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理性看待井噴的馬拉松 賽事吐槽要學會分辨

資料圖。資料圖。

  新華網體育成都5月15日電(記者 侯大偉)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充滿著生命關懷的汶川馬拉松“默語賽道”沒火,而千里之外的秦皇島馬拉松,卻因一條精英選手意外退賽的朋友圈吐槽火了。

  5月13日19時43分,帶著A0001號牌的精英選手劉慶紅,在個人朋友圈“吐槽”秦皇島馬拉松賽組委會:在她因過敏送醫急救醒來之後,沒有見到賽事組委會的人,也沒有得到組委會的有效幫助。

  劉慶紅的這條“私人化”的朋友圈吐槽,因為“北大女生”和“精英跑者”兩個身份標簽而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替北大女生劉慶紅問問秦馬組委會》《選手休克被送至醫院,醒來竟無人支付醫藥費:組委會、保險公司、醫院都有話說》《秦馬跑者休克退賽被送醫 醒來身邊無人參賽號碼布被拿走》等相關媒體報導也分別通過各個管道推送出來,引發了更大的輿情與爭論,一種“馬拉松果真是中產階級廣場舞”的嘲諷之聲也開始在更大範圍流傳。

  馬拉松運動的井噴必然會暴露出一系列各種各樣問題,這是馬拉松運動在國內還處於粗放式發展階段的客觀規律。2017年,中國各類規模馬拉松賽事場次達到1102場,參賽總人次高達498萬,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236%和77.9%。

  然而,沒有這種“爆發式”的發展,也就很難會有接下來持續不斷迭代更新的賽事產品、系統服務和商業價值,也不可能培育起基數龐大的體育人口和新興跑步人群。畢竟498萬對比13億人口只是一個小數目,何況還只是“人次”呢。

  體育類媒體、跑步愛好者以及相關產業從業者,都是這個階段的受益者和成果的分享者。我們首先應當感謝投入巨大並為此耗費心思心血心力和資源的賽事運營方、各地方主承辦機構。

  客觀地說,一場大規模人群聚集的戶外項目,最大風險並非來自於個體的“微觀體感”,而來自於群體性的安全事故。毫不誇張地說,組委會負責人和運營方都是要對這類活動的公共安全負有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的。在一場賽事沒有完結和有序疏散之前,其他非性命攸關的事情都是小問題,只要急救妥當恢復生命體征,大問題就已經“化小”了,更何況生命救援也只能依賴專業人員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我相信每一個組委會都不會把錢看成什麽大不了的問題。

  對於一個理性的組委會來說,因為考慮到有競賽訓練和專業知識,精英選手出現意外往往只會演化為“輿情事件”,普通跑者出現問題就會有很大概率演變為“安全事故”,這也是為什麽新華網體育的賽事理念會更強調對普通跑者的服務與關注。所以,用“精英選手的微觀體感”做出“整體賽事服務瑕疵”的推斷還值得商榷。

  在個人化的微信朋友圈自述中,資訊往往是高度不完整的,每一個病人在送醫急救中,也都希望有人能貼近式地關心與關愛;而對於還承擔著數萬名跑者組織協調的組委會來說,急救成功之後,注意力也更應當轉到確保不會再出現類似事故的預防和應急上。

  但這些資訊是不對稱的。急救後的脆弱和失落造成的誤會與吐槽,不僅可以理解,而且應當鼓勵,這是調節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賽事組委會更應該從每一個跑者的“微觀體感”中,去查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並努力提升並改善。作為“韻動中國”系列賽事的主辦方,新華網體育在每一次賽事完成之後,都會專門收集跑者的吐槽內容進行複盤研究。在不久前的武勝鄉村馬拉松中,新華網體育更專門做了一期官方賽事吐槽版,站在跑者角度對賽道設定、組織細節進行吐槽。這麽做的目的,就是要在每一位跑者的微觀體感基礎上,努力實現自我迭代更新,持續不斷地進化。

  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機構,不應當以個人化的吐槽作為媒體內容而揮舞大棒。我始終認為,媒體的核心價值在於“傳遞資訊,彌合裂痕,供給理性,促成共識”,以專業能力去還原事件過程,幫助爭議各方理性“複盤”。這既是一種公共溝通,也是一次案例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