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年留學,他們決定再試最後一次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身邊的職場人工作做不下去時,談論留學的可能倒成了某種出口。

那麽,中年或者工作數年後去留學,是不是一種好選項?

這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

“風險”是很多人最擔心的事,中年人擁有得多,壓力又大,難免比一無所有的年輕時更害怕失敗。所以有人掂量了很多年,始終沒有行動。

那已經出去的人,是怎樣邁開這一步,又會遇到什麽問題呢?

Lens採訪了一些中年留學的人:

1

如果考慮得那麽周全,

我就出不去了

@Jess, 紐西蘭

出國前朋友問我,“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我說,“如果我考慮得那麽周全,我就出不去了。”

有個同事,二十來歲就說要去申請學校,到了三四十歲,也沒開始。

出國之前,我在同一家公司待了八年。

每天加班,24小時on call,經常無休。

壓力很大、很焦慮的時候,要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才能開始一天的工作。

30歲的某一天,我突然有種想過另外一種生活的感覺,覺得自己這些年忙忙碌碌的,沒有做出一件自豪的事情,我從小就是很乖的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考慮別人會怎麽想。比如年輕的時候去旅行,如果男朋友說某個地方不好,我就不去了,會聽他們的話。

但現在重新選一次的話,我一定會聽自己的。

走之前,我在公關公司做到了客戶副總監。

有人提醒我此時離開崗位要承擔的風險是什麽,但和擔心失去相比,我更擔心如果繼續往上爬我是否還願意忍受。同公司的一個高層,就是在工作中猝死的。去世的時候,人們只在他身上找到了公司門卡和信用卡。

我現在可以花自己的錢去留學,它應該變成一件愉快的事。

與20來歲的人一起上學,不存在年紀大了跟不上的問題。我身邊,成績拿A的中年人有好幾個。一個來自台灣的姐姐,本來是想來給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但她也不想浪費時間,就去讀了一個學位。

前幾個月還遇到一個博士畢業生,是86歲的老太太。

來這邊以後,感覺比大學階段更像在真正地“學習”了。因為你知道是在為自己而學。

當學生回到學校之後,我已經大概一年沒買過衣服了

過去工作時的狀態是,每次壓力太大的時候,就會覺得“我該買買買”。但現在,我會用很多時間去運動,去海邊,或者和朋友待在一起,這種生活蠻開心的。

2

費了這麽大的苦,

能讀下這個學位嗎?

@Sean ,阿拉巴馬州

我是從上海過來的,經常跟愛人開玩笑說,我現在的生活是下田插秧。好山好水好無聊。來的第一個學期特別想跑回國……

博士要念四年,我特別懷疑自己能不能畢業——課業吃力,還得帶研究生。

其實,如果不折騰的話,在國內,我和愛人會過得很舒服的。有房有車,基本是沒什麽壓力。身邊有些朋友就很享受這種生活:人到中年,平平淡淡就很好。

但我是從20歲起就有出國的念頭,總因各種原由擱置。眼看著邁入中年,中間有消停的時候,想說“算了吧”:在國內安逸著,再養個娃,日子就這麽過下去了……

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又覺得日子怎麽就一眼看到頭了。於是又開始想留學,想重燃年輕時候的熱情。

只是,現實中這裡沒有那麽燃。

不過,焦慮感比在國內時少了。至少我發現,有工作經驗的我比年紀小的同學更能找到學習的樂趣。其實工作了一段時間再去進修的話,你反而會目標更明確一些,知道自己還要什麽。

3

為了出國,

我們一家所犧牲的

@佚名, 紐約

現在回頭看,當初的舉動真的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兩個人,一個娃,扔下國內的一切就來了,也沒想到一待就5年。

年輕的時候一直有留學的念頭,因為各種原因作罷。結果生小孩暫停工作,從上班狀態脫離出來,那顆種子反而不可遏製地重新萌芽了。

申請那一年,晚上把娃哄睡了才能看書,抱著孤注一擲的心態:

