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狼群”血洗日本海——美軍潛艇部隊的無情復仇

 

擾亂神經的噪音攪動著潛艇裡的安寧。這種聲音不像下潛警報,也不像被艇員們稱為“地獄鍾聲”的聲音。每當船上的調頻聲呐儀發出發現水雷的提示音,都會令“溜冰”號潛艇(USS Skate,編號SS-305)上的每名乘員不寒而栗。“溜冰”號這次要與其他8艘美軍潛艇一起去執行一項危險的任務,這是一場復仇之戰。

 

故事要從1943年10月說起。當時,美軍傳奇潛艇——擊沉噸位超過60000噸的“刺鮁”號(USS Wahoo,編號SS-238)潛入日本海巡航,忽然間永遠和後方失去聯繫,艦上人員無一生還。這其中就包括該艦的指揮官——美國海軍的傳奇人物戴德利·W. “馬什”·莫頓。“刺鮁”號的損失讓美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的指揮官查爾斯·A.洛克伍德海軍中將崩潰,“這是我們遭到的最嚴重的打擊”,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心都碎了,願上帝懲罰日本人”。

 

 

功勳潛艇“刺鮁”號的損失,使美國海軍遭受沉重打擊

 

決定為“刺鮁”號報仇雪恨的洛克伍德

 

復仇之路

 

洛克伍德心裡每時每刻都在打算報仇。在“刺鮁”號沉沒差不多兩年後,這一天終於到來。美國海軍決定派出一支潛艇編隊,準備穿過布滿水雷的對馬海峽,前去摧毀在日本海航行的日本船隻。

 

當時,美國海軍推測“刺鮁”號是被日軍設在宗古海峽的水雷炸沉的,洛克伍德據此認為,重返日本海的美軍潛艇不僅需要安裝可以識別水雷的特別設備,還要進行相關的訓練和準備。 為此,這支特殊部隊配備了最新的設備——能夠清晰識別出水雷和深海魚群的調頻聲呐。

 

洛克伍德少將策劃讓9艘裝備調頻聲呐探雷設備的潛艇穿過密布水雷的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

 

 

1945年5月27日,洛克伍德的復仇開始,代號“巴尼行動”。總共有9艘潛艇參加,每艘潛艇都安有調頻聲呐系統。參加行動的潛艇代號“悍婦”,潛艇按三艘一組被分為三個分隊:“海狗”號、“馬”號,“鍬魚”號組成“爵士樂手”分隊,指揮官是西德曼;“飛魚”號、“弓鰭魚”號、“娜莎”號組成“山貓”分隊,指揮官是裡瑟爾;“金槍魚”號、“溜冰”號、“北梭魚”號組成 “臭貓”分隊,指揮官是皮爾斯。“海狗”號的船長厄爾·西德曼全權負責前線指揮。

 

1945年6月4日剛過午夜,“爵士樂手”成為第一個到達對馬海峽入口的作戰分隊。“海狗”號作為旗艦行駛在最前面,當它到達第一道水雷封鎖線的時候,艇上的調頻聲呐出現了故障,只能識別出模糊的斑點,“地獄鍾聲”也很模糊。但“海狗”號沒有理會這些問題,依舊航行在編隊的最前面,最後奇跡般地躲過4道水雷防線。另外兩艘潛艇跟在“海狗”後面,依次穿過對馬海峽。6月4日夜,經過20個小時緊張的水下航行,3艘潛艇在水面集結,然後向他們的預定目標——本州島北部沿海地區駛去。

 

6月5日夜間,“臭貓”分隊穿越對馬海峽。“金槍魚”號排在第一位,它的行動非常順利,調頻聲呐也運行正常。“北梭魚”號排在後面,行動也很順利。在輪到“溜冰”號的時候,卻出現了麻煩。“溜冰”號經過一小時的潛行,終於安全穿過第一道封閉線,但是在穿越第二道封鎖線的時候,進入了水雷密集區。這裡的水雷間距只有50碼,不到潛艇長度的一半。為了避開水雷,“溜冰”號只能緩緩前行,這時“溜冰”號上的水手們突然聽到潛艇外殼發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金屬摩擦聲——這個聲音通常意味著潛艇刮上了固定水雷的鋼纜!

