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注】信陽因茶而名,群眾因茶而富……今日請看《春風喚醒富民茶》

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信陽茶業發展的腳步永遠都會向前。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信陽連續舉辦了26屆茶文化節。信陽茶文化節興茶富民的進程,見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正如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喬新江在第26屆信陽茶文化節動員會上所指出:「從1992年舉辦首屆信陽茶文化節以來,茶文化節已成為信陽對外開放、展示形象的重要視窗和平台,在擴大信陽影響、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陽因茶而名,群眾因茶而富。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不僅喚醒了老區茶山的勃勃生機,而且喚醒了老區人民的開放意識。老區人民在興茶富民奔小康的實踐過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認準了一條新路、學會了一種真經。進入新時代,信陽老區800多萬人民切身感受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一個道理:

觀念一變天地寬

茶是當今世界三大飲品之一,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於一身的世間「精靈」。

今年4月13日,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行,信陽毛尖等信陽特產作為展示河南魅力的重要元素贏得國內外的讚譽。同月,在「2018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信陽毛尖以63.5億元的品牌價值,再次榮登排行榜第二名,至此連續9年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信陽毛尖品牌價值比首次發布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增加了22.11億元,增長34.8%。

然而,同是信陽毛尖,在40年前卻是「鎖在深閨人未識」。

史料記載,信陽茶始於周、名於唐、興於宋、盛於清、揚於今。新中國成立後,信陽茶園面積開始恢復,進入20世紀70年代,信陽茶葉生產進入第一次高潮,1976年茶園面積達到21萬畝。

地利還需逢天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1983年,我市茶葉生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這樣,茶農吃了「定心丸」,喚醒了開放意識,增強了種茶致富的信心。1990年,「龍潭牌」信陽毛尖榮獲國家品質獎金質獎,全市茶葉生產再掀高潮。到1992年,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33.15萬畝。

1992年,在「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的節點,信陽首屆茶文化節誕生。

改革需要真功夫。1991年年底,隨著全國各地節會經濟的興起,有人建議舉辦茶文化節,有人認為作為國家貧困地區難以成功。原信陽地委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一錘定音——辦茶節事關信陽毛尖品牌,事關茶農脫貧致富、事關搞好改革開放、事關提升信陽形象,即便是勒緊褲腰帶,也要將茶文化節舉辦成功!

從1992年5月15日至22日,信陽首屆茶文化節最引人注目的是招商引資,共引進項目77項,簽約57項,投資總金額4.52億元,其中,中外合資項目42個,投資總額4.32億元,佔96%。

這個96%,不僅讓老區人民看到了改革開放的魅力,而且轉變了思想觀念,到1998年信陽撤地設市,當年利用外資達1449萬美元。從第一屆茶文化節到第26屆茶文化節,指導思想中「開放」「富民」的信陽元素始終如一。

觀念一變天地寬。從茶葉推介會,到茶經濟、茶文化效應、茶旅融合;從單純的茶葉節,到茶博會、信商大會、豫商大會、國際茶商大會,從隻採摘春季茶,到「信陽紅」、白茶、黑茶、黃茶和花茶;從第一屆茶文化節的貿易總成交額7.9億元,到第26屆簽約37個項目、總投資額304.8億元……信陽用興茶富民闡釋了堅持改革、擴大開放的深刻內涵。

一條新路:

富民才是硬道理

茶與人類共生共存。

今年第26屆茶文化節就是以興茶富民強市為宗旨,以傳承和弘揚茶文化為使命。

富民,是茶葉賦予人類的天性;興茶,是人類回報茶葉的本性。

信陽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造就了享譽中外的「信陽毛尖」。新中國成立初期,茶區糧食生產不能自給,國家規定以生產茶葉為主的生產隊免交公糧,口糧不足由國家供應。

茶葉,始終是信陽人民的經濟來源之一,信陽也把興茶作為富民的致富路徑。

1982年冬季至1983年是信陽茶產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一年內新增茶園面積14.76萬畝,總面積達到34.25萬畝。此後,信陽茶葉生產相對穩定。1992年信陽首屆茶文化節的舉辦,信陽茶產業進入第三次發展高潮。到2005年,全市茶園面積達到65萬畝,開茶麵積53萬畝,茶農年收入1285元,首次突破千元大關。

改革開放初期,信陽就提出了「讓世界了解信陽,讓信陽走向世界」。1991年之前,信陽僅有幾家規模不大的「三資」企業,到1998年信陽撤地設市「三資」企業達109家;1992年以前,外商來信陽投資僅有3個國家和地區,到1998年已有13個國家和地區來信陽投資興業。

