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性價比怎麽束縛了小米?消費這件事並不總是理性的

在小米9線上連續劇發布會活動中,雷軍說:“小米旗艦機,一定要去掉性價比的束縛,專心做最好的產品,不辜負米粉對小米的期待!”還說:“小米9肯定比小米8貴不少,特別希望大家的理解!”

“去掉性價比的束縛”這幾個字,出自雷軍之口,顯得特別異乎尋常。這可能是雷軍在公開場合第一次把性價比視為一種束縛,並決心去掉這種束縛。所以有媒體解讀稱,雷軍花了8年時間終於想明白了,小米必須告別兩件事,一件事是性價比,一件事是扁平化管理,或者說,一個已經變大、變成熟的小米必須揮手作別過去的自己。

可是,這種判斷明顯不靠譜,既不了解小米,也不了解雷軍。對小米來說,性價比不是一種術,而是一種道,甚至是一種身份,它決定了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麽,為什麽是小米,以及小米在全球手機市場的位置。如果小米想要成為另一個Apple,另一個三星,另一個華為,或者另一個OPPO,這世上便不會有小米,即使有也不會有任何意義。

去年小米IPO前後,通過硬體淨利率承諾、創始人公開信等多種途徑和手段,雷軍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價格厚道”四個字。“價格厚道”就是性價比高,可以說,性價比就是小米的DNA。

中年創業者雷軍當然也很清楚,小米是一個天賜的機遇,他幾乎不可能得到第二個做進世界前四名的機會。在他更狂野的內心裡,他瞄著的甚至可能是世界第一。不管是第四還是第一,對小米來說,進階的路徑只有一條,那就是性價比。

果然,在2月20日小米9的線下發布會上,雷軍還是給出了一個讓幾乎所有人驚呼“很香”的定價——2999元起。當然,不排除前期的“去掉性價比束縛”、“肯定貴不少”這些說辭,就是一種市場策略,目的在於降低用戶預期,為最終價格的公布製造心理落差。雷軍所說的“比小米8貴不少”,也只是貴了300元而已。

而且,突破1999元的旗艦手機定價,這件事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早在2017年小米6發布的時候,小米就放棄了堅持6年的旗艦機型1999元的定價傳統,直接從2499元起步。去年的小米8更是從2699元起步,那時候雷軍並沒有表達過突破性價比束縛的意思,今天性價比怎麽就成了束縛?

我估計,束縛並不完全來自性價比,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來自用戶的價格預期。當你不得不以所謂“極致的性價比“去迎合用戶的預期,你就不得不割捨對”極致的用戶體驗“的追求。

花100塊買了個性能值100塊的東西,性價比是1;花1萬塊買了個性能值1萬塊的東西,性價比還是1。可是當用戶隻盯著100塊這個價格因素,迎合這種用戶預期就迫使企業只能做性能值100塊的東西,從而限制了企業做性能值1萬塊的東西的機會。這時候,性價比真的就成了束縛。

性價比還有另一重束縛,即性價比排斥一切不利於性能提升和價格降低的因素,而有些東西跟性能無關,卻和用戶體驗密切相關。

在《賈伯斯傳》裡,賈伯斯曾提到,他的父親教導過他,追求完美意味著,即便是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對其工藝也必須盡心盡力:

如果你是個木匠,你要做一個漂亮的衣櫃,你就不會用膠合板去做背板,雖然這一塊板是靠牆的,沒人會看見。你自己知道它就在那兒,所以你會用一塊漂亮的木頭去做背板。如果你想晚上睡得安穩的話,就要保證外觀和質量都足夠好。

賈伯斯就是那個用漂亮的木頭去做衣櫃背板的木匠,他不但會貼近螢幕去挑剔界面上的每一個像素,甚至連線路板的設計、機箱內的走線都要追求整潔美感,連手機數據線都要捆扎得整齊完美讓人捨不得拆開。而這些,都是成本,從性價比的角度,這些成本並不帶來性能的提升。

極致的體驗常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浪費的基礎上的,有時候浪費本身就是體驗。這就跟性價比產生了劇烈衝突,你一點浪費都沒有,談什麽極致體驗?

不是所有的商業都要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宜家可能恰好是賈伯斯的反面,也就是那個絕不會用好木頭去做背板,而是一定會用膠合板的木匠。前幾天我在宜家買了組櫃子,我發現宜家更加實用主義,更加理性,更加追求性價比,反對浪費。

宜家追求的民主設計,就是為每一個人而設計,而不是所謂的極致體驗或尊貴享受。宜家認為,優秀的設計應該是美觀、實用、優質、可持續和低價的完美結合。這源於宜家最初的理念,那就是為大眾提供經濟實惠的家居用品,而非僅為少數人服務。

所以宜家的經營宗旨是,“提供種類繁多、美觀實用、老百姓買得起的家居用品”。低價、實惠、買得起,就是宜家的哲學,這讓它在性價比和極致體驗之間很容易做取捨。

而這種取捨和堅持,讓宜家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家居公司,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非上市公司之一。

完美主義的Apple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同時你得承認,便宜實惠的宜家也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

拚多多CEO黃崢在談到拚多多的理念時也曾說過,拚多多追求的便宜、夠用。便宜、夠用,體現的也是基於性價比的消費理性。

但讓雷軍糾結的地方在於,曾令小米所向披靡的那個性價比,並未持續令小米所向披靡。在中國市場,賣得更貴的,常常賣得更好。

一年前,雷軍宣布了小米要在10個季度內,國內市場重回第一的目標。4個季度過去了,根據IDC的數據,2018年全年,小米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同比下跌了5.6%。

照這個架勢,重回國內第一的夢想,別說10個季度內實現,搞不好真的成了一個破碎的夢。心高氣盛的雷軍,心裡定是一萬個不服。

這或許就是雷軍要讓紅米獨立的原因之一,極致性價比的大旗交由紅米來扛,而極致體驗則成為小米品牌,尤其是小米旗艦產品的追求。在一個正在萎縮的市場上,你必須得到別人的鍋裡搶飯吃。

相信性價比,就是相信理性,但消費這件事,並不總是理性的。在充滿非理性的地方,重建理性,或許就是小米衝破性價比束縛的內在理性。

關於去掉性價比束縛,雷軍後來又特意做了說明:“這絕不是說小米放棄性價比,這一點千萬不要誤讀。小米品牌的定位是創新、極致性能、極致體驗,追求性價比,但不被限制於極致的性價比……賣2000塊的手機和賣5000塊的手機,對於小米來說都一樣,貼著成本定價。”

就像第一代小米MIX發布後,很多人認為小米明明可以賣高價,雷軍偏偏不肯,並為別人不理解小米貼著成本定價的意義而感到苦惱。

小米曾經不計成本地開發初代MIX,只要能把那個概念產品做出來就好,所以性價比也並未真正束縛過小米。我不知道掙脫了性價比束縛的小米,除了做一款沒有明顯短板的、中規中矩的頂級旗艦手機,是否同樣擁有重新定義產品的勇氣。

我並不認為回到國內第一的意義有多麽大,與其關注市場排名,不如關注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小米的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重約為3%,和家電企業格力相當,華為的研發投入佔比為15%。我相信極致的體驗背後,是極致的技術實力,極致的技術實力來自看起來毫無性價比的持久的研發投入。

小米9很香,但卻沒有初代MIX帶給我的那種震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