 

 

令美軍潛艇膽寒的日軍水雷

 

如果水雷的鋼纜掛上了潛艇的前平衡翼或是甲板上的建築,水雷就會被潛艇從鋼纜上拉下來,將“溜冰”號炸得粉碎。“就是這個聲音”,一名水手說,“就是這個”。“溜冰”號上的水聽器操作員阿爾伯特·奧盧夫森將儀器的音量開到最大,讓同事們可以聽得更清楚。“他們的臉都變白了”,奧盧夫森回憶。水手們一邊屏住呼吸,一邊聽著潛艇繼續刮著鋼纜前進的聲音。驚心動魄的幾分鐘後,令人恐懼的聲音消失了,“溜冰”號成功穿過水雷區。

 

6月6日,該“山貓”分隊穿越海峽了。第一艘穿過海峽的潛艇是“飛魚”號,該艦的穿越很順利。接下來是“弓鰭魚”號,和“溜冰”號一樣,“弓鰭魚”號也碰上了水雷密集區。為了躲開水雷,“弓鰭魚”號的指揮官亞歷克·泰裡站在指揮塔上,一邊舉著潛望鏡,仔細觀察水面,一邊聽著鈴聲,在密密麻麻的水雷中尋找前進的路線。“弓鰭魚”號最終穿過海峽,事後泰裡回憶,這段行程“對精神和體力都是巨大的消耗”。

 

最後一艘進行穿越的是“娜莎”號。與“弓鰭魚”號和“溜冰”號相比,“娜莎”號碰到的麻煩更大。在穿越海峽的過程中,“娜莎”號陷入日軍設下的用來誘捕潛艇的水雷陣中。更糟的是,“娜莎”號的指揮官理查德·萊瑟姆因為長時間待在指揮塔上,感到有些困乏,於是聽從了副手哈維·J.史密斯中尉的建議,在進入海峽前就去休息了。萊瑟姆睡去後的某一時刻,“娜莎”號上的“地獄鍾聲”突然響起,顯示屏上也出現了綠色的梨形回波。

 

“水雷!”留在指揮塔裡的史密斯和艇上聲呐員跳起來將顯示屏包圍,在“娜莎”號的艦首兩側都出現了綠色的斑點。史密斯知道,這不是魚群,不是海帶,而是水雷群!在好不容易繞過了這群水雷之後,調頻聲呐顯示前面出現了規模更大的水雷群。史密斯別無選擇,只好指揮“娜莎”號向水雷群前進。“娜莎”號在密密麻麻的水雷中前行,潛艇外殼響起了“詭異的聲音”,這是固定水雷的鋼纜與潛艇外殼摩擦的聲音。史密斯依舊別無選擇,如果“娜莎”號離開這根鋼纜,水流也會將“娜莎”號衝向別的水雷附近。“娜莎”號上的機械師馬特·唐·皮爾遜回憶,因為摩擦所產生的靜電,“娜莎”號艇內已經到了“如果你把一枚硬幣丟到桌上,它就會飛到天花板上”的程度。因為恐懼,潛艇內部鴉雀無聲。鋼纜劃過後機艙,那裡有潛艇附帶的水上飛機和螺旋推進器,這些東西隨時可能將水雷掛下來。此時,水手們已經在估計會在什麽時候聽到水雷發出爆炸聲了。突然,“吱吱聲停止了”,鋼纜帶著飛機消失在“娜莎”號的身後。當指揮官萊瑟姆出現在指揮塔的艙口蓋上方時,危險已然過去。“一切正常嗎?” 萊瑟姆問史密斯,“只有幾枚水雷,艇長,如果您能允許,現在我想去休息一會兒。”史密斯回答說。

 

電腦CG重繪的美軍潛艇,正在突破重重水雷網

 

日本海狩獵

 

在“娜莎”號穿過對馬海峽後,9艘潛艇就都已成功來到日本海。潛艇來到各自的指定位置,開始在日本海上狩獵,準備為“刺鮁”號報仇。

 

