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管補氣或補血,都要先補脾!中醫所謂「脾虛」的3個秘密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即脾胃為我們身體的根本、營養的源頭。一旦脾胃受傷或虛弱,就會影響營養的吸收,身體就會逐漸的衰弱下去,時間一長,疾病就會產生,故《脾胃論》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判斷脾出現問題的方法:

第一個現象:早起不舒服

有的人經常早上起來感覺不舒服,像頭暈腦漲,或者早起乏力等等,這也說明這個人的脾胃功能可能不是很好。

第二個現象:舌苔出現異常

正常情況下,舌苔是紅色潤澤、輕薄乾凈的狀態。如果脾虛的話,舌苔會出現異常,比如舌苔變厚變白,或者發黃等,甚至還會出現齒輪狀等。

第三個現象:大便粘

有很多人都會有早起排便的習慣,如果在排便時發現大便不成形,或者用水沖時會發現廁所壁上粘粘了一部分,沖不乾凈。這些現象都說明你為脾虛有濕,同時還伴隨著消化功能異常的現象。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不能傷了。傷了調理起來就會比較慢,而且很不容易。關於日常脾胃調理的一些方法,分享如下:

揉帶脈: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也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爬山:《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通俗地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煉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濕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微言大義,暗合了天人合一之思想!

踮足功: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所以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

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儘可能地把腳跟抬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推腹法: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

跪膝法: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堅持練一陣子你就會知道了。

捏脊法:就是捏脊梁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吞唾液養生法。唾液其實是人體內最好的健脾胃的葯,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拉筋: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大的。最好採用臥位拉筋法,效果更顯著!

炒米和鍋巴:按中醫的五行學說,黃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黃的大米和鍋巴都是入脾健脾的。這兩樣東西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會有點焦,而按中醫的說法,焦的東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這兩樣東西大家不妨都拿來試試看,這是很多醫生所推薦過的。

灸肚臍:肚臍,也叫神闕穴,是連接臍帶的地方,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胎兒在母體時就靠臍帶供給營養,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理解為它是聯繫人體先天和後天之要穴。

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劑,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而神闕穴作為腹部的核心,對於發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如五更瀉、慢性腹瀉等。

現代人的脾胃虛弱,大都是脾陽虛,傳統艾灸則是昇陽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通過對神闕進行灸療而達到調理脾陽虛之目的。可以直接艾灸肚臍(神闕穴),用三年或五年陳艾在肚臍之上懸灸。

閑來無事或坐車無聊之時,試試用手指來按壓神闕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灸,但長期堅持下來效果也會很好的。

灸足三裡。足三裡是胃經上的大穴,每天灸上十分鐘,一定會長壽。當然不用艾灸,用針灸也可以。所謂針必三裡,灸必關元即是此意。

註:圖片內容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