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者沈巍爆紅的背後,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件事

近期衣衫襤褸的拾荒者沈巍紅了,加在他身上的標簽五花八門,和沈巍自身的對白參看,形成了有意思的反諷。

01.

>>>流浪者沈巍的超級變變變

等到沈巍火起來的時候,他已經是上海灘流浪環保網紅國學大師,陷入了難以自證的怪圈。他說垃圾分類是理念,人說他安貧樂道,他說富貴本可求,人說他志不在此,他說志在垃圾分類,人又要他講國學,他只好避而不談自己,講講“德才兼備”“善始善終”的古訓,終於皆大歡喜。

於是,在“國學”、“大師”雙雙被搞臭的大背景下,某些人禮失求諸野地若有所得,進而“報導出了各種偏差”,複旦畢業婚姻悲劇自我放逐啦,鬍子拉碴風度翩翩啦,學以他用早成馬雲啦……

偏偏我們的“沈大師”始終維持在正常智商水準:齊白石出名因為畫而非鬍子;我只是純粹愛好讀書;網紅熱早晚一哄而散……然而就這一點最不正常,一個以撿垃圾為生活的人,竟然從頭到尾自圓其說了,你說不是大師而何?於是頂禮膜拜啦,自覺可憐啦,維持秩序啦……

各種各樣的人蜂擁而至,他們一方面要人看他不清,高高在上也好,匪夷所思也罷,另一方面則要他飄飄然無所顧忌。只要他還有著一點流量加持的可能,這些“塑料代言人”就會繼續不顧一切加以捧殺

於是一面面旗幟立起來了,問問你敢不敢為愛瘋狂,我們的閱讀辜負了這個時代,大師在流浪小醜在殿堂……正反兩派掐得不亦樂乎,“大師的境界你們不懂”、“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然而其實與他無關,他就像中藥裡那味被榨乾的藥引子。

然而他是無毒的,就像人們迷信偏方秘方,心知肚明大力金剛丸那些把戲,只為自己求個心理安慰。於是一方面感慨詩和遠方不是求仁得仁那麽簡單,這一次實在佩服得緊;另一方面又一次激發起對現實生活的信心,畢竟還是學不來。

因此對於這波“追星熱”驚慌失措大可不必,有毒的東西人們其實始終避之唯恐不及,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遍嘗百草的神農,久惡心並麻木於身居豪宅大院手植菊花作詩自詡陶潛,高談闊論講台之上蠅營狗苟生活之中,或者是不憚自我迫害製造奇觀吸引流量……

或許只是在沈巍這裡,普通人看到了傳統文化中所謂的“身心性命之學”,不是去向山裡的狐狸大談聊齋,而是簡簡單單表裡如一地安身立命,外帶一點桀驁不馴和自我期許。“先知先覺者和瘋子只差一點點,他們給我戴了帽子說我是瘋子,我也只能當瘋子了”、“我只會青史留名於網紅現象分析”……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他比很多大師更“國學”,他很清楚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也很明白自己的大紅大紫只是歷史的形成,而不是一副我固有之的高高在上。

不過,沈巍的故事倒是令人想起《孟子》中的一則故事,想必沈巍也並不陌生。講的是廉潔自律的陳仲子清者自清,只要來之不義便不食、不居、不顧,孟子雖然高度評價他為巨擘,卻認為失之狹隘不可擴充。

沈巍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裡一種以退為進、安之若素的難能可貴的品質,然而不免陷入另一種偏執和極端中。畢竟他眼中讀書人的理想諸葛亮,正是因為“能托六尺之孤,能寄百裡之命”而為人稱道。

垃圾分類道路千萬條,推而廣之第一條。這種克己自苦的生活方式並不具有延展性,一舉成名後能否善始善終也未可知,儘管我們尊重他的個人選擇。然而上一次是他本人,這一次是他的“非垃圾”理念——或將又一次被視為“垃圾”而丟棄,只是這一次由人們事先分類而淘了各自的寶去。

不必諱言,這篇文章也是在他的故事中淘寶的結果,然而一方面是希望看客給予他基本的自由和尊重,另一方面更是希望沿著他的初衷繼續下去,為垃圾分類的普及盡一份心力,希望能引起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02.