6月9日,“娜莎”號發現了“悍婦”的第一個獵物。6月9日下午,“娜莎”號在其指定作戰區域的韓國沿海發現了一艘運輸船——“若玉丸”號。這是一艘新下水的貨輪,排水量2200噸,由現代化的三級膨脹發動機和帕森斯的渦輪發動機提供動力,航速12節。“若玉丸”號此時正向韓國的港口駛去,準備在那裡卸下礦石、大米等貨物。突然,“若玉丸”號的船體發生了巨大的爆炸,濃煙伴隨著輪機碎片像火山爆發一樣從甲板上噴薄而出。一枚魚雷擊中了該船的中間部分,將其分成了兩半。船首和船尾在水中稍一停頓後,就沉入大海。 一時間水面漂浮著各種貨輪的零件和滿身油汙、正在掙扎的船員。理查德·萊瑟姆沒有理會這些人,命令“娜莎”號離去。

 

同一天,“馬”號也在北日本海擊沉了兩艘運輸船,“海狗”號也摧毀了一艘商船與一艘油輪。當天夜裡,美軍設在珍珠港的監聽站發現日軍電台變得活躍,日軍已發現有船只被美軍潛艇擊沉,開始調動反潛部隊前往事發海域。這一切都表明“悍婦”已經開始活動,得到報告的洛克伍德中將不由得點燃一支雪茄,深深地吸了一口。

 

被美軍潛艇擊沉的日軍艦船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悍婦”們就像是海中的獵人,在日本海上遊曳,將碰到的日本船隻變成沉船。“海狗”號的行政軍官詹姆士·林奇中尉將他們的狩獵行動形容為“這就像是在用槍打魚”。

 

6月9日夜,“金槍魚”號、“溜冰”號與“北梭魚”號來到本州附近海域。“金槍魚”號圍繞著若狹灣附近海域行動,“溜冰”號與“北梭魚”號則在能登半島附近活動。

 

6月10日早晨,“溜冰”號在能登半島以西海域發現了一艘魚雷艇,“溜冰”號躲開了它。突然,“溜冰”號觀察員在平靜的海面上發現一個黑色的方形物體,還有一門機槍和潛望鏡露出水面。

 

這是一艘日軍潛艇!“溜冰”號馬上動員起來。

 

11:30,15或20度左轉,右滿舵。

 

11:44,4枚魚雷齊射,目標是渾然不知危險臨近的伊-122號潛艇。

 

在“溜冰”號射出的四枚魚雷中,有兩枚擊中潛艇的中部,巨大的潛艇還沒來得及爆炸、冒濃煙就沉沒了,水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嘶嘶”作響的氣泡,接下來出現的是一攤浮油和潛艇在水下解體的聲音。他們擊沉了一艘日軍潛艇!

 

“溜冰”號的水手們對擊沉日軍潛艇這一戰績流露出比較冷靜的態度。“我們突然認識到擊沉這艘潛艇的是‘溜冰’號”,通信軍官比爾·伯林後來回憶,水聽器操作員阿爾伯特·奧盧夫森則說“這是神的恩典”。

 

日軍伊-122號潛艇成為“悍婦”的獵物

 

“悍婦”們的獵物不只是日本船隻,在宗古海峽附近巡航的“鍬魚”號就在無意間闖下了大禍,差點釀成外交事件。

 

6月13日夜,“鍬魚”號在庫頁島南端以西約50海裡的地區巡航時,艇上的雷達發現了兩艘沒有燈光的船。由於此處受蘇聯和日本共同控制,“這兩艘船來自日本,還是蘇聯”這個問題因此擺在了“鍬魚”號指揮官格爾默松森的面前,而他只能靠常識來判斷。兩艘船都沒有護航,但當時在日本海附近航行的日本船隻基本上也沒有護航。如果是蘇聯的船隻,按照《國際法》的規定,未對日宣戰的蘇聯需要使用大量燈光來表明其中立國的身份,但這兩艘船都沒有燈光。而且蘇方船只在通過日本海時才需要按照規定走宗古海峽到海參崴的規定航線,這兩艘船顯然也沒有在規定航線上行駛。為了能夠識別對方身份,格爾默松森爬上了被煙霧包裹的船橋,試圖尋找船上的燈光,但他什麽也沒看見。最後格爾默松森認為這是一艘來自日本的船,於是下達了“讓我們來結果它,然後再對付下一個”的命令。“鍬魚”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了第一艘船,該船盤旋、失控,最後沉入大海。

