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化騰:科技向善

文 | 馬化騰

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環球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化,讓社交網絡和基於互聯網的增值服務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各個環節。在中國,我們看到這方面的進化較其他國家走得更快更前。2019年,當各行業更新至智能化發展(包括零售及金融科技等行業),這個趨勢會更為明顯。

以中國南方城市深圳為例,20年前騰訊在這裡誕生。現時購物、預訂餐館或外賣、繳交水電費、乘車、掛號看病,及結婚登記等,都可以指尖上辦理。互聯網結合科技的力量,正讓我們感受到生活品質提升的美好結果。

我們欣慰社會上有這種變化,但有一個問題仍經常在我腦中出現:我們能不能通過科技緩解人們的苦楚,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群?

遇上天災、意外、病困的情況,社會上不少人都願意慷慨解囊,但由募捐至把善款送達災民手裡始終需要時間,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能預計的延誤。

公益科技始於家

四年前,我們便嘗試通過互聯網連接人和公益機構,開始了中國第一個開放性的大型網上捐獻活動,讓社交網絡微信(海外版服務為WeChat)用戶通過手機支付直接捐款給指定的公益機構或項目,同時監察其進展。至今“9·9”公益日(每年9月9日舉行,因此得名)累計籌款近21億元人民幣(約3.09億美元),4951萬人次共襄善舉,支持全國超過7300家公益機構的發展。

這項活動獲得巨大反響,我認為結合科技可把公益做到日常生活裡,讓公益變得更創新、更有趣,成為觸達全民的活動。譬如,我們推出了捐步計劃,讓微信用戶兌換步數並由參與的企業進行配捐至指定的慈善機構。捐獻聲音計劃,則讓微信用戶通過手機朗讀詩詞及故事,再將內容合並為聲音書供視障人士收聽。

再想深遠一點,人口老齡化問題令醫療服務系統承受龐大的壓力,這不單是中國,更是全球各地政府當務之急。科技又能否協助政府提升醫療系統的效率?我們又能否借助科技幫助病患者緩解痛點,減少家人的生活壓力?

在中國,培訓一個醫生平均需時8年,醫生及醫療設備的供應遠遠追不上需求。培育醫護人才是沒有捷徑的,但我們卻可利用科技助力醫療行業智能化更新。

把活動融入日常生活

從醫生角度出發,人工智能(AI)可從三個層面提供巨大助力:一是利用AI做簡單重複性工作,如數據處理、報告生成等,醫生時間節省,可照顧更多病人;二是利用大數據,AI可學習篩查醫學影像,提升診症效率、準確率,現時醫學影像分析技術只需0.1秒便可完成對細胞病變定位;三是配合影像、病理基因等方面的大數據融合應用,推出個性化醫療服務。

病患者方面,通過社交網絡連接醫生,可免去患者和家人因候診、複診所帶來的舟車勞頓之苦,讓病人身心獲得治愈。通過智能手機可預約醫生,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更可利用移動社交網絡進行遠程問診、付費,並在居住地配藥取藥。

互聯網融合線下生活場景越普及,隨著移動通訊網絡提升至5G,也為傳統產業轉向數字化更新帶來了機遇。我期望,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商業價值,不但可推動企業增長,也能幫助到老弱社群解決痛點,以回饋社會。

編輯:臧博

來自《The World in 2019》雜誌,《財經》翻譯。

2018 經濟學人報業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財經》雜誌獲《經濟學人》獨家授權出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