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上的劉羅鍋:高門望族學霸基因,不與和坤同流合汙

“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伊而伊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這首歌可謂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聽到這首片頭曲就知道,《宰相劉羅鍋》開播了。

片中的劉羅鍋精明睿智,嬉笑怒罵之間將人生百態展現在觀眾面前。他與格格成親,還成了朝廷命官。和珅念念不忘要置劉墉於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劉墉百般刁難。自此,劉墉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多次智鬥和珅,也多次得罪皇帝被貶。最後和珅被扳倒並被賜死,劉墉告老還鄉,一副淒涼景象。

20世紀90年代,戲說歷史人物的電視劇剛剛傳入中國大陸,給觀眾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前有《戲說乾隆》,後有《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宰相劉羅鍋》也是其中的代表作,該片也是根據民間傳說改編,大部分劇情是出於藝術創作。我們都知道,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歷史上的劉羅鍋是怎樣一個人呢?

1

高門望族的學霸基因

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一天,山東諸城一座大宅院中誕生一個男嬰,即日後鼎鼎大名的劉墉。這是一個顯赫的大家族,曾祖劉必顯、祖父劉棨、二祖父劉果都是進士出身,其父劉統勳日後也是一代名臣,被乾隆帝譽為“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成為一代肱股重臣,但此時只有22歲,2年前在鄉試中剛剛中舉。在這個高門望族裡,劉墉從小就受到了完整的儒家禮教的教育。

劉墉5歲那年,父親劉統勳進京趕考,中了進士,入值南書房,走上仕途。在劉墉成長的這些年裡,除了苦讀詩書,也不免聽見長輩討論時政。在這樣一個許多親戚都有功名,體制內的事件不可能不引起他們的警覺。劉墉3歲時,寬仁老邁的康熙帝駕崩,四阿哥胤禛經過殘酷的宮廷鬥爭,終於榮登大寶,改元雍正。雍正帝和劉羅鍋同是清宮戲的兩大重量級男主人公,歷史上的雍正帝也對少年劉羅鍋的人生造成了重大影響。

劉墉6歲那年,年羹堯案發,阿附年羹堯的錢名世很快被革職,雍正帝親自寫了一塊“名教罪人”匾掛在錢家大門口,以示羞辱。

在劉墉5歲那年,距離山東諸城劉家500多公里外的河北獻縣,電視劇中和珅和大人的另一位死對頭紀曉嵐出生。劉墉8歲那年,日後的摯友,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趙翼出生。

他們這一代文人在讀書時,長輩老師們就不厭其煩地強調,哪些字不可以寫,哪些話不可以說,並告知少年劉墉,寫錯字說錯話,不只是你個人科舉仕途失敗的問題,而是咱們全家都逃不了!文字獄的教訓,對劉墉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可能不產生重大的刺激,並且實際影響了他們幾代文人的思想品格。

劉墉20歲那年,疼愛他的奶奶去世,父親劉統勳回家丁憂,守孝三年。此時的劉墉已經長大成人,身材異常高大。

1958年,為擴大耕地面積,當地公社挖掘了劉墉及其發妻的合葬墓。這是一座由二合土夯實而成的堅固大墓,當地百姓稱之為金頂子墳。

據圍觀挖掘全程的鄉鎮會計回憶,墓主人劉墉的屍骨很奇特,“腦殼很大,二十五公分見圓,眼窩內可放下大雞蛋”。小腿骨長過半米,如同鶴腿。現場民兵估算,劉墉生前身高肯定超過一米九,大致在1.95米到2米之間。

劉家世代為官,靠的是實打實的科舉成績,這點是無可非議的。劉墉也繼承了劉家的學霸基因,22歲時參加了山東鄉試,成功中舉,考中全省第54名。中舉後不到一個月,劉統勳守喪期滿,帶著劉墉回到北京。

