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北變暖變濕,利好?還是災難?

西北地區“變暖變濕”,近兩年來被社會高度關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天氣局副局長宇如聰也將提案聚焦於此:

“研究表明,西北地區氣溫呈升高趨勢,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區年平均增溫速率為0.30℃/10年,而全國為0.23℃/10年,全球為0.12℃/10年;降雨總體呈增加趨勢,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為9.6毫米/10年,青海、甘肅中西部為5.4毫米/10年。但由於西北地區基礎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而位於其東部的甘肅東部、寧夏、陝西年降水量還在減少,所以水資源短缺仍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問題。

加強西北地區暖濕化對經濟社會的綜合影響評估,強化風險管理研究,可以為趨利避害與科學應對提供科技支撐。那麽,西北暖濕化,正為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圍繞這一問題,中國天氣報記者通過實地探訪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尋找答案。

新疆

農業生產利弊並存

乾旱格局不會改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全國的農業大區,由於常年少雨,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利於糖分積累,因此當地瓜果以“甜”聞名。

然而,氣候變暖變濕,新疆的瓜果還會這麽甜嗎?這一問題成為當下很多人的疑慮。

光、熱、水等氣候資源的長期變化,勢必對自治區農業種植結構產生影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天氣台副台長李新建認為,暖濕化趨勢對自治區整個農業發展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尚不能籠統地下結論。

新疆是我國棉花主產地,種植面積3000多萬畝,連續20多年產量排名全國第一。如今,新疆棉花種植北界較20世紀80年代北移了一至兩個緯度。

“氣候變暖導致無霜期延長,滿足作物生長的時間增加了,會促使作物種植區域和品種熟性分布發生變化,有利於擴大喜溫作物的適宜種植區域,但對於喜涼作物來說,產量和品質都打了折扣。”李新建說。

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艾先濤認為,氣候變暖後,熱量條件充足,降水增多利於灌溉,整體條件適宜棉花生長。但高溫高濕達到一定程度,也極易誘發病蟲害。

李新建提醒,除了暖濕化趨勢本身對農作物生長影響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農作物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更應引起關注。“作物開花期如遇大風、沙塵等氣象,將影響作物的開花授粉與結果,進而影響產量。葡萄、紅棗、西瓜、甜瓜等瓜果生長後期和成熟采收期如果雨水過多,不僅直接降低甜度,還會導致果實開裂,引起腐爛病、白粉病、黑心病等病害。”

李新建說,目前他們正在加強作物生長關鍵期天氣災害應對研究,包括降雨量與瓜果開裂和甜度的關係,開展強降水和連陰雨氣象的預測和災害預估等,努力降低災害損失。

儘管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但專家普遍認為,當地乾旱的氣候現狀不會改變,沙漠變江南是很難出現的;或許暴雪、暴雨、高溫等極端氣象事件會增加,但瓜果還會一樣甜。

新疆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自1961年以來,自治區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10毫米。1986年以前降水以偏少為主,之後轉為明顯偏多;僅2011年至20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年至1970年的增加43毫米。

中國天氣局烏魯木齊沙漠天氣研究所研究員毛煒嶧說:“從目前來看,氣候暖濕化對當地而言是利弊兼有、利大於弊,但從長期發展來看,風險會越來越高。”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認為,不能過分誇大降水量增加趨勢對氣候狀態的改變,暖濕化趨勢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新疆乾旱區荒漠景觀的格局和乾旱缺水的現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和生態壓力將持續存在,儘管部分荒漠植被得到恢復,還要考慮持續升溫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流徑流量,不可盲目樂觀。

陳亞寧還指出,目前,新疆降水量增加並不是降水日數顯著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單場降水強度加大,可能將誘發洪水、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溫度升高導致潛在蒸發量加大,超過降水增幅,也會使乾旱加劇。“下一步,要積極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對水、能源、糧食、生態等的應對策略研究,共同服務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

甘肅

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極端氣象明顯增多

西部的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是反映西北暖濕化的最典型代表。西北地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

數據顯示,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溫0.45℃,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準。植被淨初級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的綜合評價指標,蘭州區域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韓濤說:“近20年來,祁連山區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呈波動上升趨勢,2018年達到最大。2018年指標升高面積佔祁連山區總面積的39.8%。”

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甘肅省降水量為近60年第二多,全年水熱匹配好,農作物主要生長季旱情為歷年最輕。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同時,近年來祁連山內陸河流量不斷增加,尤其是石羊河下泄水量增大,民勤沙化綠洲植被逐漸恢復,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當地天氣部門通過開展特色氣候小鎮評選、氣候品質認證等工作,挖掘綠色資源;服務華能義崗等12家風電場,助推地方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祁連山地形雲人工增雨(雪)試驗,切實發揮趨利避害作用。

