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曹操明令擴建陵園,以方便更多大臣陪陵,曹丕為何拒不執行

曹操明令擴建陵園,以方便更多大臣陪陵,曹丕為何拒不執行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最近,曾經受到過廣泛關注的曹操墓又有了新進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曹操高陵(俗稱曹操墓)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其中又確認了兩件事:

一是基本確認找到了曹操的遺骸,也就是說,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的這處大墓即曹操墓。曹操主墓旁邊發現了一個小墓穴,專家認為這或是曹操長子曹昂的衣冠塚。

二是確認曹操墓陵園範圍記憶體在內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築、南部建築等五大主要建設結構,也就是說,曹操墓在當初是公開的建築,沒有什麽“疑塚”。

看來,圍擾人們千百年來的一系列疑團,隨著考古發掘的最新進展正在逐漸消解,神秘的曹操墓逐漸揭開了厚重的面紗,即將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也不是沒有其它困惑,比如曹操生前為自己陵園建設專門頒布的《終令》,就仍然存在疑團。

對這份《終令》頒布的時間《三國志》記載得很明確,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6月,這個時間點非常特殊。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奪取了漢中,但之後劉備率兵前來攻打,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底發動了下辯之戰,漢中危險,曹操決定向漢中增援。

曹操親率主力由鄴城向長安進發,出發的時間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7月,而《終令》頒布於這一年的6月。

這個時候曹操63歲了,在人均壽命只有30歲左右的漢末三國時代,曹操也算到了“烈士暮年”,或許感到自己已經老了,或許覺得漢中這一仗非同小可,所以曹操在出發前專門頒布了這道《終令》,內容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製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曹操明令擴建陵園,以方便更多大臣陪陵,曹丕為何拒不執行

這道命令不算正式遺囑,所以稱為《終令》,它集中說的是曹操給自己規劃建設陵園的事,明確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陵園區要選在貧瘠的土地上,這樣做可以不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符合曹操務實的一貫風格,具體地點曹操都看好了,就在鄴城外西門豹祠西邊的高地上。

二是陵墓建設一切從簡,工程量不要太大,利用當地較高的地勢作為墓基,上面不堆土,也不種樹,也就是“不封不樹”,目的不是為了保密,還是為了節儉。

三是規定了陪陵制度,曹操是魏王,參照漢朝的陪陵制度,他要求公卿大臣以及列將中有功的,都可以陪葬在自己的壽陵。為此,曹操要求盡可能擴大陵園範圍,使之能容納下足夠的逝者。

相關要求是明確的,規定是具體的,沒有半點含糊的地方,考慮到該命令頒布的時間點,更說明曹操是嚴肅認真的。

按理說,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應該執行曹操的這道命令,在鄴縣附近應該有一個龐大的陵園區,不僅埋葬著曹操本人,還有一大許可證武官員埋葬在此,但結果並不是這樣。

曹操明令擴建陵園,以方便更多大臣陪陵,曹丕為何拒不執行

此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尚未明確高陵附近發現有曹操手下文武官員墓葬群的存在。其實,即便再下一些功夫去找,也未必能找到,因為曹操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葬在各地的都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資料:

賈詡墓,河南省許昌市北尚集鄉崗王村東;

荀彧墓,一般認為在安徽省壽縣,這裡曾出土過荀令君的殘碑;

郭嘉墓,一般認為在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范湖鄉城上村;

荀攸墓,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境內;

陳琳墓,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西郊射陽湖鎮趙家村;

華歆墓,山東省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

鍾繇墓,河南省長葛縣增福廟鄉孟莊村;

毛玠墓,河南省許昌市東五女店鎮毛王村金龜崗;

郤慮墓,河南省許昌市東張潘鄉郤莊;

夏侯淵墓,河南許昌市城西河街鄉賀莊北;

夏侯惇墓,河南省許昌市城西河街鄉賀莊北;

張遼墓,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不過一般認為為衣冠塚;

徐晃墓,河南省許昌市東張潘鎮城角徐村;

李典墓, 山東省巨野縣昌邑鄉;

典韋墓,一般認為在河南省鄧州市汲灘鎮……

這些人都是曹操的“老部下”,大概也是曹操最想讓來陪陵的人,事實上他們都葬在了別處。當然,他們有些人的身人身份不太符合曹操《終令》裡所說的“公卿大臣列將”,因為有的人嚴格來說是“漢臣”而非魏王麾下之臣,但曹操讓人擴大陵園,顯然也主要是給這些“老戰友”“老部下”準備的。

他們中一些人死在了曹操之前,比如典韋,限於當時的條件,可能就近安葬了,但後來條件成熟,如果想移陵也是可能的。他們為什麽沒有安葬在曹操的高陵的陵園區呢?這恐怕也是一個迷。

曹操明令擴建陵園,以方便更多大臣陪陵,曹丕為何拒不執行

這次對曹操高陵的考古發掘還發現,雖然高陵當初有龐大的地面建築群,但在考古現場幾乎沒有發現建築的殘存,“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這說明曹操高陵原有的地面建築被“有計劃地拆除了”。

這與史書的記載相一致,《晉書》記載,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這次“有計劃地拆除”行動其實是曹丕乾的。

曹丕為什麽要這麽乾呢?顯然遵循父親曹操的遺志並不是關鍵理由,如果按照曹操的遺志去辦的話,高陵龐大的陵園區不僅不能拆除,還應該大大地擴建,以容納更多曹操的“老戰友”“老部下”在此安葬。

曹丕當然也不可能對父親有大不敬舉動,真的會來一場“毀陵行動”,他的舉動或許與現實中的尷尬有關。

曹丕搞了個漢魏禪代,當上曹魏的皇帝,按理說他是曹魏“開國皇帝”,父親曹操的魏武帝身份是追認的,曹操生前是漢朝的魏王,屬於“漢臣”,厘清這些關係,就會發現問題。

如果以魏武帝的身份為曹操營建壽陵,鄴城附近就不合適了。曹魏的國都定在了洛陽,即便要搞陪陵,也應該重新規劃,重新開始。

如果以魏王的身份為曹操營建壽陵,那讓文武大臣們都來陪陵就更不合適了。朝代雖然換了,但人其實還是那撥人,都去了鄴城,曹丕死後誰來給他陪陵呢?

曹操明令擴建陵園,以方便更多大臣陪陵,曹丕為何拒不執行

所以曹丕要壓縮曹操高陵的規模,陪陵的事也沒有再去執行,之後他把曹魏陵園建設的重點放在了洛陽附近,曹丕死後葬在了洛陽附近的首陽陵,他的兒子曹叡死後葬在了洛陽附近的高平陵。

曹丕臨終前頒布《終製》,對後事進行了詳盡安排,也強調“因山為體,無為封樹”,但陪陵的事經過高陵一折騰已變成敏感話題,他乾脆就不再提了。

劉備三顧茅廬為何帶關羽張飛同去?這其實是長官都應注意的細節

三國群雄喜歡結親家,原來是一家人在打來打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