出生於平橋區肖王鄉肖王村的劉文新,一家9口人,擠在3間土坯房裡。冬天,他與哥哥睡在一張泥巴床上,鋪的是稻草,蓋的是棉布床單。不滿16歲的劉文新被迫輟學,獨自一人來到60裡外的信陽市區闖天下。最初是提著家裡積攢的雞蛋沿街叫賣,當天賣不完,捨不得住店,就在車站票房或別人屋簷下趴在雞蛋籃上打個盹兒,翌日一大早,又趕到菜市接著賣。後來看到毛尖茶葉賣得很俏,他便跑到大山販些茶葉到城裡擺路邊攤賣。有時,有人提前打了招呼要一些茶葉,他會高興得一路小跑送上門去。一晃幾年過去了,風吹日曬,摸爬滾打,從此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2年,隨著第一屆中國信陽茶葉節的成功舉辦,信陽市建起了幸福茶葉市場,每間門面房月租金500元,劉文新拿著手裡僅存的一萬元錢租賃下一間位置比較好的店面,掛起了文新茶莊的招牌,徹底擺脫了「賣蛋郎」的身份,開始一心一意做茶,不到20歲的劉文新就成了茶市裡最年輕的小老闆。隨後他創建成立了信陽市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通過20多年滾雪球式的發展,已建設成為一家集「文新」牌信陽毛尖種植、加工、科研、行銷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如今文新公司初步實現五個一:即一是打造一個馳名中外的茶葉品牌;二是成為一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三是年銷售收入5.8億元;四是實現稅利5000萬元;五是帶動10萬戶茶農達到小康生活水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信陽茶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茶產業作為一項強市富民工程來抓,要求種植規格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機械化、行銷市場化,實施精品名牌戰略。茶園面積由2006年的65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10.8多萬畝,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二位,成為我國江北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茶葉綜合產值由2006年的1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06億元。

興茶富民,隨著改革開放應運而生;擴大開放,為興茶富民增添了不竭的動能。目前,全市產茶鄉鎮、辦事處共110個,產茶村950個,登記註冊茶企業1306個,茶葉專業合作社855個,茶農超過100萬人,茶業從業人員達到120萬人,茶業經紀人近20萬人。位於光山縣白雀園鎮的信陽四季香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忠學1995年在塞北呼和浩特成立四季香茶莊,2005年茶莊分別在二連浩特、鄂爾多斯、西寧等10條城市配送中心,先後與200多個大型商超建立關係,成為西部地區最「牛」的茶業經紀人。

一種真經:

堅持開放不停步

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今年9月9日至12日,由中國烹飪協會聯合河南省商務廳共同在鄭州舉辦的「2018『中國茶』美食藝術節暨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名宴博覽會」上,我省有十大經典名菜、十大主題名宴上榜,其中光山縣司馬光家庭成為信陽唯一入選河南「雙十」中的「中國菜」。

同是在鄭州,今年4月3日舉行了第26屆信陽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中國毛尖之都」向四海賓朋拋出「橄欖枝」。在發布會上,信陽推介了老鴨湯等20道信陽菜和10道風味小吃,繼續實施「吃信陽菜、品毛尖茶」工程。

今年第26屆信陽茶文化節期間,「環南湖特色茶旅體驗活動」能品嚐到信陽毛尖茶和茶鄉特色小吃;更賦新時代氣息的是展示展銷活動,包括信陽茶業博覽會、信陽茶旅遊及旅遊產品展、信陽特色農產品展、「遇見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銷活動。今年信陽茶文化節首次採取「五展聯辦」的形式,鼓勵企業現場推介和銷售,線上線下相結合,既注重宣傳效果,也注重經濟效益,讓來賓和遊客既能參觀、又能選購。

這種從單一到聯合辦展,從注重推介到注重效益的轉變,是信陽堅持改革開放、興茶富民的縮影。1978年以前,信陽茶葉的外銷是國家外貿系統主管。1983年以來,一些個體企業直接與上海口岸聯繫出口茶葉,僅信陽盧氏集團每年生產銷售3000多噸。

隨著信陽毛尖茶的知名度和市場的擴大,為維護信陽毛尖的聲譽和廣大茶農及消費者的利益,我市不僅註冊了「信陽毛尖證明商標」,而且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了《地理標誌產品信陽毛尖茶》國家標準,還成立了市、縣、鄉鎮茶葉生產管理機構,促進了信陽毛尖茶品質的穩定和提高。

從改革開放中嘗到甜頭的信陽廣大茶農,學會了順應改革潮流、勇立時代潮頭。在栽培技術上,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單條行植種植,到21世紀的有機茶園技術;在茶樹品種改良上,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信陽群體種」,到全市大量引種無性系茶樹良種;在加工技術上,從純手工的「把子茶」,到引進國內外製茶機械,從品牌戰略上,信陽茶產業成了「芝麻開花——節節高」。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8年信陽撤地設市,我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僅7948萬美元。如今,僅2017年一年我市實際引進省外資金就達230億元——一芽毛尖,讓信陽走向世界;一項茶業,讓信陽走向富裕。

改革開放新時代,興茶富民新征程。我們堅信: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信陽茶業發展的腳步永遠都會向前……

傳播思想 成就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