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著名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去世,年僅50歲,病因竟然是。。。

2018年10月29日9點31分,著名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微博昵稱:法圖麥的媽媽 )突然發微博稱丈夫李詠因病去世,微博原文:「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李詠出生於1968年5月3日,別名: 詠哥。1991年,李詠進入中國中央電視台做編導。1996年任專題片編導,並擔任紀錄片《香港滄桑》的解說。1998年開始出任綜藝節目主持人,同年開始主持益智遊戲節目《幸運52》。2002年,主持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2003年,主持央視二套的平民選秀節目《非常6+1》。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李詠因癌症在美國去世,享年50歲。

李詠生前演講影片,第一話就是,「謝謝大家,我是一個提倡快樂的人。」這種活潑開朗的性格,帶給觀眾很多歡笑,也使李詠成為了家喻戶曉並非常受人喜歡的主持人。

10月29日11點52分,央視新聞在微博發文,悼念李詠。正文寫道:「再見了,李詠!懷念熒屏中帥氣瀟灑的你;懷念節目中歡聲笑語的你;感謝你把歡樂和笑聲留給了觀眾!願你一路走好!」

李詠最後一次和妻子哈文,女兒法圖麥的全家合影

李詠和女兒法圖麥的合影,法圖麥出生於2002年5月20日,現年16歲。

李詠妻子哈文2017年12月31日發微博,這也是李詠最後一次和家人跨年合照

哈文說李詠是因為癌症去世的,癌症有很多種,李詠到底是什麼病去世的呢?

根據知情人爆料,李詠患的是喉癌,生前李詠一直都在梅奧診所(Mayo Clinic)治療,這個醫院是全球都享有聲譽的癌症腫瘤最佳治療中心,在全美排名榜首。許多患病名人都在這家醫院接受過治療,包括多位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裡根、布希。也有約旦國王,作家海明威等知名人士。但即使這家醫院如此強大,它還是沒能拯救李詠的生命。

李詠去世的時候也不過只有五十歲,五十歲對於男人來說還是一個很小的年紀,大多數的人在這個時候還在為家庭努力,而李詠卻失去了奮鬥的機會,他短暫而燦爛的一生就這樣宣告結束。

為什麼這麼多癌症?

李詠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大家都震驚了,有網友驚呼:「為什麼這麼多癌症,到底是因為什麼,身邊三十歲的人也是得了這個,為什麼,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而有網友則回復稱,「我覺得是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有人說:」是因為轉基因食品。」

有網友稱,「癌症真的很可怕,一旦注意到身體發生變化去查,大部分都是中晚期了。我哥今年9月才查出得了直腸癌,才43歲,現在動了手術,然後接受化療!我同學3月查出咽喉癌4期,才61歲,沒法手術,做了3次化療,然後放療!哎,癌症真的太多了,而且越來越年輕化,真的很可怕!!」

其實,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和無知。

此前有專家和教授稱:癌症與飲食無關,與生活習慣無關,與環境好壞無關。癌症隻與基因和遺傳有關。這三個無關一個有關的觀點不知道間接的殘害了多少人。

事實是,2018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由於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後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4年登記資料。報告主要發現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8年全國最新癌症報告大數據顯示,中國人最常見的4種癌症分別為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這些癌症佔了全國癌症病例的57%,同時又佔全球癌症病例的1/3到1/2。重要的長遠意義是,再次明確闡明了一個理念,人們患癌的主要原因不是基因和遺傳,而是後天環境和生活方式,無論是癌症的產生、死亡和預後,先天因素都只是次要原因,後天因素才是重要原因。

中國癌症大數據顯示,大部分癌症可以通過減少癌症危險因素和有效的臨床診治來預防。同時,約6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過減少可控危險因素暴露來預防。例如,控制慢性感染可減少29%的癌症死亡,主要是胃癌、肝癌和宮頸癌;控制吸煙可以減少23%-25%的癌症相關死亡。

從中國人患癌的大數據來看,顯然是支持後天環境才是癌症產生的主要原因的結論。至少從統計意義上看,中國的癌症佔了世界的近一半,主要誘因就是生活方式和環境汙染,包括吸煙、飲食不當,以及嚴重的空氣、土壤和食物汙染。

病從口入,食品安全危在旦夕!

單在飲食方面,就有無數人在江湖中吃掉了自己的人生。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飲食安全並不重視,隻關心價格不關心品質,導致好的產品寸步難行,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的食品廠家和從事餐飲服務的商家參與到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花樣越來越多,口味越來越重,舌尖上的中國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莊子語錄:小心駛得萬年船。在癌症時代,如何讓身體防禦疾病成了重中之重。防範永遠勝於救災,在生病之前進行養生,護身,原本生病之後再去拯救,要容易的多!

