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道悟人生,閑話茶禪一味

一笛清韻渺然去,半坡瘦竹吟秋風。大家好,我是竹吟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中國傳統文化史中的一項經典體現--茶禪一味。

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境與品味。「茶禪一味」更多體現的不只是茶與禪的相符,更多體現的一種靜修清志的生活方式,從簡單的一杯茶中體悟禪理,體驗人生滋味。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又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最大的茶葉生產國。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茶樹誕生於中國西南地區,大約在6000年前後,傳說神龍氏(也就是炎帝)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炎帝也被尊稱為「茶祖」。那時的茶叫「荼」,是一種草藥。

到了唐代,茶聖陸羽用科學的眼光對「荼」進行研究考證,寫了《茶經》。這時候,「荼」才成為「茶」,不再是一種草藥,成為了文化。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名作《琵琶行》,詩中琵琶女說自己的丈夫:「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浮梁是現在江西的景德鎮,江口是指九江的長江口,丈夫把妻子一人留在九江船上,自己帶著夥計去景德鎮收購茶葉,雖然未明確指出,但在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浮梁是當時東南的一個最大茶葉集散地,每年新茶上市,茶商間的競爭是多麼激烈。

唐代中期,中國茶業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從南方傳到中原,由中原傳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一下變成了中國的舉國之飲。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比屋之飲」,就是家家戶戶都飲茶的意思,可見唐代國都長安等地飲茶的普遍程度。茶飲已經深入民間,成為生活之必需。

白居易的好友,同樣是唐代著名詩人的元稹,曾寫有一首七字《茶》詩:「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麹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這首詩的內容中,除對茶的特點、加工、烹煮、飲用、功效作了全面介紹以外,還特別提到愛慕茶葉的「詩客」和「僧家」。

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坐禪修行。佛教徒"過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規戒,又能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和補充"過午不食"的營養。茶葉中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古人認為茶有"三德":一是驅睡魔,坐禪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三是"不發",能抑製各種慾望。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因此,佛教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就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到了唐代,隨著禪宗在初唐時期的開始盛行,佛門推崇飲茶的風氣更加普及。中唐時百丈懷海創立《百丈清規》,使寺院茶禮越來越規範。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為禪宗僧人日常的功課。對禪宗僧人來說,吃茶儼然是一種嚴格的禪修工夫,這是禪門茶道的特色。

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麽?」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唐宋禪寺高職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其名曰「茶湯會」。佛法存於茶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禪意。

「茶禪一味」,飲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就是「茶禪一味」的三昧。這表明唐宋時對茶葉特性或茶道的認識,已達到了一個頗為精深的程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