>>>垃圾是人類參與的結果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歷史上很新又很短的一段。如果把地球的歷史簡化為1天的24小時,那麽,人類是在這24 小時的最後3 分鐘才進場的。

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就已經具備了完整而複雜的生態系統,以其客觀的運行規律支持著物質上的自給自足。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通過各種方式支持著生命之流的延續。

人類製造的很多物品在使用之後,大部分都無法依靠自然的力量來分解。製造它們所使用的各種物質,停留在這些物品中,無法再進入自然循環。

物品被不斷地製造,用過之後又不斷被丟棄。它們越積越多,於是便成了“垃圾”。不錯,這正是垃圾產生的根本原因。人類的這種行為,其影響不僅是製造了“垃圾”,它還消耗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包括能源。

人類製造物品的原料和能源都源於自然界,這些原料的形成可能需要幾十億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經人類開採使用之後又不能很快回歸自然界,其消耗速度遠遠快於形成的速度。為了滿足所需,人類不斷地從自然界中開採,於是,能源危機、資源枯竭以及為了開採更多資源而產生的生態破壞等問題隨之而來。

狩獵時代,垃圾只需順手一丟。隨著農耕社會的到來,定居的人們就需要想出更多辦法來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或者是“倒”,或者是“燒”,其根本出發點都是“眼不見為淨”。工業革命後,垃圾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環境和健康問題也越發凸顯,人們就更加迫切地要讓垃圾從眼前消失。

公元前16 世紀的古特洛伊城裡,人們習慣於把垃圾丟棄在室內地面上。每當建築物內的地面被骨頭和其他垃圾堆滿時,人們就會選擇用乾淨的黏土把垃圾埋起來,再在上面重新鋪出一層厚厚的地板。因此每到一定時期,屋子的地板就會升高一截,直到加無可加,索性將房頂拆掉,在層層垃圾上又起新屋。

不僅室內是這樣,整個特洛伊城也是這樣不斷埋掉垃圾、再建新屋。據估算,平均每個世紀,特洛伊城升高1.43 米!與此相似,很多中東的古代城市往往建立在大型土墩上,比周圍的平原高出很多。這些土墩其實就是垃圾堆,裡面蘊藏著千百年來人類生活的各種遺跡。某些城市“長高”的速度甚至高達每世紀4 米!

到了中世紀,人類隨意拋灑垃圾的惡習依然持續且愈演愈烈。據史載,15 世紀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一有一天夜裡在街頭散步,忽然聽見樓上一聲喊:“下面的人注意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就被一個大學生潑向窗外的糞便澆了一頭。路易十一居然沒有惱怒,反而留下一筆賞金,以“鼓勵這名大學生熬夜讀書的努力”。

工業革命之後,都市垃圾的數量達到了令人驚恐的程度,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從各處湧出的垃圾如洪水般匯聚在一起,迅速堆積成垃圾的高山和海洋。很多大城市周邊的土地變成了露天垃圾場。隨意拋灑的露天垃圾場成為瘟疫之床、汙染之源。它們不僅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還會汙染水源和土壤,住在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

當堆到無法忍受或乾脆無處可堆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燒垃圾。一開始露天燒、用爐子燒,後來用改進過的焚燒爐燒。但是,燒過的垃圾並沒有消失,只是變身為氣體和煙塵,成為另一種形態的汙染源,依然盤踞在人們身邊。

