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心理】慢性病患的自我管理:除了吃藥,我該怎麼辦?

———— / 點擊收聽 / ————

慢性患者的自我管理來自BTV我是大醫生官微00:0008:39

完整知識,請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以下為音頻精華內容

人生,就是一場單程旅行。

小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快快長大。長大了,卻又懷念年輕的時候。特別是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身體素質漸漸變差、行動力慢慢跟不上時,我們更加希望時間可以走慢一點。因為年歲增大,意味著你的健康水準逐漸下降,意味著你可能更容易生病。

當我們越變越老

「生老病死」是人生最為無奈的事情,而「衰老」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

年齡變大,身體機能逐漸下降。隨之而來的,可能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攝護腺增生等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數據顯示,肥胖、癌症、三高等為首的慢性病正在以井噴態勢發展。

目前,病在中國已進入高增長狀態

每年1000萬人,高血壓患者超2億

11個成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

4個人中就有1個高血壓

在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86.6%,未來10年將有8000萬中國人死於慢性病,可以說慢性病給健康長壽打了大大折扣。

慢性病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需長期服用藥物,疾病折磨同時也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2

超50%的慢病患者心理有問題

一位朋友與我聊天,說她母親全身是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每天吃大把葯,不僅效果不好,脾氣也不好,經常唉聲嘆氣,動不動就生氣。她這個做女兒的真不知怎麼辦了?

62歲的林大媽剛剛準備享受退休生活時卻得了腦卒中,只能躺在床上,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變成了除了吃就是睡,每天看到老伴、兒子為自己奔波,忍不住常常哭泣,感覺自己總是拖累家人,漸漸食慾、睡眠越來越差,不願和別人交流,甚至康復治療也不配合······

朋友母親和林大媽在慢性病中出現的心理反應並不是個例,據《2017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調查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狀態與軀體生理健康狀態密切相關,軀體健康狀況越差,心理問題發生率越高。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中,50.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傾向,焦慮、煩躁等,有的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在慢性患者中自殺者比例遠高於一般人群,國外有研究顯示,慢性疾病患者中有30~40%有不同程度的厭世絕望感,而正常人中僅有4%;尤其是在5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厭世感出現比例更高,有的幾乎經常產生自殘自殺的念頭。

小貼士

你是否因為覺得

自己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精力旺盛

而憂慮不安?

你是否因為已經退休

而感到自己不再受他人重視

覺得難以適應無所不從?

推薦測試

老年人自我概念測評

通過測試

使你更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態

讓你學會如何更加客觀的評價自己

3

慢性病中老年人常見的

恐懼焦慮

很多人因為得了慢性病,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為所欲為」、想吃什麼吃什麼、想乾什麼乾什麼。疾病使他們擔心自己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害怕自己因為生病失去所有已經得到的美好生活,對治療沒有耐心、非常著急回到正常狀態。

憂慮抑鬱

這個心理主要發生在恐懼焦慮後,是從焦慮心理慢慢發展而來,可持續數周。有的慢性病患者擔心病後影響其工作地位;有的作為一家之主,擔心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影響家庭經濟收入。

3自怨自責

部分老人由於自己患了慢性病,給家庭和他人帶來負擔,從而失去生活信念。

4 感覺孤獨

很多人被診斷為慢性病後,容易產生「為什麼只有我生病」的想法,自己與周圍健康群體的對比,讓他們覺得是孤獨的。

5 暴躁易怒

生病的人希望親人、照護者可以關注他、尊重他,稍不順心時,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對周圍事物總看不慣、不滿意、固執己見。

4

慢性病心理乾預

認知行為治療

很多慢性病人認為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自己患病,如經常吸煙、不注意飲食、缺乏鍛煉等,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但並不是全部原因,而患者的自責會導致罪惡、自我批評,反而帶來了新的需要處理的問題,因此通過認知行為對不合理的想法進行調整和改變,可以減少癥狀導致的消極情緒問題

放鬆和鍛煉

放鬆訓練是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癥狀和情緒問題的有效方法,已廣泛應用到各類慢病患者的乾預之中。如放鬆訓練可以降低哮喘患者發作的可能,減輕化療所致的焦慮和噁心,減輕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多發硬化患者的能量及活力。

其中,基於正念的應激減壓(MBRS)通過冥想的系統訓練,能幫助慢病患者學會如何自我調節消極情緒,在減少焦慮和心理痛苦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對於一些心梗患者,可以採用鍛煉的方法來恢復身體的健康狀況,通過鍛煉可以幫助患者減輕抑鬱情緒,更加享受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品質。

在疾病和情緒面前,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打壓疾病所表現的癥狀或掩蓋情緒,追求感受的舒服或者是表面平靜,而應該努力地糾正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所產生的錯誤,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達到身心健康。

//////////

更多心理測評

盡在《心理治癒室》↓↓↓

怎麼找到我們?

方式一

點擊文中小程式卡片上圖片即可

通過【BTV我是大醫生】微信公眾號

底部目錄「健康知識」→ 「健康心理」進入

更多知識

圖片來自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