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肥胖病位多在臟腑

中醫學認為,肥胖症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節、勞逸失常、七情失調,病機屬陽氣虛衰、痰濕偏盛,即「多痰」和「少氣」,病位主要在脾腎肝三臟。不同部位的肥胖,又責之於不同臟腑。

上身胖是脾胃功能失常。脾胃為後天之本,職司運化水谷,脾胃虛則運化傳輸無力,水谷之氣不能化為精微布散全身,聚集成痰濕,阻脾困胃,日積月累就會導致腹型肥胖,即「上身肥胖」。

下身胖是肝不好。肝主疏泄,對氣血津液的生成、輸布及代謝有著重要的影響,肝的津液生成輸布受阻,易生水濕,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氣機不暢,水濕代謝受阻,又因濕性趨下,易襲陰位。人體下部屬陰,同類相求,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即「下身肥胖」。

胳膊粗是腸胃不好。大腸經、小腸經從手走頭,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其經絡循行於上肢,易致津液停滯於經絡循行部位,即「胳膊粗」。

後背肥胖是膀胱經不通。膀胱經(腎臟和膀胱經是一對患難與共的兄弟)循行於背部,若不通則背部經絡淤堵,影響新陳代謝,容易囤積過多的水濕及脂肪。

腹部脂肪堆積是脾胃虛寒。脾胃虛寒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人體氣血津液之所以暢行不息,全靠一身陽和之氣溫煦推動。寒性凝滯,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人的腹部有一條橫行且環繞周身的經絡——帶脈,脾胃位於中焦,脾胃虛寒,阻滯帶脈,帶脈循行不暢,易致脂肪代謝障礙,即「腹部脂肪堆積」。

對於不同部位肥胖,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即通過飲食、起居、運動、按摩推拿等多種方式加快新陳代謝,甩掉贅肉。這裡給大家推薦一些可自我操作的方法。

1.食療法。肥胖人群大多飲食失調或食慾亢進,食療應以健脾益氣、化痰除濕為主,可多選用茯苓、赤小豆、薏苡仁、陳皮、荷葉、苦瓜、山楂、冬瓜、黃瓜、海帶、萵筍等食物搭配進飲食中。

2.運動法。「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平時多做中醫傳統健身保健操,如太極拳、八段錦、長拳、易筋經等,每周做2~3次。

3.中草藥。《神農本草經》曾記載過大量的「輕身」之品,祛痰降濁、利濕降脂的有生大黃、虎杖、蒼朮、澤瀉、茵陳等;活血化瘀、減肥祛脂的有丹參、益母草、生山楂、雞血藤、川芎等;滋陰養血、減肥降脂的有旱蓮草、生地、山茱萸、枸杞子、靈芝等。

4.推拿法。清除大腿內側肝經上的贅肉,可用手掌根推肝經。每天睡覺時,用手掌根從大腿根推到膝蓋附近,沿這條肝經位置推數百下。大腿外側膽經上的贅肉,可敲膽經(人們褲線的循行位置)。清除腰上的贅肉,可敲帶脈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