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枸杞,泡茶,保溫杯?No!它才是健康的關鍵!

最近有一個話題異常火熱,叫《最後一批90後都開始養生了》,戳中了許多90後的痛處。不,不只是90後。

往保溫杯裡泡枸杞的搖滾歌手趙明義,引發了2017年最大的一場唏噓。越來越高的髮際線,日益發亮的頭腦殼,逐漸鬆弛的大肚皮,以及一系列瑣碎的養生習慣,已經成為了中年人的符號:

喝冰的奶茶對胃不好,在嘴裡多含一會,就不會冰了;

熬夜直到凌晨三點半,還得做做拉伸,堅持泡個腳才睡;

冬天露著腳脖子太冷了,貼個暖寶寶在肚子上就好了;

總是管不住嘴吃冰淇淋,特地選了花生紅棗口味的;

也曾試著健身,試著節食減肥,但是工作一天累的回到家只想放鬆身心;

周末跟朋友爬山沒一會就腰疼腿疼,彷彿年過花甲;

一邊餓肚子,一邊吃胃藥;

啤酒裡加枸杞,專治氣血兩虛。

1.

你以為的健康,就真的健康嗎?

說到這裡,湛廬君想到了關於茶的故事,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大家會覺得喝茶對身體好,還有人說喝茶能防癌,能減肥,於是喝茶之風曾一度風靡。

著名的收藏家,編劇馬未都曾說,他四十歲之前不知道紅茶綠茶有什麼區別,四十歲之後,有一次到香港吃海鮮,把肚子吃壞了,從此就能分清紅茶和綠茶了。

如今,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而且,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更是認為多吃水果和蔬菜對身體好,每天喝八杯水能補水,但是這些我們以為的對身體好的行為,真的對身體好嗎?

不管吃碳水化物會導致壽命縮短,還是喝茶會傷身,其實重要的不在這個物品本身,而是在我們個人。大家可以先想一下,當你養一盆花的時候,肯定要先了解這個植物的特性是什麼,它是喜歡蔭涼還是需要曬太陽,不能順著自己的心情去養,覺得它渴了就澆水,覺得它餓了就施肥。這樣的話,最後只能是花都死了,花盆摞了一堆。

我們養花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自己的身體呢?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人或自然的本性,了解你的身體,這樣才能明確方向,不能順著自己的心情去養生、減肥、跑步……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

知己,才是健康的關鍵!

2.

你真的了解你的身體嗎?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一樣的人。可以說,每個人的身體都很獨特。但是,不管感冒、發燒還是拉肚子,我們都會把這件事情與身體相關聯,它們真的有關係嗎?如果生病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你真的了解你的身體嗎?

《知己》一書中,著名中醫專家、《黃帝內經說什麼》作者徐文兵先生從首到趾,詳解了人體49個身體部位及4種體液的運行奧秘,也指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養生誤區,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指導建議。


(1)「身」和「體」是一回事兒嗎?

「身體」,在今人看來這是兩個字組成的一個詞,含義也只有一個。其實,「身」和「體」是兩碼事。身指身軀、軀乾,體指肢體、分支。身是主乾,體是附著於主乾的外延分支。身是本,體是末。搞清身和體的含義不同意義很大,往大了說,事關生死。

經常有在馬拉松長跑中、在健身房跑步機上倒地猝死的人,在臨床上也常見練健美、有渾身腱子肉,但經常感冒顯得弱不禁風的帥哥。每每看到這些情況,我就想說,這些人的悲劇在於沒有相關知識吧。不看自己的年齡和體質,不知道自己肢體的萎弱是內在身軀的不足,不是去充盈軀乾的氣血,而是強迫那些本能回縮以營養臟腑的氣血流向四肢,心臟不驟停才怪。

健體相對容易,因為四肢肌肉受意識控制;健身則不易,因為內臟不受意識支配。吃多了、便秘了,你想讓胃腸蠕動起來,但做不到;胸悶憋氣了,你想讓心臟跳得規律一些、有力一些,也做不到。


「頤和」和「頤和園」有關係嗎?

大家都知道北京有個頤和園,但很少有人知道「頤和」是什麼意思。自己不懂也沒法兒讓老外懂,索性把頤和園翻譯成Summer Palace,信、達、雅哪頭都不沾,而且張冠李戴,它本是承德避暑山莊該有的英文譯名。

頤和園

頤(頤),右邊是「頁」,象徵頭項,與頭、面、頸、項有關的字大多用它做偏旁部首;左邊是「巸」的省略字,巸的本意是下巴。在甲骨文和小篆中,「頤」字左邊像豎起的寬嘴形,以牙齒襯托,好像咧開嘴笑時的下巴;字的右邊是條蛇,用來形聲。《廣韻》解:當「蛇」表示「曲折通過」時,讀為「弋支切,音移」。所以頤指下巴、下頜。確切地說,下巴和兩側的腮幫子都是頤。

