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鄱陽“單退圩堤”進洪:以小保大,這個村犧牲萬畝田地保護更多村落

【反侵權公告】本文由北京青年報在騰訊新聞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顏星悅 實習記者/李晶晶 劉思圓

編輯/劉汨

在與洪水奮戰了五天之後,江西鄱陽縣潼豐聯圩上的人們接到通知:停止保圩,開閘進洪。

潼豐聯圩是鄱陽湖區此次進洪的185座單退圩堤之一。所謂單退圩堤,是指民眾搬出圩區,土地仍可耕種,但在防汛的必要時刻需承擔蓄洪的職責。7月10日,潼豐聯圩的閘門打開,圩堤背後的萬畝良田變成了一片澤國。

一萬一千三百畝水田、三千七百多畝淡水養殖全部被淹,這是潼豐村在此次抗洪中所做出的犧牲,有的人損失超過十多萬元,且沒有購買農業保險。一位村民感歎:一年洪水,三年白乾。

隨著防汛理念從“圍堵”到“疏導”,單退圩堤蓄洪應運而生,水利專家表示,這是一種“以小保大”的做法。在潼豐村,心情複雜的村民也明白開閘進洪的必要性,他們的犧牲保護了更多的良田與村落。

江西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此次單退圩堤泄洪導致受損的農作物,當地政府會根據相關標準給予補償。在鄱陽縣,當地政府已開始災後重建工作,通過提供農用機械、秧苗等措施,幫助農戶進行生產自救。

行洪通知到了:放棄保圩

7月10日早上7點,鄱陽縣柘港鄉潼豐聯圩上,一車車泥土砂石被運上來,幾百名村民正努力加固修補這座圩堤。“保圩”進行了四五天,大雨也連下了四五天,水面已經漲了三米多,距離堤頂只剩幾十公分。

57歲的農民甘有才也在保圩的隊伍裡,他是潼豐村的種植大戶,承包農田300畝,兒子、兒媳都在溫州鞋廠打工,自己和老伴在家務農。“不種田的人都去保圩了,我們種田的更要去。”甘有才明白,圩一旦倒了,首先受損的就是農田,他地裡的150畝早稻,眼看就要成熟了。

潼豐聯圩是柘港鄉最大的圩堤,圩堤長14.5公里, 覆蓋十餘個村莊,圩區農田面積1.3萬畝。為了保住這道“屏障”,所有的村幹部都在堤上值守,潼豐村村支部書記黃普選清晰地記得那天的情形,水漲得飛快,一個小時的功夫,水位漲了10多公分,到處都是險情,“但只要能保住圩,今年的收成就不愁。”

當天上午10點,黃普選被鄉黨委書記叫住談話,他被告知要開閘行洪,必須做好群眾轉移工作。聽到這個消息,黃普選一時還難以接受:“我心裡還想著怎麽保住呢,當時有點拐不過彎來,可難受也沒辦法。”

黃普選知道,作為單退圩堤,到了潼豐聯圩做出犧牲的時候了。

自1998年以來,江西省以“單退圩堤”和“雙退圩堤”兩種形式進行“退田還湖”。“單退”是指民眾搬出圩區,土地可以耕種,但在防汛的必要時刻要開閘進洪;“雙退”則是圩區退人又退田,完全恢復蓄滯洪區的天然蓄洪能力。

接到進洪通知後,黃普選和其他村幹部隨即下田,那時還有不少種植戶和養殖戶守在地裡和堤上,“我們花了兩個小時,一個個把村民勸回來。”

快到中午,甘有才接到村幹部的電話,不再保圩,準備泄洪,趕緊撤離回家。甘有才沒有立刻離開,他先去田裡拉上了肥料,“即使田保不住了,也要盡量把損失降到最小。”