乾隆二十年(1755),劉統勳主持順天鄉試,頭名解元就是紀曉嵐,這當然主要是紀曉嵐有水準,但也說明紀曉嵐的文章和劉統勳的欣賞品味比較對路,否則是萬萬中不得頭名的。按當年官場規矩,紀曉嵐應該管劉羅鍋的爸爸叫一聲“座師”“座主”,二人之間是有師生情分在的。而這幾年裡,早已中舉的劉墉在北京安心備考。期間劉統勳將趙翼延請回家,趙翼很快和劉墉成了好朋友,二人經常和下班回家的劉統勳一道吃晚飯,討論學問,也留下了很多詩句。趙翼是南方人,不能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否則算“冒籍”,因此後來離開了劉家。劉墉寫詩說“與君談辨久紛紜,糊滿春風兩地分。今夜月明堪共賞,空庭徒倚悵離群”。而趙翼也寫詩回應“寓齋回憶共論文,風雨連夜到床分。得句亟催連夕和,每談必過舊時聞。螢身不照須彌頂,鳥跡終疑峋峻雲。筆陣舌鋒堪一笑,魯連終未卻秦軍”。可見二人的友情之深。

終於在32歲那年,劉墉參加會試,中了第64名。會試之後就是殿試,而殿試實際上隻確定名次,不再淘汰人了,所以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已經可以保證未來光明的前途了。劉墉在殿試中表現更加出色,中二甲第二名。殿試分為三個等級,一甲只有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二名意味著劉墉在此次殿試中取得了全國第五的好成績,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這也是二甲中最優秀者才能獲得的頭銜,不過還需要在翰林院的庶常館學習一段時間,經過考試,由幾個大學士一致通過,才算是正式的翰林,這當然難不倒劉墉。此後,劉墉就像大部分體制內新星一樣,在翰林院一路做到侍講學士。

2

官聲瑕疵的文字獄

乾隆二十年(1755),劉統勳已年近六旬,為官數十載,卻突然惹惱了乾隆。此前清朝正與準噶爾在新疆拉鋸,文官大體上都反對用兵西域,覺得這是浪費國帑,但乾隆乾綱獨斷,一意進軍,“天戈西指”,如此時隔數百年後,中原軍隊才再次踏上天山南北的漢疆唐土。從後世的角度來看,乾隆這次做對了。劉統勳受命協辦陝甘總督事務,獲賞孔雀花翎,並告知他,等他奉詔回京後馬上議敘加三級,說明朝廷認可他的功勞,這本來是挺好的事。

結果不久之後,配合清軍攻佔伊犁的準噶爾部首領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投奔了沙俄,勢力一時很大。新疆局勢非常危急,前線將士且戰且退,到了今天哈密地區西北部的巴裡坤城,等於是新疆非常靠東部的地方。這裡是清朝前期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區域性指揮中心,在烏魯木齊城建立之前是新疆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可見這裡的地位有多重要。可以說,丟了巴裡坤城,基本上等於丟了新疆,康雍乾三朝用兵西北所取得的領土將付諸東流。結果劉統勳這時候上了個奏折,請朝廷放棄巴裡坤,退守哈密,被乾隆怒斥,說他“張皇失措,茫無定識,至於如此”,一開始只是申斥,後來越想越氣,就把劉統勳給革職了。朝中大臣勸乾隆,劉統勳是你最仰仗的漢臣,可以從寬處理嘛。乾隆說了句很經典的話,“若以其系漢人為之寬恕,而不治以應得之罪,則是朕歧視滿、漢,且複何以用人?”於是劉統勳馬上就被革職了,劉墉也跟著倒了霉,丟了官。

不過乾隆這是在氣頭上,過幾個月就把二人開釋了,也算得上是一種帝王統治的套路,後來也沒怎麽影響劉家人的仕途。兩年之後乾隆還給劉墉寫了一首詩,“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家聲勉永繼,莫負獎期深”,說明乾隆很看重劉家人。劉墉馬上刻了一方印,印文就是“禦賜海岱高門第”。此後乾隆下江南時又給江蘇學政的劉墉賜過幾次詩,劉墉回應了幾十首“應製詩”,乾隆下江南遊玩,劉墉也在身邊作陪,飲酒賦詩,一副君臣相得的和諧景象。

