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年了!這部傳記電影終於殺青,但主角仍成迷

“我誰也代表不了,我也不想代表誰,我只想代表我自己。”

中國網球第一人李娜這句話還如雷貫耳,如今,根據她的故事改編的同名電影《李娜》近日於墨爾本殺青。

~

《李娜》先導創意視頻

《李娜》先導創意視頻

早在2015年,李娜自傳電影《李娜》就已經確定由陳可辛執導。陳可辛笑稱自己四年裡一直在苦磨這部電影的劇本。

之間,為了安慰影迷的期待,陳可辛與李娜還一起合作了一部廣告短片《做自己》。

將傳奇運動員李娜不為人知的一面展露出來。

“陳可辛想要表現的李娜跟她自己感覺並不太一樣。“李娜說。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中規中矩的人,他覺得我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每個人眼中的我肯定都會有差異。”

《李娜》不是由李娜本人來出演是肯定的了,但是究竟飾演“李娜”的是誰?直到電影殺青,這仍然是一個迷。

此前關於李娜人選眾說紛紜,趙薇、楊子姍都曾是傳言人選,李娜本人還自認湯唯那股勁兒跟自己的感覺最像。

陳可辛則坦言,他最關注的是“李娜為什麽會成為今天的李娜,以及這背後引發的思考。”這也是吸引他拍攝《李娜》這部片的初衷。

從《中國合夥人》到《親愛的》,再到如今的《李娜》,都取材自當代中國真實人物,且都是陳可辛擅長的現實主義故事。

但四年籌備加上聚焦體育類型,對陳可辛來說,《李娜》更像是他電影格局上的一次升級探索。

說到北漂第一人,香港電影中,恐怕沒有人比陳可辛更接地氣,無論是成名之作《甜蜜蜜》頗有新意的時代背景與人物身份,還是口碑票房雙收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再看監製的《七月與安生》,《喜歡你》,他或許不是香港電影中最跌宕起伏,大開大合的導演,但絕對是走的最穩最踏實的一個。

作為香港最早一批“北上”的導演之一,陳可辛自2005年成功拍攝了《如果愛》之後,便開啟了其漫長的“北漂”生涯,或許正是這長達12年時間的實地考察,使其在面對眾多不同的內地題材的都顯得得心應手。

超強的適應和學習能力,是對陳可辛的最大印象。

而當我們回顧其一路走來的過往經歷,大概能夠理解為何在他能夠始終在華語影壇屹立不倒。

出生在香港,12歲隨家人移居泰國,18歲到美國學電影,21歲返港,成長環境的變化與海外求學經歷,讓他與絕大部分土生土長的香港導演不同。

在陳可辛身上,你很難感受到標誌性的港片路數,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氣質。

自1986年,陳可辛協助吳宇森拍攝《英雄無淚》,參與編劇與統籌,從此入行,初入電影行業的他便在電影創作方面展現出了極高的天賦與才華,先後監製了柯受良導演的《咖喱辣椒》,《壯志豪情》等。

並且在1991年,由其擔任監製的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更是被香港導演協會選為最佳影片。

這部譚詠麟,曾志偉,張曼玉主演的愛情,講述了三個年輕人之間關於友情愛情的情感故事。

陳可辛使用港片中較為罕見的清新淡雅手法來處理三角戀愛故事,緊湊的情節裡不乏幽默,老套平凡的故事灌注了真性情,使得眾人的表演自然舒服,也成就了曾志偉表演生涯中的首座金像影帝桂冠。

從那以後,陳可辛便先後執導了包括《風塵三俠》,《金枝玉葉》,《新難兄難弟》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以及至今被認視為“愛情神作”的《甜蜜蜜》,彼時風華絕代的張曼玉與清秀帥氣的黎明,在眉宇間將那份細膩微妙的愛情演繹的百轉千回。

當曾志偉身上的米奇紋身露出時,感慨萬千的情緒,讓人瞬間淚如泉湧。

影片在對情感的把控與人物的刻畫上,至今還鮮有作品能夠與之媲美,而當年這部作品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如今看來確實實至名歸。

頗為難得的是,1988年陳可辛還曾遠赴美國,為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執導了其首部好萊塢電影《情書》,或許正是這一次寶貴的海外拍攝經驗,讓他對於電影工業化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徹。

兩年後返回香港,便開始注重在亞洲地區範圍內的合作,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的製作部門合作了《晚娘》、《春逝》以及《見鬼》等電影作品。

當時陳可辛難以抉擇,去問吳君如的意見,她說:“人往高處走,我當然支持你去好萊塢發展。”

1999年初,陳可辛與吳君如吻別後,飛往美國,開始執導《情書》。

分隔兩地,他和吳君如不是忙裡偷閑煲電話粥,就是見縫插針寫電子郵件,戀情漸漸升溫。然而,忙碌大半年後,《情書》在美國公映,觀眾反應平平,票房成績不佳。

2000年初,失意的陳可辛悄然回到香港。吳君如找上門來,她說:“在我事業處於低谷的時候,你給我指點了一條陽光大道。

現在,我告訴你,你一定能闖過這道關口……”在吳君如的鼓勵下,陳可辛創立了電影公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躋身亞洲頂級導演之列。

閱歷決定眼界,多年的海外拍攝經驗,再結合香港電影多年來的發展狀況,使得陳可辛比絕大部分香港導演更加深知內地巨大的潛在市場,在CEPA推行之後,快速而敏銳的捕捉到了合拍片與內地市場的巨大機遇。

如果說,2005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如果愛》,讓陳可辛在當年的華語影壇屢獲大獎,風光無限,那2008年的這部《投名狀》則給他北上之路注入了更加有力的一支強心劑,儘管從未拍過打戲的他在拍攝現場一度自我否定到想主動請退。

但回頭看來最終累計3億元的亞洲票房成績,還是證明該片巨大的市場價值。

但其實,對於陳可辛來說《投名狀》與《武俠》的創作更像是一種為了迎合市場的嘗試,賣相不差,做起來卻十分費勁。

而當他回歸到其所擅長的領域,一切則顯得簡單很多,或許有人會問,從《甜蜜蜜》,《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幾部作品的題材,故事類型都差距很大,為何陳可辛反倒得心應手?

回頭稍作留意,我們便可以發現,對情感上的細膩刻畫與時代背景的準確把握,是陳可辛這幾部作品中最大的共性,無論是改革開放前夕的愛情故事,還是80年代的青春友情,亦或是當前中國社會打拐背景下的骨肉親情,都是陳可辛一直以來的拿手好戲。

一個好的導演是能夠激發出演員潛力的,看看黃曉明,與趙薇在《橫衝直撞好萊塢》當中的表現,你會發覺在陳可辛鏡頭前,簡直個個就是戲精。

因此,2016年由其擔任監製的《七月與安生》更是破天荒的幫助馬思純與周冬雨實現了金馬雙黃影后,口碑,票房,獎項的三豐收,讓市場對其未來的作品愈發看好。

或許陳可辛缺乏王晶的商業頭腦,也沒有周星馳的超高人氣,視效動作上更沒法與徐老怪一較高下,但在合拍片的時代,他才是走的最穩的那個人。

這次陳可辛挑戰傳記電影《李娜》,曾說“拍攝《李娜》更是為了記錄這個時代變遷的縮影”。

《李娜》劇組為完美重現那些承載上億國人燃情記憶的畫面,不僅在武漢一比一重建羅德·拉沃爾球場,更親赴2019澳網現場實地取景。這意味著《李娜》已超出一部中國體育電影的語境,被賦予更國際化的格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