10號下午2點,村民疏散完畢,潼豐聯圩開閘行洪。圩堤共有三個閘口,除中間的老閘口外,另兩個都是2018年新建的。因為水勢迅猛,黃普選擔心三個閘口全開會控制不住,首先開啟的是西閘口,剩餘兩個閘口在兩個小時內陸續開啟。

隨著三個閘口全部半開,洪水一瀉千里,淹沒了農田。但在圩堤的另一側,起初水位並沒有明顯的下降,到當天晚上,迅猛的水勢擊穿了圩堤,在潼豐聯圩上衝出了120米長的決口。

潼豐聯圩不是鄱陽唯一主動開閘行洪的圩堤,據鄱陽縣水利局防汛抗旱辦主任王能耕介紹,7月10日前後,鄱陽縣共有27座圩堤開閘進洪。7月13日凌晨,江西省防指下發通知,要求鄱陽湖區所有單退圩堤必須於7月13日主動開閘清堰分蓄洪水,截至7月15日,鄱陽湖區185座單退圩堤有序進洪,進洪量達24億立方米,降低湖區水位25-30厘米。

設立以來的第一次進洪

像潼豐村的許多村民一樣,甘有才對於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的記憶一直無法消退。那時村子的位置還在潼豐聯圩附近,房子和田地都被淹了。

在那之後,江西省採用“單退”和“雙退”兩種方式,正式開始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工程,圩堤附近的居民搬遷工作也隨之開始。政策要求將居住在圩垸內和臨近河湖、常受洪澇威脅的居民搬遷到不受洪澇影響的地方。潼豐村也在“單退”搬遷之列,村子遷到了地勢更高的位置,圩區內只允許進行種植。

1998年黃普選還在鄉政府任職,他記得那時退耕還湖的政策宣傳火熱,基層幹部向村民反覆普及單退圩堤的概念,並對搬遷進行了補貼。但甘有才對田地在必要時需要進洪,還是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

單退圩堤的設立並非完全的“退讓”,鄱陽曾進行萬畝圩堤除險加固工程,直到今年洪水來臨前,加固修繕工作還在持續之中。鄱陽縣水利局防汛抗旱辦主任王能耕表示,單退圩堤雖然會修繕養護,但遵循著“只能加固,不能加高”的原則,“圩上有的位置其實非常低,我們也只能保持現狀。”

根據《江西省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若乾規定》,保護農田面積1萬畝以下且受(鄱陽)湖水控制的單退圩堤,進洪水位為湖口站水位20.5米,在滿足進洪水位的條件下,必須進洪,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攔進洪,各級防指不應組織人員進行搶險。保護農田面積1萬畝及以上且受(鄱陽)湖水控制的單退圩堤,進洪水位為湖口站水位21.68米。

7月13日8時,長江湖口站水位達到22.45米,逼近1998年的歷史最高水位22.59米,鄱陽湖區的單退圩堤自設立以來,第一次進洪。

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雷聲表示,目前在長江流域,單退圩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這意味著我國防汛工作從單純的圍堵轉為疏導,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原來洪水來了以後,我們就拚命地加高加固堤壩,卻沒有一個疏通的措施。不能一味去和洪水競爭,如果洪水沒地方宣泄的話,損失會更大。”

觀念的改變來源於對綜合風險的平衡,雷聲表示,每次洪水的量級不同,很難做到對每次洪水都防禦成功,“適當的情況下,我們要主動讓洪水淹一點,這樣湖區防汛的壓力會小一點,損失會少一點。”

雷聲認為,此次鄱陽湖區單退圩堤進洪的效果較為顯著,他們原本預測水位會高出98年很多,但在啟用單退圩堤之後的幾天裡,水位有了明顯的下降。

還未普及的農業保險

潼豐聯圩三個閘口開啟後,甘有才眼看著自己的300畝田地被洪水吞噬,今年在田上投資的十幾萬元“全都打了水漂”。潼豐村一千七百多戶人家共計一萬一千三百畝水田、三千七百多畝淡水養殖,進洪過後全部被淹,養殖的魚苗也都被衝走。

