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戶到底願意為數據隱私付費麽?

在36氪看來,科技和資本是當前新商業時代的兩大驅動力,也是我們內容的兩大方向。臨近春節我們舉辦了一系列的“潮科技有獎問答”活動,希望帶領讀者與這個時代最“硬核科技公司”的CEO或者意見領袖一起思考未來。

第八期活動,我們邀請了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一起探討數據隱私付費問題。這期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讀者參與討論。其中有一些評論我們認為很有價值或者很有趣,因此也做了摘錄,放進了本篇文章中,希望與更多讀者分享。

ID:持衡@超人學院

願意,互聯網本身就是通過平台化共享和資訊互聯來達到效率提升的模式,由於效率的提升帶來的就是成本下降,因此在互聯網上獲取資訊和服務,能夠減少使用者的額外開銷。 而我願意為互聯網的隱私而付費,甚至之前想過,是否有可能會存在一種終端記憶體能與雲盤相連,把所有數據加密上傳到雲盤保存,同時在本地緩存常用數據,實現效率和隱私的折中,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實現雲端下載和終端記憶體密鑰獲取,在手機上或其他移動場景解密使用,實現網盤的移動獲取功能,但可以預見,因為不能去除重複檔案,從而會導致網盤成本大幅上升。 這樣的加密,在互聯網信任達到一定程度後,也可以放到雲端去實現,但還沒有想好平衡機制。

ID:Athenayang

願意為主動型的數據保護隱私付費。數據隱私保護分為兩個層面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可以理解為用戶為保障自己的資訊不被壞人或者黑客而利用發起的主動保護,被動型可以理解被當用戶使用某項服務時數據隱私需要暴露給某些廠商時所需要的保護。被動型的保護應當是廠商責任不應推卸,這些廠商應當保障用戶的數據安全,這些在被服務的過程中應該是附加的默認服務,不應當由用戶買單,若造成損失應該由廠商承擔。主動型的會存在買單意願,主要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因為身份證件、手機號碼等資訊使用頻率過高,且都為電子信息很容易在不經意間遭到洩露,甚至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留存使用用於小到薅羊毛、注冊信用卡、大到某些欺詐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會擔心這方面的損失。美國公司lifelock是一個很好例子,若在中國存在這樣的服務我會很願意付費,花一些小錢去保障自己的不可控的信用損失。

ID:年華@邊界計劃

願意。 1.中國的鄉土社會的根本使得很多隱私本身已經被貶值了,只是隱私數據覆蓋的範圍而已。因此如果能用擴大隱私範圍換取一定收益,我相信很多人是願意的。2.當前數據隱私法建設還不明確,諸如wifi探針等已經在獲取數據。與其被動被賣了數據,不如主動通過披露數據換取受益。3.騰訊,阿里等已經獲取了大量用戶數據,而數據牆當前只能靠企業個體的責任,沒有相關法律約束,而主動披露數據換取更完整的數據畫像能帶來更多便利。

我個人的付費意願與我的工作收入和社會地位成正比。學生階段願意通過隱私換取便利(如優惠券,學生福利等),社會地位提高後則完全反過來。典型的經濟學原理,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數據隱私和付費意願的一個天平。