53歲那年,父親劉統勳死在任上,乾隆帝親自前往祭奠,賜諡號“文正”,備極哀榮。劉墉回鄉守孝,期滿後授內閣學士,不久後回到江蘇擔任學政。這次,劉墉任上發生一件大案。江蘇省東台縣監生蔡嘉樹,唆使他人向劉墉告密,說同縣的舉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反清言論。這不是蔡嘉樹第一次告狀了。這兩家人其實原本是經濟糾紛。告狀的蔡家曾將幾頃田地賣給徐家,現在想把地贖回來。結果當初賣得2400兩白銀的地,現在蔡家想出960兩就贖回來,徐家當然不乾。蔡嘉樹因此懷恨在心,想出一條毒計,向官府狀告徐家已經過世的老太爺寫反詩。當時的江蘇布政使陶易是個得民心的清官,鄙視小人,沒有搭理蔡嘉樹。蔡嘉樹就把徐家老太爺徐述夔的《一柱樓詩集》反覆閱讀,找出兩句,是“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成為徐家“謀逆”的罪證,交給了劉墉。

劉墉這個人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即全心維護體制的職業官僚。因此他在處理公務時基本不會摻雜個人情感,不會因為自己是讀書人出身就包庇讀書人。他說過,“生監(生員、監生,即有一定功名的讀書人)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對付這些滋事妄為的讀書人不可有絲毫遲疑,否則“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實際上把司法工作的決定權交給了訟棍和蠹吏,這是要不得的。看到這幾首詩,劉墉明白,這事說大就大,說小就小,全看他自己的判斷。

此前的同僚看穿了蔡嘉樹的陰謀,劉墉能看不穿嗎?但這個蔡嘉樹在江蘇布政使那裡碰了釘子,就轉而向他這個學政告狀,如果自己再把他頂回去,他會不會向更高一級的官府報告?他會不會進京告禦狀?想來想去,劉墉越想越怕,伴隨童年成長經歷的幾起文字獄的情節一幕幕浮現眼前。於是,劉墉馬上將案情和一部詩稿報告給乾隆,同時上報的還有江蘇丹陽一個秀才殷寶山的案件,此人給劉墉一篇萬言書,議論朝政,日記中又有“姓氏為紅,紅者朱也”等語,被劉墉一並以“心懷前朝”的罪名報告給乾隆。

乾隆果然大怒,將秉公持正的江蘇布政使陶易押解至北京,判了個斬監候,結果64歲的陶易直接死在了監獄裡。徐述夔作詩,徐懷祖刊刻流傳,這是“父子相濟為逆”,雖然他父子二人均已病故,但“仍照大逆凌遲律,碎其屍,梟首示眾”,徐述夔的子、孫、兄、弟、兄弟之子,年16以上者皆斬,15歲以下及妻妾、姊、妹,子之妻、妾付給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而誣告的蔡嘉樹,乾隆說他和徐述夔為同裡,《一柱樓詩集》早已刊出,自應早已知聞,並不呈控,只因近時田產涉訟才挾嫌告發,非“實知尊君親上”,但逆書系他告發,算是功過相抵。蔡嘉樹沒得什麽便宜,害得徐家家破人亡,一時被廣為唾罵。而那個一並報給乾隆的殷寶山得以輕判,發配東北充軍,晚年還獲準回家,因為刑部認為他的案件影響較輕,但無論如何前途也是毀了。劉墉卻因為這件案件被乾隆表彰。劉墉一生為官清廉,名聲很好,但在這次文字獄,可以說他是發揮了直接作用,以今天的價值觀看來並不光彩。

3

確不與和坤同流合汙

劉墉此後很快在地方擔任了一把手職務,幾年後返回北京時,獲得了紫禁城騎馬的殊榮。但此時,一位年輕的官員走進了乾隆的視野,他就是電視劇中的頭號男配角和珅。乾隆比劉墉大8歲,此時已經年過七旬了,年紀一大精力不濟,工作上自然容易倦怠,而和珅比乾隆小了將近40歲,年富力強。和珅小時候家裡很窮,沒少受氣,於是最初為官時就一心想要出人頭地,與朝中的清官一起打擊福康安等官員,更在其26歲時就任戶部三庫郎中,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很快掌握翰林院實權。此時的劉墉也已經60多歲,幾十年宦海沉浮有沒有把他的棱角削平呢?

