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打著數據名義侵犯隱私

網民何曾想到,自己平日裡在微博上寫的話,如今也能被歷史所記錄。近日,一則“2000億條微博被國家圖書館保存”的話題上了熱搜。原來,國家圖書館宣布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將啟動,以後將陸續保存微博上公開發布的博文。此舉引來社會各界熱烈討論。有人興奮驚呼:“我的微博也進歷史了!”也有人表示擔憂,微博數據涉及大量的個人信息,是否涉嫌侵犯版權與個人隱私?

微博作為信息的聚集地,以其獨有的方式記錄著這個時代發生的點點滴滴。有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微博全站發布博文超過2000億條、圖片500億張、視頻4億個、評論和點讚總量近5000億。許多熱門新聞都“發聲”於此,許多電商網紅從這裡“火”起來……從今往後,在微博上,已記錄和正在記錄的信息都將被載入“史冊”。

數據時代,保存互聯網信息是好事,理應得到支持。互聯網已成為重要的信息發布和傳播平台。從宏觀上來講,互聯網上的信息記錄著社會發展的每個細節,客觀反映著一定時期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變遷;從個人來講,互聯網記錄著網民生活的點滴,以社交媒體為例,它們用照片、日誌、個性簽名、朋友圈等方式持續記錄著網民的日常。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網絡新聞的網民使用率達81.4%,有42%的網民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獲取和發布信息。有專家指出,互聯網信息的易逝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采集和保存尤為迫切。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普及,互聯網信息的規模爆炸式增長,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也成為互聯網信息采集和保存的趨勢。

然而,網民關於個人隱私的擔憂也應該被重視。據報導,國家圖書館啟動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號召在中國境內開展互聯網信息業務並在相關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機構,均可申請成為國家圖書館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共建主體。也就是說,不僅微博,包括微信、抖音、豆瓣等社交媒體均在其研究範圍內。這意味著,一不留神,網民所有的“身家信息”都將被讀取、採用、保存。在當前個人信息洩露亂象較多的情況下,網民有所顧慮也可以理解。

數據誠然可貴,隱私對每個人而言也是“無價之寶”。要留存住互聯網數據,當然也要保護好網民的個人隱私。首先,保存用戶個人信息務必經個人授權。網站可以預先設計授權模板,征求用戶授權意願。即使采集和保存後,也不會立即提供公開服務。有業內人士建議,未來可由用戶設定權限,可供部分人士讀取和使用,類似於個人信息的“記憶銀行”。其次,互聯網信息的采集和保存,要有法律護航。一方面,給信息保存和采集開啟“快速通道”,規避與著作權法產生的諸多衝突,可以借鑒國外經驗,以立法形式將互聯網信息納入“文件繳送”範圍,允許國家圖書館對本國互聯網信息進行主動采集存檔;另一方面,給廣大網民吃下一顆定心丸,有法律作為後盾,包括個人隱私在內的諸多個人權益不容侵犯,不給不法分子竊取信息數據留有可乘之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