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炎熱伏天到了,俗語「夏至無雨三伏熱,三伏不熱有秋旱」,準嗎?

文/農夫也瘋狂

俗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如今小暑節氣已經到了,距離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還會遠嗎?7月12日,也就是這周的星期五,將要迎來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意味著從這一天開始三伏天就掀開了序幕。今年的三伏天熱不熱呢?俗語「夏至無雨三伏熱,三伏不熱有秋旱」,有道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是採用天乾地支紀年法的,就是把10個天乾和12個地支相組合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不斷循環使用。而庚日就是含有庚字的日子,其是每十天出現一次的。從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就入伏了,而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則為末伏。其中頭伏和末伏都是十天,但是中伏的時間長短不一,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那中伏是十天。如果有五個庚日,那中伏就是二十天了。多數的年份中伏都是20天的,而今年的中伏也是20天。

老話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和立秋節氣之間到,其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其中三伏天中的「伏」就是潛伏、伏邪的意思。多數年份在三伏天是相當炎熱的,但有些年份三伏天也並不是太炎熱,要到伏天結束才熱,也就是「秋老虎」。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也發現了一些規律,並且總結成為了俗語,「夏至無雨三伏熱,三伏不熱有秋旱」就能預測三伏天熱不熱,並且在伏天之後的秋季是否出現旱情。

「夏至無雨三伏熱」是在四川地區流傳的一句俗語了,其意思是說在夏至節氣這天如果沒有下雨,那表示在三伏天的時候就可能會很炎熱。正常來看,夏至節氣到了,在國內大多數地區這一期間的雨水會比較充足的,農民也期盼著這一天下雨,這樣對於農作物的生長有利。而這一天沒有下雨,就預示著這一年的雨水很少,氣溫也比較高,可能會出現旱情。在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農諺,通過夏至節氣這天的氣象來預測三伏天熱不熱。比如在陝西有「夏至無雲三伏燒」,而在廣西則有「夏至鳴雷旱三伏」的說法,說的是在夏至節氣電閃雷鳴,那到了三伏天不僅熱,而且還乾旱少雨,這樣顯然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俗語「三伏不熱有秋旱」則主要是在長江流域流傳,準確率是非常高的。字面的意思是說在三伏天的時候如果氣象不怎麼炎熱,那麼到了立秋以後氣溫會比較高,並且降雨也很少,很有可能出現旱情。這句俗語是有一定道理的,導致三伏期間不熱的主要是因為長江流域夏季環流形勢不夠強所造成。因為到了秋季時則整個環流形勢很容易轉為冬季環流形勢,這樣就容易出現乾旱少雨的氣象,這一點尤其是在長江下遊地區比較明顯。有數據顯示,在安徽蕪湖地區如果7月平均氣溫低於30℃,到了10月雨量一般要少於95毫米,反之平均氣溫高於30℃,則10月雨量多於95毫米。通過對23年的數據進行統計,發現其中21年符合這條俗語,可見其準確率是非常高的。

正所謂「不冷不熱,不成年景」,在大暑節氣的時候是三伏天的中伏,這個期間正是穀類作物瘋長的季節,高溫、高日照才有利於其生長,穀類作物才會飽滿。在民間還有「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的說法,可見在三伏天的時候熱一點,只要不出現伏旱,這樣對於農作物的生長都是有利的。關於三伏天的俗語在各地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補充!7月12日就要入伏了,你準備好了嗎?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