中國有句古話,很經典,叫做 「病從口入」,說明大部分的癌症都是吃出來的。古人在造「癌」字的時候也很值得玩味,癌字裡麵包含了三個「口」,由此點出病從口入的危險性。美國某報刊曾刊登過一份科學報告,稱調整飲食可降低患癌風險!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癌症多半都是吃出來的。生活中,癌症在很大程度上和飲食習慣有關,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讓我們遠離疾病、遠離癌症。那麼究竟都是怎麼吃出來的呢?我們來看一下,以下列出來的幾種飲食習慣要注意,千萬不要再這樣吃下去了!

肝癌:吃發霉了的食物、喝酒

很多人發現食物壞了一點,覺得沒事捨不得扔,就湊合吃掉,但這會導致一個非常高發的癌症——肝癌!據《全球癌症報告》顯示,全世界超半數肝癌病人在中國,這主要和過量飲酒和吃了變質食物有關。大多數變質食物會產生「黃曲霉毒素」,這是一種超級強的致癌物,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經常攝入很容易導致肝癌!因此建議大家如果發現食物已經變質發霉千萬不能再吃。

黃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黃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麴黴 (a.parasiticus)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曲霉毒素的機率最高。它們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中,特別是容易汙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是黴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對人類健康危害極為突出的一類黴菌毒素。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黃曲霉毒素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黃曲霉毒是耐高溫的,只有溫度超過280度時,黃曲霉毒素才有可能被消除。因此,普通的高溫加熱過程對黃曲霉毒素基本無效。其次,暴曬也是不行的,因為黃曲霉毒素能耐紫外線,一般的暴曬是無法消除黃曲霉毒素的。遠離源頭是最根本的方法,黃曲霉毒素廣泛存在於被黃曲霉毒汙染的各種食品中,這些食物一旦發生霉變就不要再食用了,因為人體一旦攝入過多就會導致黃曲霉毒素在人體的堆積,進而加重器官癌變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些食物即使被黃曲霉汙染了,也無法用肉眼觀察出,但是黃曲黴菌的味道是苦的,因此一旦食物的味道變苦就不要再吃了。對這些食物,應該趕快處理掉,以免危害人體健康。

另外,過量飲酒與肝癌只差四步。酒精會妨礙肝臟對脂肪酸的分解,導致脂肪酸堆積,長期以往,就容易誘發酒精性脂肪肝,繼而→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

胃癌:吃醃製食物,快餐,垃圾食品

不少人懶得做飯,喜歡吃火腿、香腸等加工食品,還有的人習慣在外就餐,這樣做很容易導致油鹽攝入超標,帶來致癌風險。把上頓飯菜熱熱、湊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但剩菜常有致癌物亞硝酸鹽的風險。快餐吃1次,傷1次。直到身體無法承受的時候,一切就結束了。

在東北等北方地區的人愛吃醃酸菜,遼寧省的莊河縣人愛吃醃製的鹹豬肉,福建省的長樂縣人愛吃醃魚乾,山東省的臨朐縣人愛吃醃鹹菜,這些地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胃癌高發!

大多數國人,尤其是北方人,愛吃醃製品,如醃酸菜、醃肉等,這其實是在「餵養癌細胞」!醃製的食物中會含有亞硝胺類化合物,它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是引發胃癌的元兇。所以建議大家少吃這些醃製類食物。

食管癌:愛吃辣、愛吃燙,愛吃快

中國人一般都講究趁熱吃,其實這種吃法是不好的,癌症研究機構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飲品溫度在65℃以上飲品(如咖啡、茶等)可能會引發食管癌。

研究發現,愛喝功夫茶、生滾粥的潮汕人,愛喝大碗燙粥的太行山區居民,常飲滾燙奶茶的新疆哈薩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賁門癌的高發人群。這是因為,過熱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長期吃過燙的食物,黏膜反覆受到慢性損傷,就可能引發慢性炎症,進而增大癌變的可能性。

此外,過辛辣的食物容易損傷食管上皮,從而使黏膜炎症和細胞核酸代謝受影響,長期反覆的辛辣刺激,增加了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發生癌變。

口腔和食道內壁,正常耐受的溫度在40℃-60℃,一旦遭受到50℃-60℃以上的熱刺激,就容易發生損傷,更可能燙傷。長期反覆刺激,人體食管「黏膜屏障」被破壞,會發生異形性改變、不典型增生,最終導致癌變。

