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頂上神秘彝族村落-啄木郎村,至今仍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巍山歷史悠久,是雲南省設治最早的郡縣之一,山川秀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啄木郎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一座隱藏於大山深處的彝族村莊,介於巍山古城與大理古鎮兩個茶馬古道重鎮之間,是一座無人問津但擁有著秀美風光的隱世秘境。這裡至今都保留著南詔王囯的風俗和傳統的彝族風情。

琢木朗地處南詔古國發祥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東部山區,到啄木郎首先要到大倉鎮,從大倉鎮可搭農村公交專線車18公里山路便可到達。 如果自駕的話可以沿S224省道到大倉鎮,路邊有一塊很大的旅遊景點標識牌,寫著啄木郎。順一條窄窄的水泥路,翻過兩個埡口後的終點就是東山頂上的啄木郎,全程18公里,約1小時左右車程。

我和朋友聽說巍山琢木郎村在一座較為原始、封閉的山頂上,我們的汽車七拐八拐開上了山頂,到了山上,汽車上不去了,只好自己走上去。我們在山頂上住了三晚。第一次體驗了晚上一個人住在四周都是黑暗的群山包圍之中,由於恐懼整晚開著燈睡覺,這也是一種生活體驗吧,對我而言也稱之為冒險。

走進這個千年彝族村寨啄木郎村,高大獨特的進村牌坊,彝族特有的文化牆,寬敞的進村道路,放眼望去,村子被群山環抱在一個開闊的山谷之中,在層層梯田和濃密林木之間,青瓦白牆的民居沿山鋪陳開來,密密匝匝,寧靜自在,與世無爭。

雖然村裡的交通不是很發達,村裡的村民如果外出只能坐這種簡陋的的農夫車,車上不但裝滿貨物,還有十幾位村民坐在車上,一看就是超載了,小貨車搖搖晃晃的開往山下去了。

我還在村裡看到一對夫妻,他們買了一輛新的摩托車,雖然下坡的路上有點艱難,但是他們倆還是開開心心的推回家了。

啄木郎村彝族婦女的服飾有別於其他地區,樸素、簡單。這裡的服飾多以大紅大綠為主,再加上豔麗的圖案,渾身上下花團錦簇,但是搭配的很好看,美麗的服飾都由彝族婦女一針一線親手縫製,有人說啄木郎女人的一生就是在飛針走線中度過的。

村裡的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了,見到的多數是彝族老人,他們都很樂觀,每天聚集到村頭的祠堂邊唱歌,雖然我聽不懂老人們唱的什麽歌詞,但是從歌聲的曲調上感覺很歡快 。

問了彝族老人唱的什麽歌,老人們說,他們唱的是彝族節日裡的“打歌”,打歌具有濃鬱的地域特色,當地人稱踏歌,彝語稱“阿克”。打歌是彝族每逢婚喪嫁娶、豎房喬遷、壽慶喜宴、朝山廟會,總少不了一場熱鬧無比的打歌。

村裡土房子的牆面與雲南白族民居壁畫類似,土房子的轉角畫有磚塊圖案,磚瓦建築材料稀少,土壘的拱形門上有石頭壘砌的拚花幾何圖案,村裡傳統建築保留的很好。

連綿的群山,炊煙嫋嫋的小村莊……這是一座農耕文明積澱深厚的少數民族自然村落,村裡留下來的都是一些婦孺。我所看到的砍柴、放羊之類的重活都有老人來完成。村裡年紀大的老人一直有勞動的習慣,她們每天都到山上背草餵養牲口,太陽下山後背草回家。

村裡有位退下來的老支書,跟我們介紹這裡的情況時說:這裡的人很少和外界接觸,他們特別抗拒漢族人,自古以來都認為漢族人很狡猾,把他們逼到山上來的,所以到目前為止,他們都不喜歡下山,那麼這裡的經濟狀況可想而之了,還是過這般“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方式。

這裡的村民家家戶戶都離不開馬匹,因為是崎嶇的山路,馬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山路上,男男女女、婦孺皆有,背著背簍,扛著鋤頭,牽著馬繩,有說有笑,十分熱鬧。

馬背上馱著一袋面和一個男孩,堆得像小山一樣。馬蹄踩著狹窄陡峭、崎嶇不平的山路“嗒嗒”作響,一顛一簸的,時而左右傾斜,時而上下起伏,幾欲搖搖欲墜,又每每有驚無險、化險為夷……

老書記家的小孫女和她的兩位小朋友很可愛,在山上的幾天,每天都帶著我到處閑逛,我也給她們拍了很多照片,每當她們看到我拍的照片,都開心的跳了起來。

老書記說,因為村裡的村民不願意和外界接觸,全年平均收入一萬元左右,雖然如此,但是我覺得他們的住房都很大,家家都有院落,院子裡有馬圈,住在冬暖夏涼的二層的小木房裡。

我探訪村裡一位彝族老婆婆家裡,看著老婆婆在院子裡餵養家裡的幾隻小雞,下午的一束光正好打在老婆婆的臉上,顯得那麽的安詳,其實這樣寧靜的生活不正是城裡人希望擁有的嗎?

琢木郎村的彝族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醞釀著獨特的民俗文化,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局限,生存於偏遠山區,製約了本地文化發展,與此同時也保留和造就了琢木郎的獨特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