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作璋談東夷文化研究 沉痛悼念安作璋先生

編者按:著名史學家、原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安作璋先生因病突發,於2019.2.20晚不幸去世,享年94歲,沉痛哀悼!謹發此文予以紀念。

東夷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一,在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演進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東夷文化研究在多個學科領域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那麽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東夷文化的歷史地位?東夷文化與中華文化尤其是齊魯文化,有何淵源?

源遠流長內容豐富

《中國社會科學報》:東夷文化在中華文化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安作璋:東夷族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來自黃河中上遊的西夏族和來自黃河下遊的東夷族構成了華夏族的主要族源。太昊、少昊、舜、皋陶、伯益等東夷族領袖都曾擔任早期華夏族的領袖,東夷族在華夏民族發展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從時間上看,東夷文化應從北辛文化算起,經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其發展具有連續性,對於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從地域上看,東夷人的活動範圍大體在今山東省境內。東夷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例如炎帝神農燒山種植五穀,蚩尤以銅做兵器,舜作陶,羿作弓,伯益與大禹聯合治水等,這些都是與當時人類生產生活有關的大事。

而在精神方面,《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主張以德治國;古籍中有“皋陶作刑”的記載。可以說,舜和皋陶率先提出了以德治國、以法治國的理念。又《漢書》有載:“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孔子見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孔子主張的“仁學”,即是繼承東夷風俗演化發展而來。這些文獻記載都足以證實東夷文化水準之高。

深刻影響民間禮俗習慣

《中國社會科學報》: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您如何看待東夷文化與齊魯文化的關係?

安作璋:東夷文化是齊魯文化的重要源頭。齊文化,即以東夷文化為主,吸收周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魯文化,即以周文化為主,吸收東夷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東夷文化是齊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根基。

從嚴格學術意義上講,中國文明起源於龍山文化時期。城市、文字、冶銅技術乃至反映等級制度的禮儀設施,這些文明的基本構成要素都是最早在此聚集形成。因此可以說,龍山文化是中國早期文明的起點。

龍山文化大致相當於歷史記載中的虞舜時代。舜是“東夷之士”,關於這一點,神話傳說與考古發掘表現出了一致性。繼夏之後的商朝是由東夷族的分支——商族創立,商朝歷史又一次表明,東夷文化扮演了當時文明的重要角色。周朝的統治中心在西方,但隨著齊、魯兩國的建立,山東地區成為東夷、西夏兩大文明的交匯點,兩種文明在此碰撞融合,最終孕育出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齊魯文化。孔子思想的兩大理論支柱:仁學來自於東夷的文化傳統,禮學源出於西夏的燦爛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文化是虞夏商周四代經典文明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兩大地域性文明——東夷文明和西夏文明融合升華的產物。

齊魯兩國毗鄰東夷人的居住區,不少東夷人居住在齊魯兩國境內。尤其到了春秋中後期,東夷居住區先後被齊魯兩國蠶食鯨吞,越來越多的東夷人成為齊魯兩國居民。東夷人繼續保存了自己的習俗禮製,並對齊魯兩國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東夷人秉性溫柔,敦厚和平,修文禮讓,崇尚仁德。當代歷史學家王獻唐認為,東夷人的社會道德觀念,“便是中國歷史傳統上說的‘仁道’。……孔子本是接受東方傳統的仁道思想的,又進一步發展為儒家的中心理論”。“夷俗仁”,應該是孔子和儒家關於“仁”的思想的最初淵源。

殷商文化、周文化和東夷文化,在長期的相互影響、滲透、交流乃至融合的過程中,慢慢孕育出了新的齊魯文化。但是殷商文化、周文化和東夷文化,作為齊魯文化的來源,它們的地位、作用又不相同。周文化無疑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社會上層建築方面尤其如此,這保證了齊魯兩國社會制度的基本一致性。殷商文化和東夷文化處於次要地位,它們對民間的禮俗、道德、習慣等產生了較大影響。

推動東夷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於東夷文化,以往學界進行了哪些研究?對於推動東夷文化研究的深入,您有何建議?

安作璋:東夷文化研究離不開東夷史和山東古國史研究。從研究意義上講,先秦時期山東地方史研究主要起步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王獻唐的《炎黃氏族文化考》和《山東古國考》,堪稱山東地方史研究的篳路藍縷之作。兩部著作從民族文化探源的角度,提出“中國古代民族歷史,整個的是夷、夏歷史;中國古代民族文化,整個的是夷、夏文化”。王獻唐認為:商周時期,這一地區存在著一個龐大的薑姓統治集團,在文化上是屬於夷的。該研究開創了東夷族與山東古國史研究的先河。

此後,東夷文化的相關研究專著主要有何光嶽的《東夷源流史》、欒豐實的《東夷考古》和《海岱地區考古研究》,以及逄振鎬的《東夷文化研究》和李白鳳的《東夷雜考》等。這些著作或偏重於考古發掘資料的分析闡釋,或偏重於傳說資料的文化解讀,對東夷的族屬、構成、文化源流和文化特徵進行考察,勾勒出了東夷文化的基本輪廓面貌。

2006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逄振鎬的《山東古國與姓氏》一書,是作者長期從事東夷古國史研究的學術積累,對東夷古國的族屬問題、源流問題作出了重要探索。該書可以說是對近年來東夷古國史研究的重要總結。

為更好地挖掘東夷文化深刻內涵及深遠意義,探討傳承發展東夷文化,進一步做好宣傳研發工作,我認為,應該征集、整理、編印《東夷文化研究資料匯編》,包括東夷文化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和民間傳說資料。在此基礎上,將東夷文化資料編寫成專著、論文,甚至進行故事、小說、戲劇、電視劇等形式的演繹,在推動東夷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時,進一步挖掘東夷文化內涵,推動東夷文化走向大眾。

歡迎訂閱《中原文化研究》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