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是頸椎病?頸椎病能自己慢慢好嗎?

頸椎病大家並不陌生,許多30歲以上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退行性改變,包括頸椎椎體及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頸部血管、脊髓、神經及頸部肌肉等頸部結構的異常變化。有些人雖然有影像學的表現,但是並沒有相關癥狀;而很大一部分患有頸椎病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頸椎病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是頸椎病呢?

首先,認識一下各種頸椎病的類型,不同的頸椎病癥狀不同

頸型頸椎病:又稱為軟組織型,是頸部肌肉、韌帶及關節囊由於急、慢性損傷、椎間盤退化變性、椎體不穩、小關節錯位等基礎上受疲勞、感冒、風寒、姿勢不當使頸椎過伸或過屈,使頸部肌肉、韌帶及神經受到牽拉或壓迫所致。通常在夜間或晨間發病,可以自行緩解,且容易反覆發作。一般表現為頸部強直、僵硬、疼痛,不能點頭、仰頭及轉頭,轉頭時需要帶動身體軀乾一起轉動。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約佔60%-70%,30-50歲較多見,男女比例大約為2:1。是椎間盤向兩側或/及後方突出、頸椎小關節增生壓迫神經根,可引起頸肩部疼痛,後期可向上肢放射,嚴重時可引起上肢肌肉萎縮以及手指關節活動障礙。有時為單側,有時為雙側同時發病。



脊髓型頸椎病:大約佔頸椎病中的12%-20%,40-60歲中年人為多見,由於可引起肢體癱瘓,所以脊髓型頸椎病致殘率較高。可引起四肢乏力、持物不穩等癥狀,有「腳踩棉花感」,胸腹部會出現捆綁感,下肢的灼燒感、冰涼感等。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椎間盤退變和階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產生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一般表現有頭暈頭痛、睡眠欠佳、記憶減退、噁心嘔吐、視物模糊,心跳加速、心律不齊等癥狀。診斷交感神經頸椎病較為困難,目前缺乏較客觀的診斷標準。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由橫突孔、上關節突增生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動脈狹窄,嚴重時可引起腦部供血不足。一般表現為: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猝倒等。


頸椎病怎麼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大部分頸椎病患者不需要手術,保守治療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另外一部分患者由於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和病情嚴重需要手術治療。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致病原因、消除癥狀。

而在不參與治療的情況下,部分頸椎病早期可自行緩慢緩解癥狀。但是部分中後期頸椎病患者癥狀較重時,不但不會自行好轉,還有可能因為耽誤了治療,繼續加重引發一系列全身改變。

我是放射科康醫生,您身邊信得過的健康顧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