面對垃圾,普通人的反應通常是:Not in my back yard( 別在我家後院)。而為了避免自己家被垃圾堆滿,就把垃圾扔到別人家院子裡。這缺德事世界各地都有人在乾,而且是把垃圾丟棄到比自己更貧窮更不發達的地區。例如,城市垃圾一股腦運到農村埋掉或燒掉。而從全球範圍來看,最嚴重的就是跨境垃圾轉移。

1987年,美國紐約一艘名為莫布羅號的駁船,裝滿垃圾駛出港口,試圖在紐約港和墨西哥灣之間尋找可以“卸貨”的廉價垃圾場,可是經過五十多天的海上航行,垃圾被沿途各港口拒收,莫布羅號駁船最終無奈駛回紐約,這批垃圾還是在布魯克林被燒掉了。數十年來,由於本國的垃圾處置費用高昂,許多發達國家不斷把自己的垃圾轉移到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把那些地區變成了“世界的垃圾場”。

其中,電子垃圾是最典型的。全世界80%的電子垃圾出口到亞洲,中國更是重災區。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一般較低、處置費用也很低,因此很難做好對有毒有害垃圾的汙染防控,這更威脅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群健康。

03.

>>>處理垃圾的三板斧

過去人們把垃圾扔在窗外、街道、河流、海洋、港口、農田等任何可以扔的地方。今日很多村鎮依然沿用此法。在城市裡,大部分垃圾都會被運送到垃圾填埋場。

現代的衛生填埋場經過層層防滲及除臭,基本能夠做到短期內的垃圾無害化。但維護成本較高,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多是混合垃圾,各種廚余、塑料、金屬、紙張等混雜在一起,這樣的垃圾很難在填埋場被降解。即使在幾十年後,依然無法被消解。

“用火燒”一直被當作最簡便的垃圾處理法。看上去,噗的一聲,垃圾無蹤,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垃圾和其中的有毒物質並不會憑空消失,只是一部分轉化為氣體形態排入大氣中,一部分藏身於焚燒後的灰燼之中,最終依然會影響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中國很多地方依然把露天焚燒和老式焚燒爐作為垃圾處理的主力,其代價是嚴重的空氣汙染和對周邊居民健康的損害。現代的焚燒技術已經出現了很多新型工藝及其相應的空氣淨化技術,但依然不能避免如硫氮化物、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質的排放。同時,任何形式的焚燒爐都會耗費大量的能源,其焚燒時消耗的高能量與焚燒後得到的能源往往不成正比。

也稱作“資源化處理”或“垃圾資源化”。農村用餿水喂豬、收集糞尿發酵漚肥等都屬於此類;將金屬、玻璃、紙張等廢棄物回收再加工,也是我們熟悉的方法;還有利用廚余和園林垃圾堆肥等。人們對垃圾再利用的熱情,絕大多數來源於經濟需求。古往今來,從個體拾荒者,到集團式企業式的廢品回收,乃至政府主導的資源回收再生體系,都在經濟杠杆作用下,為垃圾創造著再生的機會。

04.

>>>垃圾分類為什麽重要

在這“垃圾處理三板斧”之中,“回收再利用”毋庸置疑是優於前兩者的。但在我們身邊絕大多數地方,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並不高,城市鄉鎮處理垃圾主要是通過填埋和焚燒,很多農村地區甚至依然把垃圾隨意傾倒在自然環境中。

從我們對於垃圾填埋場和焚燒爐的依賴就能看出,倒和燒這兩種人類社會最早期的垃圾處理方式,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真正實現“循環經濟”中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目標,需要將這個循環圈通暢而持久地運轉起來。垃圾分類必不可少,只有將垃圾分門別類,才能更好地進行回收,實現最大化的資源再生。

那麽怎樣進行垃圾分類呢?現在世界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垃圾分類標準,各國的分類方法都不一樣,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不盡相同。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最為複雜的國家之一,一般分為五大類(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物、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每個大類下面又細分為若乾小類(不同地區小類的分法也不同,有的分10 小類,也有的甚至達到70 小類),居民需按照要求將自家的垃圾分類收集。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常將生活垃圾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為什麽會有這種差異呢?