大快朵頤在北京土話裡叫「甩開腮幫子吃」。「朵」指咀嚼,《周易·頤卦》中說「舍爾靈龜,觀我朵頤」, 形容人大口吃得痛快。現在人們吃飯注意吃相,大快朵頤的場景難得一見。不過電視上常出現NBA球員嚼口香糖的情景,透著一副身體強健滿不在乎的勁兒。牙齒咀嚼的動力來自下頜關節,俗稱牙關。牙關受肌肉牽引,人咬緊牙關的時候,咬肌的最高點就出現,這就是針灸的穴位頰車,即足陽明胃經的第6個穴位。咬肌力量是驚人的,特彆強健的人可以用牙咬著皮帶拖動汽車。身體健康的人一般喜歡吃筋道、有嚼頭的食物,不然感覺有勁兒沒處使。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是有胃病的人,咬嚼一會兒就腮幫子發酸,所以只能吃爛軟的食物,有的乾脆只能吃流食。

中醫看病必須看病人的舌頭。每每患者張嘴伸舌的同時,會聽見兩腮發出「哢噠」一聲。這是下頜關節發出的聲響,一般是咬肌僵硬,牽扯關節錯位摩擦發出的。西醫稱為「關節紊亂」,中醫認為有這種現象的人往往會有比較嚴重的胃病,表面咬肌僵硬,體內胃的平滑肌也是僵硬痙攣的。通過直接針刺腹部的上脘穴、中脘穴和下脘穴,加上頰車,就能標本兼顧,既糾正表面的紊亂又治內在的胃病。

長期胃病患者往往會出現胃和其他臟器的下垂,臉上的肌肉也會相應鬆弛。這些人在進食或因過分驚訝張大嘴時,會出現習慣性下頜關節脫臼,古稱「頤脫」,俗稱掉了下巴。要讓下頜關節複位,須先下拉,然後再向後送。治癒胃病,補充氣血,提高肌肉張力是治病求本的辦法。


(3)「牙」和「齒」能分開嗎?

牙和齒是有區別的。中文是象形文字,牙象徵前面的門牙和犬牙,而齒就代表臼齒。牙的作用是切碎、撕裂食物,而齒的作用是用來研磨。牙齒合起來完成了咀嚼功能,是消化食物的第一步。

考古發掘時判斷是肉食恐龍還是草食恐龍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查看恐龍牙齒的化石,草食恐龍多齒,小而偏平;肉食恐龍多牙,尖而銳利。很多人糾結於自己應該吃素還是吃肉,或者搞不清每天肉食和素食的結構比例,其實觀察一下自己的牙和齒的數目比例就知道了。主要觀察的就是兩個門牙旁邊的犬牙,尖銳、堅硬、偏長的就儘管放心吃肉。犬齒短小偏平,甚至沒有更換成恆牙而過早脫落的就要少吃肉。同時可以作為參考的就是有沒有狐臭,有的話就是肉食動物。

牙的發育比齒早,嬰兒在出生後半年,咿呀學語的時候先萌發的就是門牙,然後依次長出其他的乳牙。乳牙一共有20顆。兩個門牙,一個犬牙和兩個臼齒。乳牙一般在孩子2歲半長齊。從這個發育現象來看,我們一般建議孩子長牙後逐步添加輔食,而在乳牙換齊以後斷奶。從牙和齒的數目比例上看,孩子肉食應多於穀物和蔬菜。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光吃肉、不吃菜就擔憂,其實這是天賦,是正常的。

3.

著名中醫專家深入淺出聊健康

徐文兵先生是著名中醫專家,中醫教育家,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多次受邀在北京電視台講授中醫健康知識,是《四季養生堂》欄目長期主講嘉賓。

著名中醫專家、《黃帝內經說什麼》作者徐文兵

2006年,他開始為《中國醫藥報》寫專欄,次年結集出版,於是有了第一本書《字裡藏醫》。之後他出版的書多以口述、講課內容整理而成,偏通俗口語。2015年,徐文兵先生申請在《新周刊》開闢專欄,續寫《字裡藏醫》,於是他從頭到腳把中醫對形體結構、組織器官的認識梳理了一遍。花費兩年多的時間,一共寫了50多篇文章,現在把它們結集出版,定名為《知己》,供大家學習參考。

《知己》這本書延續了徐文兵先生經典作品《字裡藏醫》的敘述風格,每一章都從中醫基本的辭彙入手,讓你不僅能學到中醫知識,還能了解中醫辭彙背後的歷史典故、文化內涵。在學習中醫知識的同時,又能領略中華傳統文化。

這也是一部很好的中醫入門基礎讀物。 動物無知但是有覺,人不怕無知無覺、後知後覺,就怕有了先入為主的邪念,在邪念的指引下去生活,只能是戕害自己的身心。

先恢復自知,再恢復自覺,是現代人最需要的。人只有先認識、了解自己的肉身、靈魂、意志、性命,才談得上順養心性、保障安康。

希望你能從徐文兵先生的文字中,有所收穫。

//湛廬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