 

幾個小時之後,洛克伍德從一系列電報中得知,“鍬魚”號擊沉了蘇聯客貨混裝船“穿波羅的海”號。該船排水量11439 噸,船上共有99人,其中5人死亡,94人獲救。蘇聯方面是從被該地區的日軍巡邏艇救起的幸存者口中得到這條消息的,日本的官方新聞機構更是在第一時間就通過廣播宣布是美國潛艇擊沉了“穿波羅的海”號。在莫斯科的美國海軍武官確認了這條消息,並將蘇聯人的抗議轉交給了尼米茲。為了不讓蘇聯和日本知道美國海軍潛艇正在日本海巡航的消息,尼米茲和金將罪責推給了日本,咬定此事是日軍潛艇所為。雖然蘇聯政府並不相信,但他們需要美國的援助,最後還是選擇了相信美國的說法。

 

被誤傷擊沉的“穿波羅的海”號

 

在經歷了15天的“狩獵”之後,行動指揮官西德曼認為,突入日本海的行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以這次成功的行動向世人展示了潛艇可以執行更多艱巨的任務,並且能在未來戰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6月21日,西德曼發出命令,要求所有潛艇在宗古海峽外的預定集結地集合,一起返回基地。但6月23日當日,西德曼並未在預定集結地發現“北梭魚”號的蹤跡。西德曼帶領潛艇在北海道附近海域等待了多日,始終一無所獲。

 

6月24日日出之後,在宗古海峽以西海域,八艘潛艇紛紛浮出水面。很快,八艘潛艇就以四艘一列的隊形分作兩列,在“馬”號的帶領下,以21英裡每小時的速度向東前進。它們要穿過宗古海峽,返回位於珍珠港的基地。經過一天的潛航,“悍婦”們開始接近宗古海峽,此時海面出現了濃霧。一路上,西德曼都在嘗試聯繫失蹤的“北梭魚”號,他甚至向洛克伍德申請再給他48小時等待“北梭魚”號歸來。但是現在,西德曼必須做出是否馬上返回基地的決定。

 

西德曼還是決定在6月25日返航。修好了電台的“海狗”號從“馬”號的手上接回了指揮權,帶領“悍婦”們從多艘日軍艦艇身邊悄悄繞過,向宗古海峽駛去。它們並不知道距離返航路線不遠的幾海裡處,就是“刺鮁”號的水下墓園。6月26日早上,“悍婦”們成功通過宗古海峽,向著珍珠港駛去。

 

1945年7月,兩艘“悍婦”停在碼頭:從裡到外分別是“飛魚”號、“鍬魚”號。

 

7月4日與5日,“悍婦”的兩支編隊分別返回珍珠港,受到了熱烈歡迎。尼米茲上將親自登上每艘潛艇,與每名水手握手以示祝賀。洛克伍德與他的全體參謀都跑上了碼頭,迎接“悍婦”返航。海軍的女護士們也跑上碼頭,還有銅管樂隊演奏歌曲。在一系列歡迎儀式與慶祝宴會結束後,洛克伍德馬上要求派遣更多的潛艇到日本海執行“狩獵”任務,但洛克伍德的復仇行動沒能繼續下去——在“悍婦”返回珍珠港一個月後的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曲終人未散

 

單從戰績上看,“巴尼行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儘管出現過技術問題,但大多數潛艇上安裝的調頻聲呐都表現良好。此次行動中,新技術的應用、周密的計劃、訓練有素的戰鬥人員、性能可靠的潛艇幫助“悍婦”們擊沉了28艘日本船隻,其中包括1艘潛艇和1艘驅逐艦,總噸位共計57508噸。當然“巴尼行動”也付出了一些代價,損失了“北梭魚”號潛艇及艇上的85名成員與蘇聯的“穿波羅的海”號客貨混裝船及船上的部分水手。

