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量小花遍地的年代,青衣們都哪去了?

上周六,《我就是演員》開播。

相比於備受爭議的第一季,評論普遍認為這一季在品質上有了很大提升,口碑算是立住了。

節目評委陣容壯觀,除了章子怡不變,吳秀波和徐崢驚喜加盟。

除此之外,節目組還邀請了陳凱歌、賈樟柯、許鞍華、陸川等多位導演擔任舞台指導。

第一期到場的,是陳凱歌。節目中凱歌導演的點評一針見血,收獲無數好評。

而三組演員中,又以任素汐和左小青的《一九四二》最為精彩,看哭了無數人。

舞台劇出身的任素汐演技精湛,表演極具衝擊力;同樣為實力派的左小青,演繹也很出彩。

這兩位演技精湛的女演員,讓人想到了上一季的藍盈瑩辛芷蕾。更讓許多人感歎,“流量小花遍地的年代,大青衣都去哪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青衣斷層的問題。

今年三月,網友@RAIN渲開腦洞創造了一部精英女性職場劇。

這部並不存在的劇,由袁泉、俞飛鴻、陳數、曾黎主演。講述了四位不婚主義的職場女性,她們,“臉自由,想愛誰愛誰。”

@RAIN渲表示:

“該劇沒有家長裡短,沒有婆媳爭鬥,沒有小三出軌!所有糟心的劇情都沒有!”

僅憑一個故事大綱,幾張海報,就獲得了十幾萬轉發點讚。四人之中的曾黎、陳數也發微博表示感興趣。

有網友評價,“看看我們的影視行業已經墮落到什麽地步,把觀眾逼到自己上陣想劇本,把女演員逼到自己發微博求角色。”

這一事件最直觀地暴露了觀眾長期以來對大青衣的渴望。

所謂“青衣”,與“花旦”相同,都是指在影視劇中挑大梁的女性角色。

但“青衣”型演員,往往知性端莊,嚴肅正派。除了《淑女的品格》中的四位,典型的還有蔣勤勤,蔣雯麗,許晴等。

陳建斌的妻子蔣勤勤就屬於典型的大青衣

青衣型演員,普遍對作品、對自我的演技有較高的要求。

比如藍盈瑩,是北京人藝重要的大青衣,《演員的誕生》火了之後,她在採訪中的反應很平靜:

花旦易成,青衣難得,再火我都會回去演話劇的。”

我是青衣,不是花旦,我越有人生積累,戲才會演得越好。我是實力派,不是偶像派。

藍盈瑩在《演員的誕生》中和章子怡合作演出

而“花旦”,是指高人的年輕女演員。

2000年伊始,《南方都市報》第一個用“四小花旦”這個概念來形容在當時影視圈具有極高人氣的“趙薇(小燕子)、章子怡(玉嬌龍)、周迅(小太平)、徐靜蕾(文慧)”四人。

隨著年齡資質的增長,四人各有成就,早已超出“花旦”一詞。

之後,“四小花旦”幾經迭代,當前,百度百科認證的是“周冬雨、鄭爽、關曉彤、楊紫”四人。

然而縱觀近年來花旦名單可見,它和“流量”綁的越來越緊,和作品角色越來越遠。

“流量小花”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有著龐大粉絲群,迎合市場需要,具有很高的曝光度和商業價值的女星。

現在說“小花(旦)”,幾乎是沒演技的代名詞。

這樣的轉變,還要從2011年說起。在此之前,內地偶像劇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日漸成熟。

這一年在電視劇產業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宮鎖心玉》和《步步驚心》開播並大火,前者開啟了以於正為代表的“阿寶色古偶”時代;後者則成了“IP”熱的開端。

從此,偶像劇橫跨時空同時霸佔了現代和古代。

以歷史厚重感著稱的古裝劇,原本是大青衣最後的土地。但在“IP”和偶像劇的夾擊下,很快潰不成軍。

所謂IP,即知識產權,對於電視劇來說就是改編早已成名的作品。

這就意味著,劇未播出就自帶熱度。而流量明星,幾乎相當於“人形IP”,跟原作品搭配起來幾乎就是收視保障。

為什麽IP+流量的模式,在我國如此流行呢?

這其實跟我國的電視劇產業形態密切相關。在我國,電視劇實行“預售製”。一個電視劇剛剛立項,就要去簽演員、拉投資、談播平台。這時劇本還沒寫出來,平台只能通過劇的類型和卡司陣容判斷播出效果。

具有高商業價值的大“IP”和流量明星,自然就成了熱度的保障。

而其他國家,比如韓國,電視劇是“製播合一,邊拍邊播”,能夠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劇本。

韓國三大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多是由下屬影視公司製作。電視台會事先要付給影視公司一半的製作資金,所以製作公司沒有資金壓力。只要把劇本做好,戲拍好,就會有電視台來訂購。如此一來,電視劇承擔的風險就要小得多。

而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模式,則導致了劇種和演員類型的單一。

曾在《戰長沙》、《大秧歌》中有亮眼表現的楊紫,在訪談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曾經遇到過一個很喜歡的劇本,停工半年為這個項目做準備。然而事到臨頭,她卻被換掉了。

因為資方對楊紫的熱度存在質疑,怕劇播出效果不好。因此臨陣換將,重新選了一個更有商業價值的明星。

楊紫說,“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演員是要有商業價值的。”

無數大青衣都是倒在了資方的這種“擔心”上。

因《奇葩說》走紅的編劇柏邦妮說,她曾經也想寫過一部類似《淑女的品格》的戲。

但拿著設定找到製片人之後,對方給她算了一筆账:

“四個女明星,片酬少說六七千萬;三個男性角色,一個一千萬,這已經一個億了,還沒算製作費。”

“一億三四千萬的戲,不撕逼,無IP,不用流量,誰敢冒這個險?”

這就是為什麽,哪怕觀眾早已看膩了瑪麗蘇+整容臉,電視依舊被這種類型霸屏。

這種青衣在影視劇中吃不開的現象,也影響到了表演院校的招生。

《我就是演員》的指導老師劉天池,在一檔節目中講到過近年來中戲招生標準的變化。

在學生形體氣質方面,以前偏向於臉龐稍大,身形較長的大青衣類型。因為這一類型在舞台上更具張力。

但隨著話劇的需求量越來越少,影視劇越來越多,院校的標準也變成80%都在為影視劇選人。

選什麽樣的人呢?選富有少女感的“小臉型”。相比青衣臉,這一類在影視劇中通常更容易受歡迎。

藝術院校,是培養演員的搖籃,院校招生的標準決定了未來幾年演員的類型。是以此後的幾年,青衣型的演員幾乎在新生代絕跡了。百度搜索“四大青衣”,還停留在“張靜初、蔣勤勤、曾黎、苗圃”的階段。

十年之前,電視劇情節緊湊,人物靈動,美人各有各的風情。對比當前螢幕上千篇一律的情節和面孔,不禁讓人擔心00後的審美養成。

不過幸好,儘管國產劇有著超長的反射弧,也終於開始發現觀眾的忍耐到了極限。

《琅琊榜》等精品劇的逆襲,讓人們看到,好劇一樣可以靠品質取勝。

一批諸如《海上牧雲記》、《軍師聯盟》等主打口碑、追求化道服的新劇讓蔣勤勤等大青衣重回市場。

而《淑女的品格》也已被立項,陳數將作為主演之一出演。

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有什麽樣的需求,就有什麽樣的市場。”

觀眾的偏好決定了市場,也就決定了演員的職業規劃。

真正的選擇權,其實一直握在你的手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