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廖群:“統一大市場”與“雙循環”一脈相承

  意見領袖 | 廖群

  中央和國務院於2020年5月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即“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今年4月又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文件,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兩者相關,但又有所不同。那兩者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呢 ?實際上,兩者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後者是前者的關鍵部件 – 市場流通機制的加速優化。

  “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應因新的國內國外形勢對我國今後經濟發展戰略的深謀遠化,一方面可以說是應對美國大力推動中美經貿脫鉤的被動或被迫之舉,另一方面卻是預防中美經貿大幅脫鉤的主動或積極作為。美國大力推動與我國經貿脫鉤並拉攏盟國這樣做是其霸道本性使然,“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國不願看到而只能坦然應對,所以采被動或被迫之舉。但又要為脫鉤的各種可能性做好準備,因而行主動或積極作為。邏輯是顯然的,既然中美脫鉤必將造成我國經濟的國際循環大規模受阻,當然就應加速經濟的國內循環以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和應有增長。   

  如果以經濟學語言將經濟的國內和國際分別表述為內需和外需,即內部需求(國內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及庫存增加)和外部需求(貨物和服務出口及外部投資)的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涵的要點有三,一是內需要進一步做大,二是內需要加速循環,三是內需和外需的雙循環要相互促進。

  第一,內需要進一步做大,即不但要繼續增長而且在經濟中的佔比要進一步增加。這首先是邏輯使然,經濟由內需和外需組成,既然外需由於中美經貿脫鉤而面臨收縮或至少增長放緩的威脅,為彌補此損失而保持經濟增長,自然要求內需進一步做大。其實,從我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的角度,2021年我國人均GDP、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80962元、31206元和39139元人民幣,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差距很大,而我們的目標是這些指標在今後20-30年內達到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準,進一步做大內需也是勢在必然。

  第二,內需要進一步做大取決於加速其循環。所謂循環,就是不依賴於外力而內生性或自我實現式地運動。則,內需循環,就是內需不依賴於外需而內生性或自我實現式地運動。正向運動產生增量,運動越快增量就越大,則加速內需循環就是加快內需的正向運動速度,其結果必將是內需的增量不斷加大,即內需進一步做大。如何加快內需的正向運動速度呢?就是要消除內需運動的各種障礙,促使內需在更大的範圍內更通暢地運動,以至於充分循環。我國經濟以內需為主導,內需的循環空間,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都是巨大的,所以是內需大循環,即國內大循環,為內需和外需“雙循環“,即國內國外“雙循環”的主體。

  第三,內需與外需的“雙循環“要相互促進,首先意味著,雖然強調內需大循環,但並不能放棄外需循環。很多人認為,現在提出內需大循環意味著要主動放棄或不得不放棄外需循環。主動放棄是沒有理由的,對外開放仍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至於不得不放棄,從預防角度值得深思。若從經濟角度,不值得擔憂,即使是中美關係也不至於完全脫鉤。當然,若從政治角度,美國強行地不但自己也拉攏一些國家與我國完全脫鉤,則我國的外需將會大大減弱。但也不會消失,畢竟美國不可能拉攏到其所有的盟友,而我國的友好國家隊伍在不斷壯大。所以我們仍應力保外需的現有循環並尋找新的外需循環。內需和外需雙循環相互促進還意味著,內需循環和外需循環既競爭又互補。競爭體現在市場價格與份額的爭奪上,客觀上將促進內、外需循環質量的雙雙提高。互補對我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來說更加重要,通過出口和對外投資形成的外需循環的收益支撐進口和外商投資帶來的內需循環的產業和技術升級;後者又將促進前者的質量提升。

  以上三點中,重中之重是加速內需循環。內需循環實際上就是內需各經濟要素的循環;加速內需循環就是要提高經濟要素循環的速度和效益。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加速內需循環應以三大加速為目標。一是加速市場流通機制的優化,在勞動力/人才、資金/資本、土地、科學/技術與商品/服務等各個領域打破阻礙經濟要素流通的地區、行業及層級壁壘,形成統一、競爭、有序、開放的市場流通體系。二是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當前我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正處於產業升級的關鍵時點,即信息革命和綠色革命的爆發時刻。我國在這一革命中已處於領先地位,今後將向信息社會和綠色社會升級。這一升級催生信息/綠色消費和投資,而信息/綠色消費和投資又將衍生並改造一系列的新產業與新產品,是內需經濟要素循環的主要新興力量;加速內需循環,就要加快這一升級過程。三是加速區域結構的升級。我國經濟的區域結構正處於城市群興起的升級過程之中。城市群興起,則各經濟要素隨人口聚集而重新配置於城市群,是空間意義上內需循環的新興力量。我國正在興起十九大城市群,其中,長三角、珠三角(現為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江中遊和成渝已具相當規模,但與世界級城市群比較發展程度上還有較大的差距,其余的無論在規模上還是發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加速內需循環,就應加速這些城市群的興起。

  應該指出的是,三大加速中市場流通機制優化的加速,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結構升級加速的前提,因而是加速內需循環進而“雙循環”的關鍵。

  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正是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加速市場流通機制的優化,為加快內需循環打下體制性基礎。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目標是去除經濟要素流通的市場壁壘或堵點,充分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提升效率的功能,打造供需互促、產銷並進、暢通高效的經濟要素市場流通機制。這正是加速市場流通機制優化的根本所在。

  從《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文件中提出的主要舉措來看,無論是強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基礎制度規則統一,還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以及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等,都是為了經濟要素在更大範圍內更順場地流通,即加速市場流通機制的優化。

  其中兩大舉措具有特別的意義。第一,將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作為首要任務,從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四方面的市場規則提出統一的要求。構建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以平等保護、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以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統一性、嚴肅性、權威性;打造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以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以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等統一化的市場規則建設正是加速市場流通機制優化進而內需循環的重要基礎設施。第二,以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為重中之重,包括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歧視外資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地方保護的各類優惠政策、妨礙依法平等準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招標採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等。

  因而,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加速市場流通機制優化的具體舉措,而加速市場流通機制優化又是加速內需循環進而“雙循環”的關鍵。如此,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脈相承的邏輯關係就不難理解了;或採用《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中的話,前者為後者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