乾隆四十七年(1782),禦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汙。錢灃多次被和珅打擊,這次他備好了壽衣和棺材,又把兒子托付給與和珅有仇的阿桂,一副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樣子。和珅此前彈劾了阿桂的兒子,阿桂之子因此被發配伊犁,從此只要和珅在屋裡阿桂就不進門,公共場合相遇一定要隔十幾步遠,在當時人所共知。乾隆乃遣尚書和珅與左都禦史劉墉為欽差大臣,隨錢灃往山東稽查。

這個國泰確實是個貪官,但他是和珅的親信,與和珅有很多通信證據。錢灃明察暗訪後了解到,國泰貪汙導致官府的銀兩虧空,但他強迫商人借來銀子,冒充官銀放入庫中。錢灃便派人到處宣告:如果被借銀存入庫中的商人不將銀數呈告官府,請交歸還,便將其銀沒收。次日商人紛紛呈稟銀子被借的緣故和數量,擁擠在衙門前要求將銀領還,山東虧空帑銀4萬兩的真相被發現。與此同時,劉墉布置手下人查訪,發現落入國泰私囊的銀兩竟達20萬兩之多。

就這樣,在禦史錢灃和劉墉的配合下,和珅的親信國泰受到了嚴懲。錢灃將國泰給予和珅的求情信件奏給乾隆,和珅卻推搪,說這是國泰一廂情願,自己一定不會幫忙,此事就此不了了之。由此可以看出,乾隆晚年時,劉墉雖然不肯依附和珅,卻無力阻止乾隆對和珅的包庇,劉墉與和珅雖然沒有電視劇中那麽多嘴上鬥爭的精彩場面,但也算盡力了。徐有聞說:“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可見,歷史上的劉羅鍋與紀曉嵐確實沒有與和珅同流合汙。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25日),劉墉在北京病逝,當天他還到南書房當值,晚上宴會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享壽85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入祀賢良祠是對他一生功績的最好表彰,是無上的榮耀。然而不妨看看嘉慶一朝入祀賢良祠的重臣名單:大學士福康安、阿桂、劉墉、王傑、朱珪、戴衢亨、董誥;尚書董邦達、彭元瑞、奉寬;總督鄂輝。除了福康安和阿桂之外,其他幾位在今天已經並不知名了。

其實福康安和阿桂的名氣大體上也是電視劇帶起來的,福康安在前段時間的《延禧攻略》中出現過,阿桂則在《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電視劇中露面。劉羅鍋的名氣比這二位還大,這其中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自然功不可沒。不過,劉羅鍋的大名,早在劉墉還活著的時候已經在民間悄然傳播,電視劇也參考了很多民間曲藝的情節。

清代北京有一蒙古王爺,人稱車王,是忠實的民間曲藝愛好者,專門雇人用上好的浙江竹紙統一謄抄了一千六百餘種民間戲曲的曲本,加起來有近5000冊。其中有一本《劉公案》,講的就是劉墉在各地斷案的故事。

化身偵探小說男主角的劉墉,在這出曲本中已經被稱之為“劉羅鍋”,而曲本中還說過,劉大人他老人家至今健在,可見劉墉生前已經被稱之為劉羅鍋了。一個身高將近兩米的人和一群矮他一頭多的同事打交道,想必是不得不低頭彎腰的,也許這就是“劉羅鍋”名號的來歷吧。

在這些民間曲藝作品中,劉墉的窮酸、剛正、富有智慧的形象已經定型,在民間口耳相傳中,劉羅鍋並不是一個會夜觀天象、多智近妖半神話形象,而是一個真正的平民英雄形象,通過原告、被告雙方口供的邏輯來推斷因果,有時還會化裝偵查,去基層探訪民風。這固然反映了市井百姓的美好嚮往,但與劉墉生前良好的官聲也是分不開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