ID:達特貓斯

不願意。不是說不願意付費,而是不應該以這樣的邏輯收費。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 “隱私保護收費”是在什麽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為了搶佔市場,大部分的互聯網服務商採用提供免費服務的方法來吸引用戶。這很好理解——在功能和體驗差不多的情況下,免費軟體肯定比收費軟體的使用者多得多。擁有了大量用戶之後,提供商會通過向第三方提供服務——例如廣告位、顧客調查、市場分析——等等方式收費。這時候用戶資訊就成為了他們的商品,你在網絡上的行為被分析並且廣泛應用於廣告推廣、人群調查等等。簡而言之,在用戶隱私協定上打勾的那一瞬間,我們就用“數據支付”代替了“金錢支付”,用自己隱私的使用權換取了該軟體的使用權。 但大部分用戶是不知情的,無論是因為提供商過分隱匿晦澀的協定讓人難以看懂,還是因為用戶急於使用、忽視後果的疏忽,客觀上,交易雙方並沒有將條件資訊完全互通。 但在法律上,提供商是更具優勢的,因為其協定大都十分嚴密。你隨手在用戶隱私協定上點的勾,順利又穩妥地把自己賣了出去。 所以就是活該? 不。根本上說,事情的起因在於提供商採用了“免費”的誘導手段。 大家應該都遇到過打著“免費體驗”的旗號把你拉進店裡的美容機構,後續會軟硬兼施向你收費,甚至通過往客人臉上抹東西但不清理的卑劣方法威脅客人交錢。用戶隱私本來就是不容侵犯的財產,如果同意為保護自己的隱私付費,無異於在被逼無奈之下向流氓美容機構付錢。 受害者沒有賄賂,從來不是流氓興風作浪的理由。 原本是“付費獲得使用權”的明朗交易模式,就因為提供商想要吸引更大批的用戶而採用的“誘導式免費”手段,變成了涉及法律和倫理的複雜問題,現在這個鍋又要消費者來背,這是有頭腦的商人在收普通消費者的“智商稅”嗎? 提供商認真做產品,按照市場價值來定價,用戶再擇己所需進行購買。仿冒、侵權問題交給版權問題本身來解決,莫要拆東牆補西牆,每個人只顧割跟前的這把韭菜,不顧整個市場的健康穩定。否則就跟破壞自然生態平衡一樣,互聯網生態也會被破壞啊。

ID:霍岑@邊界計劃

願意付費。但是我覺得這期間應該要分為很多個層次,1. 數據在誰手上;2. 數據安全維護者是誰;3. 誰有權獲取我們的數據;4. 我付費了能否保證讓我的數據隱私對所有其他組織和個人都保密;5. 如果我已經付費了的保護服務還是洩露了會有怎樣的懲罰措施…試想對於那種想要用數據做壞事的人肯定更希望數據被最大限度保護,那這之間的利弊怎樣權衡;另外,是否不付費的人基本的數據就近乎裸奔?這種保護義務需要由誰來承擔?

ID:海澱黃莊郭德綱

我認為為隱私“付費”會是大勢所趨。

付費對象有可能是獲取我們數據的公司,有可能是第三方技術方案提供商。但與所有的產品普及一樣,都可能是先從小眾極客人群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付費和不付費兩方共存。 過去的很長時間,互聯網的邏輯都是“ 羊毛出在豬身上”,希望依靠用戶數據來賺錢,因此表面上用戶可以“不付費”或者隻付很少的錢就能享受到服務,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各種APP。但實際上這是用戶用數據資源交換所得,本質上還是“付費”了,只不過不是付的“現金”。 當“大數據殺熟”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並反抗,就意味著用戶不想再付出數據的資源。但廠商提供服務都是有成本的,因此這部分的費用就必須有人支付。如果不是“用戶付出數據+第三方付費/其他方式賺錢”,就一定有人來買單,目前來看很可能是要用戶自己來買單。 這已經成為大勢所趨。2018年歐洲推出了GDPR,也是這一趨勢的反應。看到這種趨勢,很多創業公司也在推出“本地存儲”功能的產品,比如AI攝影頭,就是針對這樣的需求。這樣的產品,本質上也是為“隱私付費”。 但是保護隱私是有成本的。考慮到全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差異,短期內應該還是一個小眾的產品或者服務,甚至會一直共存。

ID:iuoyuyi

保護數據隱私也是一種服務,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商品,就可以進行價值的等價交換,可以進行付費。但是這個費用付給誰,是一個問題,比如說,現在去買房,各種隱私數據都會提供給開發商,他們保護這些隱私數據是他們的義務,不需要給他們進行付費,他們也必須保護用戶隱私;另一方面,開發商把所有客戶的隱私數據,存儲到第三方數據公司,數據公司需要為客戶提供保護數據隱私服務,他們需要完善軟體,更新防火牆,這些服務是可以想開發商進行收費的。因此,我認為,義務性的是不需要付費的,而服務性的應當付費。

感謝以上讀者的分享。更多評論請查看

潮科技有獎問答第八期:《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你願意為保護數據隱私付費嗎?》

第六期中獎讀者名單:《“潮科技有獎問答”第八期獲獎讀者名單——北極光創投專場》

歡迎更多讀者與我們一起溝通交流(QQ群:71541896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