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泰門是古杭州繁華所在,為了修建鐵路和城站,它最先被拆除

清泰門作為杭州的正東門,雖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吳越王錢鏐時期,但是其真正誕生年代卻是在元朝,清泰二字也是元朝時期所取,一直沿用至今。

搖擺不定的清泰門

說清泰門搖擺不定是有原因的,清泰門曾經經歷了南土門、崇新門、清泰門,民間對他也有別樣的稱呼,一曰薦橋門,因為崇新門靠近薦橋,二曰螺螄門,因為清泰門附近水網交錯,螺螄眾多,百姓就親切的稱呼其為螺螄門。

崇新門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呢?可以通過薦橋的位置來推測,目前杭州的地圖上已經沒有了薦橋,此薦橋非筧橋,薦橋在清末民國初年還存在,很多人應該聽說過薦橋洋樓,是民國時期杭城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清泰街薦橋邊的珠寶巷,1996年舊城改造的時候拆除,位於現如今的羊壩頭附近,由此推測南宋的崇新門就在羊壩頭附近。

薦橋也被稱為箭橋,雖然在史書中不多見,但在文學作品中卻經常出現,因為進了崇新門就是薦(箭)橋大街,相當於現在的清泰街,從古至今非常的繁華,一直是鹽商、灶商定居的地方,在《三刻拍案驚奇》第二十六回《院裡花空憶、湖頭計更奸》說的就是住在薦橋大街的鹽商吳爚養妾蓄婢的荒淫之事。有了這個先例,再加上薦橋的繁華,在後來的小說故事中,一說到荒淫無度、安富尊榮的故事,都會把故事地點寫在薦橋大街,誰讓這裡這麽繁華呢。

比如《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就很能體現“炫富”的本質:

許宣道:“娘子自便,不妨,些須船錢,不必計較。”還罷船錢,那雨越不住,許宣挽了上岸。那婦人道:“奴家只在箭橋雙茶坊巷口,若不棄時,可到寒舍拜茶,納還船錢。”

白娘子就住在箭(薦)橋,而許宣卻住在“軍橋黑珠兒巷”,這就好像你住在杭州的鄉下,跟你聊天的姑娘說她住在武林壹號,這其中的落差和炫富心理一聽便知。

南宋滅亡以後,元朝攻入臨安,作為南宋的首都,崇新門被拆毀,而且不允許再建,直到元朝,至正十九年時,張士誠佔領了杭州,為了防禦的需要,於是從艮山門到清泰門向東延展出三裡,利用吳越時期的南土門地基重新築門,建成以後名曰清泰門,意為政清國泰。清泰門從元末建成以後,直到清朝末年一直存在,因為修建滬杭鐵路而拆毀。

清泰門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字,由於軍事等原因沿著現如今的清泰街東西搖擺,最終因為修建鐵路成為杭城第一個被拆毀的城牆,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清泰門外鹽擔歷史

老杭州人的民謠一直有"螺螄門外鹽擔兒"的說法,隨著城市的建設,古清泰門已經成為了遺址,對於鹽擔兒的說法,也就不甚清楚了。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對鹽鐵實行專賣,春秋時期的齊國就因為食鹽專賣而再加上靠近渤海,從而成為強國,杭州也靠近出海口,尤其是清泰門,地理位置上更加有優勢。

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相傳就是古代煮海鹽之處。而且在明清時期,錢塘江要比現在寬的多,這也給煮鹽提供了有利條件,《三刻拍案驚奇》第二十六回中還有這樣的描述:

東首一帶,自錢塘江,直通大海。沙灘之上,灶戶各有分地,煎沙成鹽,賣與鹽商,分行各地。朝廷因在杭州菜市橋設立批驗鹽引所,稱掣放行,故此鹽商都聚在杭城。

鹽商住在繁華的清泰街上,出清泰門就是鹽場,而清泰門來來往往的都是挑鹽的擔子,也就是杭州諺語"螺螄門外鹽擔兒"的來歷了。

清朝時期清泰門外的鹽場有“三保”,對於杭州城內及錢塘、仁和、余杭實行分別供給,

鹽場的產出,配給仁和、錢塘、余杭三縣一定量的“肩引”(“肩”挑夫;“引”銷鹽憑證,每“引”一百斤),剩下的鹽全由官府出幣收買,由城內鹽商憑鹽引購入。對於錢塘和仁和兩縣的鹽可以相互調劑,對余杭就有點特殊對待,余杭來的“肩引”,走的路線是有規定的,隻準鹽販走清泰門外前往武林門,再出觀音關直至余杭,“不許饒道越走”。或許擔心余杭的“肩引”會“竄貨”吧。