對於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潼豐村,這樣的代價無疑也是沉重的。一名村民總結道:一年洪水,三年白乾。村裡的種殖戶大多是先賒账買肥料種子,等到收成之後,再用賣糧的錢償還账單。一場洪水,讓他們中的許多人負債。

潼豐村緊鄰鄱陽湖,土地肥沃,早稻一畝可以收一千斤,屬於高產田。村民表示,鄱陽湖區的農田怕水不怕旱,旱季的時候,可以抽鄱陽湖水灌溉,但洪水來時卻辦法不多。

能彌補一定損失的農業保險在潼豐村並不普及,村幹部表示,除少部分“思想前衛”的人,大部分人都沒有投保。

在潼豐村,地勢越高、田地租金越高,一般四百塊一畝到六百塊一畝不等。甘有才算了一筆账,他租的是400塊一畝的田,去掉田租、人工以及種子肥料的花銷,一畝田一年純利潤不過200元。

“上保險要12塊錢一畝,三百畝快4000塊錢,要是圩不倒那個錢不也是白花了。”甘有才說,農業險在清明節之前就要上,今年3月份的時候風調雨順,降水也不多,他預測會是一個豐收年,根本沒想過會有洪水。

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雷聲透露,省防指在7月9號所下的通知分為兩種情況:萬畝以下進洪,萬畝以上可以抓緊時間搶收。但此後水位持續上漲,到12日,省裡又下了更緊急的進洪通知,要求防汛專家到現場去了解情況,“據我當時的了解,還剩下的30多個圩堤也全部進洪了,這是需要農戶無條件執行的。”

“堤下面全部是良田,把堤扒掉意味著一整年的收成就沒有了。”雷聲表示,可以理解一些人對於單退圩堤進洪做法的抵觸。但是,如果洪水水位進一步提高,可能會有更多的堤防不保,“可以說,這是一種以小保大的一個做法。”

等待搶種晚稻或蕎麥

對於單退圩堤村莊的災後工作,王能耕認為最緊要的是盡快生產自救,“首先要把圩堤上的決口修複,8月15日之前水退的話,還能種一季晚稻。”

村支書黃普選推測的退水的時間更晚一些,可能要等到十月份,那就抓緊時間種一季蕎麥,若十月份依舊無法退洪,村委會將鼓勵有能力的村民外出務工。

甘有才暫時沒有外出務工的計劃,“我們五六十的年紀,出去能做什麽?住在這裡就是靠田吃田。”潼豐村的種植戶多是“60後”,能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都已經離開了,甘有才和老伴還照顧著四個孫輩。

江西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此次單退圩堤泄洪導致受損的農作物,當地政府會根據相關標準給予補償。

看著村裡人的處境,黃普選心情複雜,他明白開閘進洪的必要性,這種犧牲保護了更多的良田與村落,但如何讓全村人的生活盡快回到正軌,也成了當下最大的考驗。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補償政策頒布,鄱陽縣政府已經開始著手災後重建工作,通過提供農用機械、秧苗等措施,幫助農戶進行生產自救。

對於保障單退圩堤機制的運行,雷聲認為,來自基層的認可尤為重要。除去日常對居民分洪理念的宣傳,讓人們明白其中的作用和好處,同時也要建立好相應的預案機制,“比如洪水來了之後怎麽轉移,財產如何處理、衣食住行怎麽解決,需要讓老百姓提早知道這些事情。”

7月中旬本該是田裡最忙碌的時間,今年的潼豐村一下子閑了起來,下午三點,許多村民都還在睡覺。入夜之後,潼豐聯圩上少有人至,兩邊寬闊的水面幾乎與堤面齊平,電線杆勉強能露出頭來,一艘進了水的小木舟被遺棄在堤邊。而在十多天前,這裡還是一片良田。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甘有才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