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InnoVen印度首席執行官:中國將有更多創業者接受風險債權

2009年,矽谷銀行在孟買開設了辦事處,為印度企業提供風險債權投資。在當時的印度,創業生態系統方興未艾,聽說過風險債權投資的人寥寥無幾。

之後矽谷銀行發現,該業務的推出超前於時代。2015年,矽谷銀行在印度的投資組合被出售給新加坡的淡馬錫(Temasek),並就此被更名為InnoVen Capital。

InnoVen Capital首席執行官阿希什•夏爾馬(Ashish Sharma)表示:“我知道矽谷銀行想以銀行模式開展業務,而在印度要獲得銀行執照非常困難。”

夏爾馬稱,自2015年以來,生態系統發展迅速,InnoVen也是如此。InnoVen在風險債權投資方面引領了整個行業,堪稱業界布道者。它已經提供了超過5億美元的風險債權投資,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3年中部署的。

Blume Ventures的一位投資者也表示,風險債權投資上升的最大原因之一,是InnoVen、Alteria和Trifecta等基金公司的巨大努力。

除了是印度的領導者之一,InnoVen還在中國和新加坡設有辦事處,是一個獨特的泛亞洲風險債權投資平台。

志象網(The Passage)日前採訪了阿希什•夏爾馬,談到了這三個市場中的科技初創企業,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

採訪內容經編輯摘錄如下:

志象網:你們是唯一一家在中國有業務的印度基金,其他基金能從你們身上學到什麽?

夏爾馬:我們是一家區域性的基金公司,而不是一家印度基金。只是印度是InnoVen的第一個市場。隨後我們進入東南亞,大約18個月前我們進入中國。

雖然我們的三個辦事處之間有很緊密的合作,但每個市場都有當地的領導和團隊,他們了解各個市場的細微差別。中國市場上的很多經驗來自印度。其中一些經驗教訓已被其他地區采納。

如今,我們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印度和東南亞最大的參與者,也是中國領先的參與者之一。

志象網:有其他印度風投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嗎?

夏爾馬:我沒有看到其他印度公司在中國推出;它們基本上是專注於印度市場的本地盧比基金。我們的優勢是擁有強大的股東,他們不僅在中國有重要地位,而且了解中國市場。

志象網:在印度和中國,必須獲得什麽樣的監管許可?

夏爾馬:我們在所有運營的地區都有相應的許可證。在印度,我們通過NBFC(非銀行金融公司)開展業務。

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是通過一家租賃公司直接經營的。他們還通過與海外銀行(UOB)股東合作參與進來。

志象網:那麽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嗎?

夏爾馬:在最高層,我們的股東淡馬錫和大華繼顯貢獻了股本資金。在印度,我們還可以獲得銀行貸款,這為我們的增長提供了額外的資源。

志象網:印度和中國的科技生態系統是如何互相協同促進的?

夏爾馬:從高層次上講,人們可以把印度和中國的聯繫分為三類:希望在印度投資的中國投資者、希望從中國商業模式中汲取經驗的印度創始人,以及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公司。

三四年前,大多數印度創業者都以矽谷為標杆來尋求靈感。但現在,許多印度創業者也在學習中國成功的商業模式。

資本也是如此。幾年前,資本主要集中在矽谷的風投公司和少數專注於印度的基金,這些基金從機構有限合夥人那裡籌集了美元資本。如今,初創企業可以獲得更大的資金池——全球風投、本土基金、中國風投、日本風投、家族辦公室、戰略投資、對衝基金、私募股權等。

雖然阿里巴巴和騰訊等戰略參與者在四五年前就開始在印度投資,但這些投資大多是針對行業領導者的後期投資。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風投也變得活躍起來,一些風投已經進行了一些投資。

我認為很多中國風投看到了中國和印度的相似之處。一些人認為,中國市場正趨於飽和,對高質量交易的競爭十分激烈。在印度,他們或許能夠利用從中國學到的東西,找到更高的增長機會。

中國投資者的一些投資組合公司也進入了印度,這也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印度市場。

在InnoVen,我們也利用我們在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力,在兩個市場的參與者之間建立聯繫。

志象網:如果中國風投想在印度取得成功,你們有何建議?

