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到1934,《鐵血湘江》帶您穿越85年前的烽火硝煙

6月24—7月26日,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的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項目成果展示活動在南寧舉行。紀錄片《鐵血湘江》作為此次活動的重要展示內容,正在廣西新聞網、壯觀客戶端展播。

2019年12月10日-13日,

四集文獻紀錄片《鐵血湘江》

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連續四天的收視率在同時段均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

微博平台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了3000萬。

這部歷時1年拍攝、

修改了40個版次的文獻紀錄片,

全景呈現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曾經與85年前的湘江戰役“對話”的編導們,

他們又看到了什麽?

編導吳紅宇(左二)與同事在廣西興安縣紅軍突破湘江紀念碑園採訪。

2019年,編導團隊從春到冬,

從廣西湘江到遵義湘江,

從老山界到北京城,

看到生的偉大,也看到死的光榮,

他們用求真去觸摸歷史,

用感動去闡述歷史,

用全副心血和無數個日夜,

呈現了這部文獻紀錄片《鐵血湘江》。

“當想到散落在幾十米深溶洞下的這些遺骸,

是一群為了革命、為了民族

獻出寶貴生命的熱血年輕人,

我們的心情很快平複下來,

不再感到畏懼,心裡充滿了感動和崇敬。”

編導藍雲劍(右一)在廣西全州縣兩河鎮灌山村拍攝紅軍遺骸收斂工作。

編導藍雲劍在全州

拍攝紅軍遺骸收殮工作時,

沿著懸梯,

下到當年反動派把受傷紅軍丟進的蜈蚣洞,

他的內心受到極大震撼。

蜈蚣洞俯瞰。

紅軍遺骸發現挖掘的紀實影像,

充滿衝擊力的視頻畫面,

向全國觀眾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細節。

編導周應軍說:

“我們爬上高聳的山嶺,深入洞穴溝底,

只為找到英雄,

只為讓英雄回家,

這是我們媒體人對那段歷史、

對犧牲在湘江邊的紅軍烈士最高的致敬!”

編導周應軍(左二)在採訪紅軍遺骸收斂工作。

被歷史記住的烈士只是這場戰役的小部分,

而像林福建這樣的紅34師後代,

跟著父輩的紅色足跡在這裡扎根,

在對家鄉的思念中去追憶革命往昔。

編導何漢立(左)在廣西灌陽縣新圩鎮航拍。

拍攝這個故事的時候,

編導何漢立說:

“曾經覺得歷史離我們很遠,

但其實歷史不止在教科書上。”

為了能還原最真實的歷史,

總導演蔣延花了3千多元,

買了三十多本相關書籍潛心鑽研,

編導們把自己當成小學生一樣重新補課。

編導們不分晝夜製作節目。

往返廣西和北京之間,

與軍事科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軍事博物館、國防大學等權威機構專家研討,

多達十餘次。

《鐵血湘江》北京研討會。

同時,

分赴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等

紅軍長征沿途省份,

拍攝素材累計6萬多分鐘,

最後用180分鐘還原了

85年前那場關係中國前途的生死存亡之戰。

“《鐵血湘江》用四集的篇幅講述了湘江戰役整個歷史過程,表現了紅軍將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不怕挫折、奪取勝利的精神和品質。”國家廣電總局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金德龍主任這樣說道。

“面對湘江戰役這樣宏大的歷史畫卷,節目歷史與現實故事交融,敘事比較細,畫面上也收集運用了很多的資料,採訪了一些老紅軍戰士,地圖的演示清晰呈現了戰役的進展。”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專家高度評價。

攝製組在廣西灌陽縣新圩鎮拍攝當年紅軍戰鬥過的地方。

攝製組在廣西灌陽縣新圩鎮拍攝紅軍遺骸挖掘現場。

攝製組深入廣西灌陽縣甄子岩拍攝。

攝製組在崇山峻嶺間不知疲憊地找尋,

是怎樣堅如磐石的信念,

讓紅軍將士們勇於勝利、

勇於突破、勇於犧牲?

一年,

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

他們找到了答案。

這是一群為了主義、信仰而奮鬥的人們,

他們透射出的

理想之光、信仰之光、希望之光,

他們對信念的堅定執守,

蘊藏著的巨大而堅韌的力量,

讓我們後人感動、顫栗!

因為有信仰,民族才有了希望,

緬懷革命先烈,是對歷史的回眸,

更是對忠魂最深沉的告慰,

不忘初心,牢記信仰,

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前行力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