千百年來,清泰門外的製鹽方法都是採用煮鹽的方式,直到民國時期,這一手段才有所改善,據1922年10月20日的《申報》報導:“浙江杭屬仁和場上下堡煎灶灶商吳尚志、吳會雲等”,接到省城“鹽運使”的“催令”,要求將傳統的“煎鹽”生產,改良為“曬鹽”。

“煎鹽”改“曬鹽”,這是有科學道理的,煎製的鹽,含有害物質要比曬鹽多,但當時的人並不知道這個道理,吳尚志、吳會雲等人對此有所抵製,只是小範圍內試行,直到新中國成立,“煎鹽”的方式才杜絕。

螺螄門外鹽擔兒的歷史隻持續到1949年建國後,建國以後,原有的食鹽經營模式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政府開始設置鹽店,針對原有的以食鹽衛生的鹽擔兒,杭州市鹽務局也有人性化的處理,杭州鹽務局在1949年10月12日第173號文件規定:在杭市及杭縣區域開設正式鹽店、醬園店或兼營鹽業,“均應向本局申請登記……結保……經查核承認,發給登記證鹽摺,方得營業。”從此鹽擔兒陸陸續續進入杭州的鹽店醬園店,鹽擔兒也就漸漸消失了,隻留下鹽擔兒的諺語和雕像。

清泰門拆除,誕生了延續至今的杭州城戰的名稱

杭州城牆的拆除就始於清泰門,這要追溯到1897年,源於浙江本地士紳與外國勢力爭奪鐵路經營權,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向清政府提出承攬滬寧(上海至南京)及蘇杭甬鐵路的築路權和運行權。第二年,英商怡和洋行與清鐵路總辦大臣盛宣懷秘密簽訂《蘇杭甬鐵路草約》,擬以清政府向英國借款的方式,修築蘇杭甬鐵路,拿到蘇杭甬鐵路的運行權。

該草約被江浙紳商知道以後,引起了極大的憤慨,他們拒不承認合約,並決定自己成立鐵路公司修建鐵路,在浙江成立的是浙江全省鐵路有限公司,原兩淮鹽運使湯壽潛被推選為“浙江全省鐵路公司”總理。

修建鐵路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是現代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投資,“浙江全省鐵路公司”雖然經過各方動員,各界參與,據說連杭州城裡的乞丐都參與進來,但依然相差甚遠,至1906年5月,浙江全省鐵路有限公司籌資400多萬元,與投資額千萬元依然相差很大,但此時中國的工程師已經勘察完畢,為了鼓舞士氣,湯壽潛決定先建造一條自杭州江乾至湖墅的鐵路,這條鐵路便是始於江邊閘口站終於運河邊拱宸橋站的江墅鐵路(全長16.135公里),僅用了1年的時間,就竣工通車。

江墅鐵路中途設置了三個站即艮山門、清泰門、南星橋,其中清泰門站由於靠近繁華的清泰門,因此成為重要的客運站,為杭州城站之前身,其具體位置在清泰門外東北側300余米處,即今杭州市自來水公司清泰水廠位置。

江墅鐵路的建成,極大的方便了杭州城市民的通行,隨著滬杭甬鐵路的全面建設,百姓對於清泰門站內遷的呼聲也非常高,因為清泰門站在清泰門外,乘客要出城門才能乘坐,受限於城門的開關,非常的不方便。

到了1909年初,湯壽潛的女婿、著名學者馬一浮遂向嶽父建議,索性趁這次鐵路修築的機會,把清泰門站移入城內。湯壽潛也認為這個主意不錯。

清泰門站移入城內可不是小事情,因為要破拆城牆,這對風水不好,但湯壽潛依然堅持在1909年的春節將清泰門站移入城內的奏折遞交了上去,到1909年的4月才獲批。

獲得批準以後,湯壽潛派人勘測,最終選址在清泰門內南側、羊市街北端。在建造火車站的同時,城牆也破出一個門洞,鋪設軌道,專門行駛火車,1910年8月,新火車站落成,取代了城外的原清泰門站。因設在城內,市民們俗稱它為“城站”,這也是很多外地遊客感覺奇怪的地方之一。

杭州火車站的建成方便了市民,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對於杭州城牆來說,卻成為了拆除的開端,人們對於拆城牆破壞風水的負擔沒有了,加上杭州城面積狹小,因此,其他城門也陸陸續續被拆除,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