夏爾馬:雖然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我認為這兩個市場的差異更大。在中國奏效的方法可能在印度行不通。

當然,這兩個國家都擁有龐大的人口和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但市場的規模和成熟度仍然大相徑庭。我經常聽說,印度是中國8-10年前的樣子。在我看來,差距更可能是15年。

印度的平均收入是中國的四分之一,這限制了市場的規模。印度有20多家獨角獸企業,而中國則以每周2家的速度生產獨角獸。

儘管對投資者來說,Flipkart是一個很好的退出案例,但從歷史上看,印度在退出方面一直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市場。而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出現了創紀錄的退出,許多公司通過納斯達克(NASDAQ)和香港進入公開市場。

同樣重要的是,印度是一個比中國更加多元化的市場,擁有多種語言,並且有更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儘管印度首批的1到1.5億消費者變現並不困難,但要在下一階段實現意義重大的變現仍有待時日。這將隨著平均收入的提高而發生,但需要時間。

另一個重要的區別是,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全球公司進入了印度市場,這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市場動態。

但是,印度市場的令人興奮之處,在於其巨大的增長潛力。“數字化原住民”的年輕人口,不斷提高的收入水準,智能手機普及率的提高和低成本數據(很大程度上得益於Reliance Jio)的出現,讓印度市場具備了實現增長的所有要素。

中國的一些商業模式可以針對印度市場量身定製,但大多數模式都是中國獨有的,不易複製。投資者如果能意識到這兩個市場的差異,同時也學習中國的經驗,就會做得更好。

對早期投資者而言,為了獲得更好的洞察力、提高投資方案的質量,本土團隊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成長階段的投資來說,這可能沒有那麽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投資者足以評估大多數機會。

投資者也需要更有耐心,不能指望像中國那樣的退出/回報速度(至少在中期)。

然而,我堅信,未來10年印度市場將出現許多有趣的機遇,一些公司將創造特別高的價值,就像它們在中國所做的那樣。

志象網:你們在中國和印度的基金規模是多少?

夏爾馬:我們沒有固定的基金規模,而是根據增長需求從股東那裡獲得資金。最近,我們的股東承諾追加2億美元來支持業務的增長。

志象網:這2億美元是給印度市場的還是給所有市場的?

夏爾馬:它面向所有市場,並將根據每個市場的增長軌跡進行分配。

志象網:你們在中國有大約26-27項投資,在印度有100多項投資。到目前為止,哪個市場會是優先考慮的?

夏爾馬:所有市場都在良性增長,我們將繼續致力於加強我們在每個市場的地位。但是中國市場的規模是巨大的,而且我們起步較晚,所以很有可能中國會增長得更快。

志象網:你和印度的創業者關係很好,和中國創業者也有很好的接觸。他們之間有何異同?

夏爾馬:雖然我對中國不是很在行,但我看到的共同點多於不同點。

印度和中國的創業者都有強烈的求知欲,願意盡一切努力取得成功。他們有很高的抱負,敢想敢乾。大多數創業者出身普通,努力奮鬥以獲得良好的教育。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們被告知,成功意味著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隨著“新經濟”的出現和通過創新理念獲得風險投資,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關於差異,我認為印度創業者有更多的全球化思維。另一方面,我認為中國創業者在“快速進入市場”和規模化方面具有優勢。印度創業者的全球化思維在B2B、企業經營、機器人和SaaS等領域更為明顯,而在印度,這些領域的潛在市場並不大。因此,一旦企業實現了產品和市場的匹配,一位印度的聯合創始人搬到美國或東南亞就很常見了。另一個原因是,印度創業者必須面對全球競爭對手,因此他們密切關注這些競爭對手。

我認為中國的創業者更傾向於聚焦本土市場,因為國內市場足夠大。除了部分像字節跳動這樣的後期公司,大多數創始人都專注於本土市場。

作者:張瀚丹 Avanish

本文原創首發於志象網微信公眾號(ID:passagegroup)。

志象網,見證中國科技企業全球化之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