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胡同裡的龔自珍故居,尋覓曾經的劍氣琴心

潘老五70多歲,熱情地把我迎進屋,詳細地向我描述了以前番禺會館的情景。潘老五住的這間房子是以前的門房,它西邊的房子(現在他的弟弟潘老六住),原來是大門的門道,後來被堵死改成了一間房子。也就是說,以前的大門是在這裡的,大門外的高坡下是一級級的高台階,下了台階的街對面是一座影壁。在老北京,影壁一般在院子裡或在剛進門迎面借用東廂房的山牆,能夠建在院門外街對面的,都是不同凡響的。

這是三重院落。進院門,正面是荷花缸,左右各有石榴兩株。西院前有月亮門,門前有一棵老槐樹,院內有棗樹兩株、桑樹一棵、丁香一株。後兩院也都各有一個月亮門,都有東西廂房。最後一院是花園,和儲庫營胡同相連接。

潘老五特別對我強調的是,院牆和院門以及月亮門,蓋的都是那種綠琉璃瓦,這在北京的老會館裡很少見。

告別潘老五老人之後,走出大院,來到街上,尋找當年院門的位置。現在那裡種著兩棵白楊樹,誰會理會那裡就是以前赫赫有名的番禺會館的大門,龔自珍、林則徐和詹天佑當年都曾在這裡進進出出呢?歷史的飛逝,能夠讓再偉大的人物灰飛煙滅,更不要說小小的院門了。

今年是己亥年,恰好是龔自珍著名的《己亥雜詩》寫作180周年。

在他寫的三百多首絕句中,那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經家喻戶曉,小學生都會背誦。

儘管這裡龔自珍的故居趕不上他老家杭州的故居那樣堂皇,但這裡的面積要大於杭州故居,其樸素又清雅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和那時正當年的龔自珍的風貌互為鏡像。在這裡,地理與人、歷史和命運交織在一起。那時候,龔自珍關注時代風雲和國家命運,劍氣琴心,激蕩於懷,此起彼伏。

這座故居,便成為龔自珍人生軌跡一個重要的節點,作為故居,有其他地方不可取代的部分,更可供人迎風遐想和緬懷。

站在空無一人的番禺會館,想起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中有一聯:白雲出處從無例,獨往人間竟獨還。還有一聯: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大概正合我此時的心思。前者,有故居在,他便可以獨自歸來;後者,有故居在,便有我們懷念的情思。

只是人去院空,不知潘老五一家現在如何?還有那位老奶奶,現在怎樣了,搬到何處去了?

(壹點號 讀點)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