四川擁有高等學校119所、科研院所276家;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0萬人。其中,研發人員總量超過15萬人,是1997年的2.8倍。

7月20日,“十三五”時期國家優先安排的重大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異塵餘生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啟動儀式在四川涼山州雅礱江錦屏山隧道口舉行,這標誌著中國首個、世界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進入加快建設階段。目前四川已經擁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台1635個,國家雙創示範基地6個,各類孵化載體860多家。

7月25日,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宣布基於雲服務的新版安卓系統“地震預警”APP正式上線。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該實驗室已與防震減災部門建起了覆蓋面積22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多次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近10年來,我國地震預警事業從零起步、從無到有,離不開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的巨大支持。”實驗室主任王暾說。

歷年四川全社會R&D科技投入情況

1962年,四川全省科技三項費不足4000萬元,1978年也僅為4700萬元。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當前的四川正逐步形成“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金融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2018年科技投入達到720億元,是1996年的24.4倍,年均增長16.4%,投入總量保持西部第一,為四川省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碩果累累

歷年四川技術合約登記成交情況

去年5月,隨著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觸控顯示屏在成都高新區成功點亮,中國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鏈完整、人才充沛、市場容量巨大、交通物流條件良好,發展光電顯示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談及為何選擇成都高新區,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曾經如此回答。

30年前,作為全國首批國家高新區的成都高新區,從成都城南的一片農田上啟航,1990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600萬元;到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1665.8億元,並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的目標加速邁進。目前四川已擁有高新區21家,其中國家高新區8家,位居全國第六。2018年四川高新區營業收入達1522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8037億元,近兩年平均增速為22%、11%,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

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川科技發展打破了原有單一、封閉的計劃管理體制,實現了科技工作重點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隨著全省科技投入顯著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基礎條件得到改善,科技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科學技術普及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碩果累累。全省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科技事業進入了空前活躍和繁榮的時期。2018年,全省專利申請受理數為15.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4萬件,分別是1987年的141.8倍和245.7倍,專利結構不斷優化,呈現量質齊升局面。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兆元,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了兩個百分點。

來源:科技日報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