最後一次試試看,不行就別再想了。

來美國後,最難的是剛上學那兩年:小孩很難帶,還經常生病。

經常有重要考試或面試的前一晚,兒子半夜發燒嘔吐,於是整晚不能睡覺,第二天照樣去考試。

我們承擔的得失、風險是很大的。

收到offer時,全家長輩反對。是我先生跳出來支持我。他覺得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就辭職來陪讀了。在國內,他已經做到經理級別的工程師,在這裡他成了全職奶爸。本來想讀完書就回去,後來改變計劃決定定居。但他在這裡很難找到那種工作。為了我,為了全家,他妥協了,也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

這個壓力也是我們一家人都在經受的。

我們現在好多了,算是處在問題解決後的平靜期吧。

但我也不知道到了五年、十年後會不會又開始迷茫。

不能簡單地評價留學的決定是好是壞。只是覺得,這麽巨大的改變,人生裡來那麽一次就夠了。

4

留學後回到職場,

一年倫敦生活教我的事

@李紅袖, 倫敦-上海

我是去年9月回國的,現在重新上班了,換了一個行業。

剛回國那幾個月寫了一段時間公號,但是發現微信活躍度大大降低,SOHO這種生活方式也並不適合我,因此還是回到了求職大潮裡,與年輕人們一同競爭著。

整個經濟大環境並不是很好,尤其在我這個年齡,42歲,在HR眼裡可能就是個中年婦女。

雖然我自己知道我狀態各方面都很好,甚至比20幾歲時要好。

如果從功利的角度去看的話,我的留學性價比是不高的。20歲出頭的人,有個留學學位,求職會加分,而我不同。我在英國念的專業,與現在的工作也並沒有什麽直接關係。

要說這一年倫敦生活教了我什麽事,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有能從容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對我來說,留學的驅動力之一,是為了改變。回想倫敦的這一年,是難得的從“庸常人生“裡偷出來的一年。

最重要的是,我終於擁有了大把跟自己獨處的時間,可以從容地思考一些以前無暇細想的問題,比如,你真的make the most of你的人生了嗎?

我目前處於一種對職場暌違已久後回歸的新鮮感裡。

而且,一旦走出改變的第一步,你便對“不確定”這件事脫敏了。換工作,也是脫敏的一部分。

以前,辭職是一件“天大的事“,你計算著離開時所要放棄的驚人的沉澱成本。擔心差距、擔心太晚了......

辭職後,忽然間,一切都豁然開朗了,工作再也不能束縛你了,它不再是你為了那部分薪酬或者穩定感勉強待著的地方,不再是籌碼,而是你探索這個世界的新工具。

做決定之初,我就想不要再連續地上班了,20多年在同一個領域工作,疲態盡顯。

其實就是想用留學,給自己一個理由離開原來的行業。否則到現在我覺得我都可能不一定有勇氣辭職。

所以,雖然我那時沒有申請到首選的專業,但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倫敦的班機。因為我的訴求,就是盡快出去讀書。

對這次留學,我本身沒有期待著什麽功利的回報,不過是你離開日常的生活到別的國家以別的方式生活一年而已。

兒子倒是說挺為我自豪的,覺得媽媽很勇敢。雖然明年將要高考的他,表示暫時不考慮去留學。

激情背後是瑣碎。

紐西蘭的@Jess, 最初是想計劃移民,現在卻說越來越想家,想回國。

倫敦回來的@李紅袖當初抱著一點浪漫的想法去申請,去了之後“才發現:壓力大得要命,超乎想象的大。”

美國的@Sean 因為擔心自己最後不能讀下那個博士,到現在都還在對大部分朋友封鎖著自己出國的消息。

任何選擇都有亮面和暗面。

重要的是能勇敢地去擁抱它,讓自己不恐懼於選擇,不害怕“不確定”。

吳詠慧《哈佛瑣記》在寫過:

”如果說年輕人的思想不定型意味著不成熟,那麽以此來描述一個老年人卻是一種讚語。”

這句話,也可以拿來送給任何患得患失的人。

如果現在的你正在為某個可能性而猶豫不決,送你一句丹比薩· 莫約的話:“只要你興趣還在,什麽時候都不會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