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穿越對馬海峽突入日本海,二戰美軍潛艇的一次大冒險

擾亂神經的噪音攪動著潛艇裡的安寧。這種聲音不像下潛警報,也不像被艇員們稱為“地獄鍾聲”(Hell’s Bells)的聲音。每當船上的調頻聲呐儀發出發現水雷的提示音,都會令“溜冰”號潛艇上的每名乘員不寒而栗。“溜冰”號這次要與其他8 艘美軍潛艇一起去執行一項危險的任務,這是一場復仇之戰。

兩年前的1943年10 月,“刺鮁”號潛艇在日本海上巡航時被日軍反潛部隊擊沉,艦上人員全體陣亡。這其中就包括該艦的指揮官——美國海軍的傳奇人物戴德利·W. “馬什”·莫頓。“刺鮁”號的損失讓美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的指揮官查爾斯·A.洛克伍德海軍中將崩潰,“這是我們遭到的最嚴重的打擊”,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心都碎了,願上帝懲罰日本人”。

巴尼行動

1944 年12 月3 日,洛克伍德向美國海軍司令歐內斯特·J. 金海軍上將提交了一份名為“在日本海上巡航”的備忘錄。在備忘錄中,洛克伍德提出日本海有足夠多的作戰目標,改進後的調頻聲呐令潛艇具備了以最小的代價穿過位於日本海南部的對馬海峽的能力——對馬海峽雖然只有40 英裡寬,但布滿了水雷。太平洋上的洋流也對行動有利:有一股名為“黑潮”的洋流正好通過對馬海峽,流入日本海,然後繼續向東北,通過宗古海峽,與“親潮”相遇,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美軍潛艇可以利用這股洋流。當月月底金將軍就批準了洛克伍德的計劃,但加州大學戰爭研究部實驗室和太平洋艦隊指揮部都明白,調頻聲呐仍需繼續改進,以其現有技術無法真正投入實戰。在1945 年2 月提交的一份評估報告上,還出現了“現階段還不能認為調頻聲呐在操作上是可靠的”的結論。這份報告被沮喪的洛克伍德壓下了,轉而督促裝有調頻聲呐的潛艇繼續進行訓練,甚至親自上陣操作設備。洛克伍德的努力並沒能獲得回報,當洛克伍德向太平洋艦隊司令尼切斯特·W. 尼米茲海軍上將報告,申請派出安有調頻聲呐的潛艇到日本海巡航的時候,尼米茲拒絕了他的申請。

1945 年春天,形勢開始朝著有利於洛克伍德一方發展。加州大學戰爭研究部實驗室加快了改進調頻聲呐技術的步伐,洛克伍德手裡則有了更多潛艇。這些潛艇都安裝了可以投入實戰的調頻聲呐設備,更多的美軍潛艇圍繞對馬海峽入口,對布滿水雷的海域進行了偵察。他們反饋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其中包括日軍在對馬海峽附近的水下布下的4 條水雷帶的具體位置。

3 月底4 月初,洛克伍德挑選了一名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兵——威爾海姆·“巴尼”·西格洛夫,擔任行動指揮。行動代號也因此成了“巴尼行動”。西格洛夫是一位安靜而又足智多謀的指揮官,在很多重要戰鬥中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曾經指揮“蠔隆頭魚”號與“鯉魚”號執行過7 次巡航任務,宣稱擊沉了15 艘敵船,其中有13 艘戰績在戰後得到了確認。

根據長時間以來收集到的巡航、潮汐、洋流以及雷場等方面的資訊,洛克伍德和沃格爾為行動選定了路線,路線的起點是對馬海峽。對馬海峽是“黑潮”流入日本海的入口,潛艇可以借助“黑潮”的力量通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裝有調頻聲呐的潛艇也可以依據手上掌握的水雷帶分布圖來避開日軍布下的水雷。在完成日本海的狩獵任務後,潛艇可從日本海北部的宗古海峽撤走。宗古海峽是“黑潮”的出口,由於該海峽當時在尚處於中立的蘇聯的控制下,日本人不可能在那裡布雷。

“巴尼行動”開始的時間定在1945 年5 月27 日,有9 艘潛艇參加行動,每艘潛艇都安有調頻聲呐系統。參加行動的潛艇代號“悍婦”(Hellcat),潛艇按三艘一組被分為TG17.21、TG17.22、TG17.23三個分隊:

“海狗”號、“馬鯵”號,“鍬魚”號組成TG17.21 作戰分隊,代號“爵士樂手”,指揮官是西德曼;

“飛魚”號、“弓鰭魚” 號、“媞娜莎”號組成TG17.22 作戰分隊,代號“山貓”,指揮官是裡瑟爾;

“金槍魚”號、“溜冰”號、“北梭魚”號組成TG17.23 作戰分隊, 代號“臭貓”,指揮官是皮爾斯。

“悍婦”們要在6 月4 日、5 日、6 日三天穿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之後,三個作戰分隊要分別在以下區域巡航:TG17.21在本州西北沿岸巡航;TG17.22 在本州與九州西南部沿海巡航;TG17.23 將沿著韓國東岸,從對馬島到西伯利亞南岸巡航。行動將在6 月24 日結束,三個作戰分隊會在通過宗古海峽後集結,一起返回基地。

5 月中旬,參戰的“悍婦”準備完畢。雖然此時潛艇安裝的調頻聲呐還有待改進,但洛克伍德和他的潛艇部隊都相信現有的調頻聲呐技術已經能夠令他們完成任務了。1945 年5 月27 日,“爵士樂手”分隊從關島的阿普拉港(Apra Harbor)出發,駛向日本海;“臭貓”分隊在第二天出發,“山貓”分隊則在5 月29 日出發。