垃圾的組成成分是決定垃圾分類方式的一個重要依據。我國廚余垃圾的比例非常高,佔到一多半,而美國、日本、德國廚余垃圾所佔比例低於20%。如果我們把廚余垃圾分離出來,垃圾的分類工作就算完成了一多半。然後再在剩下的垃圾中把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如塑料、紙類、金屬、玻璃等)分離出來(這個過程很多回收業人員都會來幫忙),真正需要末端處置的垃圾也就不多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況,在我國,廚余垃圾單獨成為一大類,也是現階段垃圾分類最重要卻也是最難的地方。因為這一步是要在每個家庭的廚房中,由每個家庭成員自動自覺地親自動手完成的。沒有環衛工人或者回收業者幫忙,全靠每個人自覺自願。

當然,垃圾的組成成分只是影響垃圾分類方式的因素之一,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決定著一個地方採用怎樣的垃圾分類方式,如垃圾處理的能力、回收物的經濟效益、社會價值觀和政策導向等等。日本能將垃圾分得那麽細,是有整個社會對垃圾分類的認同和相應垃圾處理能力作為支撐的。

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的垃圾末端處理很大程度上依賴焚燒,所以會尤為強調對於可燃物與不可燃物的區分。但另一方面,即使我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技術能力,如果人們不願意進行垃圾分類,商家因為增加成本而不願去做,政府也不重視,那麽垃圾分類處理也是很難實行下去的。

05.

>>>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我國的“四分法”,將生活垃圾分為四大類: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正確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只要方法得當,養成習慣後其實並不難。

所謂乾濕分離,就是把水分含量高、會腐爛的廚余垃圾從各種垃圾中分離出來,進行單獨收集與投放。

廚余垃圾包括:剩飯菜、果皮果核果殼、菜葉菜幫菜根、食物殘渣、茶葉等各類可腐爛有機物。分類時,要保持廚余垃圾的純淨度,不在其中摻入紙類、牙簽、塑料、金屬等物品。

處置方法:單獨投放至社區專門的廚余回收垃圾桶。如果社區還沒有專門的廚余桶,也請裝在單獨的袋子裡,避免汙染公共垃圾桶中的可回收物,也減輕環衛保潔人員的工作量。而且我們可以先行一步,自行嘗試廚余堆肥。

可回收物包括:塑料、紙類、金屬、玻璃、家具、織物等。

處置方法:可回收物分離出來後,整理打包,交售或贈與正規的資源回收業者,使之重新進入社會生產循環過程。

注意:可回收物要盡量保持清潔。優酪乳盒、牛奶袋、食品托盤,用洗碗後的廢水涮一涮,晾幹了就可以回收。複合材質需盡量拆開分類(如紙盒上的塑料片),去除影響回收的材料(如膠帶、訂書釘),並留下其中有用的部分(如尼龍繩)。

有害垃圾(又叫危險廢棄物)包括:日光燈管、節能燈管、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廢舊電池等。

處置方法:日光燈管、節能燈管放入燈管回收箱;過期藥品放入社區專門回收箱或連鎖藥店專門回收箱;廢舊電池放入電池回收箱。

注意:由於目前我國有害垃圾的回收和處理體系極不完善,大部分地區並沒有以上這些分類回收箱,而有害垃圾隨意丟棄對於環境的影響又很大,因此,可以自行積攢一定數量後,交給有資質的處理廠家或者周邊的環保組織。

其他垃圾包括: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紙尿褲、髒汙的塑膠袋、破舊髒汙發臭等不具回收價值的舊衣物以及其他物品。

處置方法:將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投入社區內的其他垃圾桶中,最終統一由城市垃圾末端處理系統處理,例如填埋或者焚燒。

- 版權信息 -

編輯:黃泓

觀點資料來自

《垃圾魔法書》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