另一方面,隨著氣候變暖,極端氣象事件也在增加,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發性顯著,造成的災害嚴重。

去年6月20日,年均降水量只有77.2毫米的酒泉市出現84.4毫米的日降水量,歷史罕見。敦煌市幾乎在一天時間裡下了全年的降水量,強降水威脅著莫高窟的安全。

“近幾年敦煌每年都會出現強降雨和沙塵暴氣象,嚴重影響著文物保護和遊客參觀,精準的天氣預報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要。”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石窟檢測中心主任王小偉說。甘肅省天氣部門在窟區核心區安裝7套區域自動站,開展文物保護天氣數據的析研判,提供針對性建議。

面對自然災害多發趨勢,甘肅省天氣部門強化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按照“嚴防小降水釀成大災害”的汛期天氣服務思路,製作鄉鎮氣候背景和鄉鎮天氣災害危險性等級分布圖集,梳理縣域內氣候特徵和天氣災害風險,建成歷史天氣災害數據庫,預警信息直達人員密集場所;建成“應急作戰指揮圖”的大數據平台服務政府決策,成為基層防災減災的有效支撐。

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非農業莫屬。定西市屬中溫帶半乾旱至南溫帶半溫潤區,降水稀少,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近些年,定西市夏季高溫時段明顯變長,傳統的馬鈴薯播種技術逐漸不能適應當前氣候特點;在玉米種植中,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在乾旱年份減產較嚴重。定西市農業天氣試驗站緊跟氣候變化,經過反覆探索,建立了馬鈴薯農業天氣服務指標體系,摸索出一套精細天氣服務經驗:優化組合覆膜行向、覆膜時間、種植密度、選擇品種及熟性,玉米增產效果明顯。

青海

生態功能區積極向好

存冰川縮小凍土退化隱患

“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面積持續增大”“三江源核心區瑪多縣重現千湖美景”“柴達木盆地生態環境不斷好轉”……近年來,隨著國家和青海省大力實施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青海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積極向好。

在青海,裸露的山巔見證冰川融化的痕跡,一些不易在高原存活的植物也慢慢出現,但極端氣象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

據青海省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青海省平均每10年升高0.38℃,明顯高於全國及全球平均升溫水準,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最低氣溫增幅分別為每10年0.36℃和每10年0.53℃;年平均降水量367.6毫米,呈微弱增加趨勢,增幅為每10年6.5毫米。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2019年,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值偏多71.7毫米,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35℃,流域冰雪融水和降水補給量均較常年值偏多,青海湖水位較常年值高出1.87米,為1961年以來水位上升幅度最大的年份。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5年回升,2019年已接近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目前,柴達木盆地荒漠化呈現縮減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大量生態工程陸續實施,青海省植被覆蓋度總體呈增加趨勢,生態系統生產力也逐步上升,生態級別由低向高轉變。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降水增加,以及濕地立法、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等原因,青海濕地面積呈逐年增加趨勢。

同時,氣候變化也導致冰川面積縮小、高原凍土退化,對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不利影響。

為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這把“雙刃劍”,青海省天氣部門聯合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三江源國家管理局等部門采取多項舉措,加強監測評估,先後承擔了“全球氣候變化對三江源地區水資源的影響研究”等多項課題。

2020年,青海省天氣局聯合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先後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天氣公報,為提高全省防禦極端氣象氣候災害的綜合能力、生態天氣監測評估能力和推進氣候資源保護利用提供數據支撐。同時,促使人工影響氣象專項作業由單一的抗旱防雹減災服務向全面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轉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觀點>>

客觀看待西北暖濕化趨勢

儘管西北地區氣候變暖變濕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對暖濕化趨勢要客觀看待。

首先,不應該過分誇大西北地區當前氣候變濕趨勢對該區域氣候的改變程度。目前西北地區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隻增加約10毫米,30多年累計不超過35毫米,當前降水量其實還沒有超過上世紀初的水準,不足以改變基本氣候狀態。

其次,西北地區西部氣候變暖顯著,但無效蒸發也明顯增加,抵消相當部分變濕效應。同時,溫度升高造成高山冰川和積雪消融加快,使部分固態水資源轉化為液態水資源,但這不僅不會實質性增加本區域水資源,反而可能有所減少。

第三,西北地區降水變化的空間差異很大。其東部與西部近30年降水增加趨勢屬於不同時間尺度和不同形成機制,從年代際或更長時間尺度來看,西部地區西部與東部降水變化基本呈相反趨勢:前者暖濕化,後者可能就會暖乾化。

因此,對於西北地區暖濕化現象及其成因、趨勢和影響的不確定因素,我們還需高度重視,加強研究。

——甘肅省天氣局總工程師 張強

中國天氣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作者:李志宏 倪永強 金泉才 於仕琪 苑海燕 劉彩紅 《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