1945 年6 月4 日剛過午夜,“爵士樂手”成為第一個到達對馬海峽入口的作戰分隊。“海狗”號作為旗艦行駛在最前面,當它到達第一道水雷封鎖線的時候,艇上的調頻聲呐出現了故障,只能收到模糊的“斑點”,“地獄鍾聲”也很模糊。但“海狗”號沒有理會這些問題,依舊航行在編隊的最前面,最後奇跡般地躲過4道水雷防線。另外兩艘潛艇跟在“海狗”後面,依次穿過對馬海峽。6 月4 日夜,經過20 個小時緊張的水下航行,3 艘潛艇在水面集結,然後向他們的預定目標本州島北部沿海地區駛去。

6 月5 日夜間,“臭貓”分隊穿越對馬海峽。“金槍魚”號排在第一位,它的行動非常順利,調頻聲呐也運行正常。“北梭魚”號排在後面,行動也很順利。在輪到“溜冰”號的時候,卻出現了麻煩。“溜冰”號經過一小時的潛行,終於安全穿過第一道封閉線,但是在穿越第二道封鎖線的時候,進入了水雷密集區。這裡的水雷間距只有50 碼,不到潛艇長度的一半。為了避開水雷,“溜冰”號只能緩緩前行,這時“溜冰”號上的水手們突然聽到潛艇外殼發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金屬摩擦聲——這個聲音通常意味著潛艇刮上了固定水雷的鋼纜。如果水雷的鋼纜掛上了潛艇的前平衡翼或是甲板上的建築,水雷就會被潛艇從鋼纜上拉下來,將“溜冰”號炸得粉碎。“就是這個聲音”,一名水手說,“就是這個”。“溜冰”號上的水聽器操作員阿爾伯特·奧盧夫森(Albert Olufsen)將儀器的音量開到最大,讓同事們可以聽得更清楚。“他們的臉都變白了”,奧盧夫森回憶。水手們一邊屏住呼吸,一邊聽著潛艇繼續刮著鋼纜前進的聲音。驚心動魄的幾分鐘後,令人恐懼的聲音消失了,“溜冰”號成功穿過水雷區。

6 月6 日,該“山貓”分隊穿越海峽了。第一艘穿過海峽的潛艇是“飛魚”號,“飛魚”號的穿越很順利。接下來是“弓鰭魚”號,和“溜冰”號一樣,“弓鰭魚”號也碰上了水雷密集區。為了躲開水雷,“弓鰭魚”號的指揮官亞歷克·泰裡(Alec Tyree)站在指揮塔上,一邊舉著潛望鏡,仔細觀察水面,一邊聽著鈴聲,在密密麻麻的水雷中尋找前進的路線。“弓鰭魚”號最終穿過海峽,事後泰裡回憶,這段行程“對精神和體力都是巨大的消耗”。

最後一艘進行穿越的是“媞娜莎”號。與“弓鰭魚”號和“溜冰”號相比,“媞娜莎”號碰到的麻煩更大。在穿越海峽的過程中,“媞娜莎”號陷入日軍設下的用來誘捕潛艇的水雷陣中。更糟的是,“媞娜莎”號的指揮官理查德·萊瑟姆因為長時間待在指揮塔上,感到有些困乏,於是聽從了副手哈維·J. 史密斯中尉的建議,在進入海峽前就去休息了。萊瑟姆睡去後的某一時刻,“媞娜莎”號上的“地獄鍾聲”突然響起,顯示屏上也出現了綠色的梨形回波。“水雷!”留在指揮塔裡的史密斯和艇上聲呐員跳起來將顯示屏包圍,在“媞娜莎”號的艦首兩側都出現了綠色的斑點。史密斯知道,這不是魚群,不是海帶,而是水雷群!在好不容易繞過了這群水雷之後,調頻聲呐顯示前面出現了規模更大的水雷群。史密斯別無選擇,只好指揮“媞娜莎”號向水雷群前進。“媞娜莎”號在密密麻麻的水雷中前行,潛艇外殼響起了“詭異的聲音”,這是固定水雷的鋼纜與潛艇外殼摩擦的聲音。史密斯依舊別無選擇,如果“媞娜莎”號離開這根鋼纜,水流也會將“媞娜莎”號衝向別的水雷附近。“媞娜莎”號上的機械師馬特·唐·皮爾遜回憶,因為摩擦所產生的靜電,“媞娜莎”號艇內已經到了“如果你把一枚硬幣丟到桌上,它就會飛到天花板上”的程度。因為恐懼,潛艇內部鴉雀無聲。鋼纜劃過後機艙,那裡有潛艇附帶的水上飛機和螺旋推進器,這些東西隨時可能將水雷掛下來。此時,水手們已經在估計會在什麽時候聽到水雷發出爆炸聲了。突然,“吱吱聲停止了”,鋼纜帶著飛機消失在“媞娜莎”號的身後。當指揮官萊瑟姆出現在指揮塔的艙口蓋上方時,危險已然過去。“一切正常嗎?”萊瑟姆問史密斯,“只有幾枚水雷,艇長,如果您能允許,現在我想去休息一會兒。”史密斯回答說。

在“媞娜莎”號穿過對馬海峽後,9 艘潛艇就都已成功來到日本海。潛艇來到各自的指定位置,開始在日本海上狩獵,準備為“刺鮁”號報仇。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之熱兵器時代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