 

洛克伍德的回憶錄《海上“悍婦”》

 

洛克伍德對“巴尼行動”所取得的成功感到驕傲,他曾在1955年出版的《海上“悍婦”:“巴尼行動”及在日本海上的作戰任務》一書中這樣描繪任務結束時他的心情:“我感覺到‘悍婦’們無畏的精神與戴德利·莫頓、‘刺鮁’號一起與我們同在,此時我向尼米茲報告勝利的消息……現在,我可以既悲傷又驕傲地說:‘刺鮁’號,上帝與你同在!”

 

“巴尼行動”的意義不僅限於在日本沿海打擊了日本船隻,還取得了一個無可爭辯且影響深遠的成果——調頻聲呐的誕生與應用。調頻聲呐技術在1942年誕生之初還只是一台由電線、管子、開關組成的試驗性儀器,在經過數十年的進化發展後,已然成為一種精密的電子搜索工具——今天的反潛部隊需要利用裝有調頻聲呐的聲呐浮標去偵察敵方船隻;捕魚人也需要使用調頻聲呐來搜尋魚群;基於調頻聲呐技術發明的手持式障礙識別系統為視障人士提供了便捷行動的可能;多通道側向掃描聲呐已經革命性地改變了海底地圖與海底標誌物。

 

1957年,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根據洛克伍德的回憶錄《海上“悍婦”》拍攝了同名電影。值得一提的是,主演該片的男、女主角分別是後來的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和他的妻子——“第一夫人”南希·戴維斯。這部片子是裡根夫妻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他們最後一次合作。退役後的洛克伍德也作為編劇,參與了該片的製作,還出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海上“悍婦”》電影,由未來的美國總統和第一夫人聯袂主演

 

《海上“悍婦”》中的羅納德·裡根扮相

 

“刺鮁”號的最後歸宿

 

根據日方記錄,1943年10月11日09:20,日軍反潛部隊在日本海北部地區的宗古海峽附近發現了一艘身份不明的潛艇,潛艇在穿過海峽的時候還拖著一條水面浮油。日軍據此判斷,這是一艘試圖通過宗古海峽逃往外海的受損潛艇。他們立即派出了6架飛機、5艘艦船駛往可疑潛艇所在的水域。在接下來的8個小時裡,日軍共投放了69枚深水炸彈、40枚航空炸彈。第二天下午,日軍反潛部隊返回基地,報告顯示他們擊沉了一艘美軍潛艇。對照美方的記錄,這艘潛艇正是“刺鮁”號。

 

“刺鮁”號沉沒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知道“刺鮁”號長眠在日本北海道與蘇聯庫頁島之間的宗古海峽。1995年,一個由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的搜索人員組成的“刺鮁”號項目組在莫頓一位親屬的帶領下,對“刺鮁”號沉沒的相關海域進行了搜索。一名為“刺鮁”號項目組工作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軍官在研究了相關歷史檔案後,準確地推算出“刺鮁”號的沉沒地點。2005年與2006年,美國與俄羅斯的團隊對該地點進行了搜索,找到了更多的證據。

 

2006年10月31日,美國海軍根據俄羅斯搜索隊傳回的影像,確認了“刺鮁”最終的歸宿:“刺鮁”號沉沒在宗古海峽距離北海道以北12英裡水下213英尺處。從傳回的影像可以看出,“刺鮁”號的指揮塔被航空炸彈直接擊中,“該艇從龍骨到指揮塔都遭到嚴重的損壞”。2007年7月8日,美國海軍借與俄羅斯海軍在附近海域進行聯合軍演之機,為“刺鮁”號犧牲的艇員們舉行了一個獻花儀式,“刺鮁”號將在這裡進行“永遠的巡航”。

 

2007年7月8日,宗古海峽,美國海軍在潛艇支援艦“弗蘭克·凱布爾”號上為“刺鮁”號舉行獻花儀式

 

道格拉斯·麥卡內尼海軍少將在“刺鮁”號紀念儀式上,向“刺鮁”號長眠的海域拋下了鮮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