也有人在吃飯的時候速度極快,可以用狼吞虎咽來形容。須不知,這樣囫圇吞棗的吃法長時間不改,會傷及咽喉部位的細胞組織,引發癌變。而且快速吃飯的吃相極其難看,在社交場合非常不雅。一旦養成了快速吃飯的習慣,以後就極難改變。

口腔癌:吃檳榔、抽煙

世衛組織癌症研究中心曾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於嚼檳榔。嚼檳榔時,口腔黏膜會和檳榔中所含的生物鹼等發生反應,引起口腔黏膜病變,長期下來會使口腔黏膜病變導致纖維化,從而引發口腔癌。

吸煙產生的煙霧溫度非常高,而且還會產生微量的放射性輻射,刺激使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黏膜角質層逐漸增厚,還可誘發黏膜白斑,如不及時治療,黏膜白斑很可能發展為口腔癌。

腸癌:愛吃肉、不愛吃菜

老人們常說,「窮傷胃,富傷腸」,這一點都沒錯!很多人吃飯偏愛肉類,不愛吃素菜,這是導致現在人們腸癌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偏愛肉類就會導致蛋白、脂肪攝入過多,導致腸胃的蠕動速度降低,食物分解慢,滯留腸道時間長,從而導致排便困難,毒素在體內積累,久而久之就引起了腸癌。

而蔬菜所含的粗纖維能刺激胃腸蠕動、通便,使汙染或分解產生的致癌物質儘快排泄,以減少腸內吸收和對腸壁的局部刺激。建議大家吃果蔬和肉類的比例控制在5:1,並保持每天一次排便。

乳腺癌:吃得太油太膩,重口味集中營

平時吃得太油太膩太甜就會導致膽固醇攝入過多,過多的膽固醇也會導致癌症的發生。比如乳腺癌除了和熬夜、壓力大等生活習慣有關外,也和膽固醇有一定關係。

最新研究發現,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會在人體內形成膽固醇,而膽固醇會增加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長期大量攝取動物脂肪,會產生大量類雌激素及攝護腺素樣物質,血中雌激素含量增高,而雌激素具有誘髮乳腺癌的作用。

經過某國科學家的跟蹤調查發現,過多攝入糖、甜飲料、果醬等食物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吃糖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功能受損,會誘發胰腺癌。

而美國研究人員今年年初發現,典型西方飲食中,大量糖的攝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轉移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糖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以內,好不超過25克。

白血病:農藥殘留、甲醛汙染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俗稱「血癌」,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3/10萬~4/10萬人口,多發生於青少年,是35歲以下發病率、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急性白血病發病急、發展快、病死率最高。

目前,我國各地區的白血病發病率在成人各類癌症中佔第六位,位居兒童腫瘤的首位,且近年來呈增長的趨勢,每年至少以3萬-4萬的速度增加。據調查,我國10歲以下小兒白血病的發病率為7/10萬,任何年齡均可能發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據一家醫學研究院報告稱,除了部分患者是遺傳因素外,生活中的甲醛汙染,以及過度吸收農藥都會誘發白血病。我國每年在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品上使用約100萬噸化學農藥。有99%的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被噴灑過各種農藥;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組織調查,北京、上海、廣州商超90%以上蔬果有農藥殘留,有50%以上含有5種以上的農藥;80%的農藥並沒有用於殺蟲,而是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我國每年農藥中毒事故達10萬人次,死亡1萬多人。美國的農藥致癌率超10%;據調查顯示,有92%的網友擔心蔬果農藥殘留問題。

農藥殘留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有人每天吃有農殘的蔬菜水果,還不是照樣沒事?可是,吃一天兩天沒事,一個月沒事,甚至一年兩年都沒事,可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毒害一旦發生質變,可能就真的沒有翻身的機會了。科學家調查顯示,果蔬上農藥殘留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除了對人的肝、腎造成損害,還會引起貧血、脫皮,甚至白血病;後者輕則導致頭暈、噁心,重則痙攣、昏迷,甚至死亡。還會使想要孩子的媽媽懷不上寶寶或懷上畸形兒,甚至會危害到16歲前的孩子的生長髮育。

含有化肥、農藥的蔬菜水果等食物,食用後經消化吸收進入血液,容易破壞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從而發病。所以,蔬菜、水果食用前要清洗乾淨,把化肥農藥殘留量降至最低限度。

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請珍惜自己,特別是我們的健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