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奶奶以為寶寶流口水是排毒、敗火,沒想到竟是前期養育不當埋下的禍端!

大家好,我是C爸,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寫的。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前段時間有個小患者,3歲了,口水還狂流不止,媽媽說這娃打小口水流的就多,奶奶還覺得小孩子流口水是排毒、敗火,說這樣的小孩兒不愛生病(火氣、毒素都隨著口水排出體外了),直到3歲要上幼兒園了,連去了幾家幼兒園,都被問到關於流口水這事有沒有去做過相關檢查(後來才知道園方可能懷疑腦癱),媽媽這才著急,趕緊來了醫院。

其實也不怪這個媽媽大意,這孩子一看就不是腦癱的癥狀,機靈著呢,媽媽也說,認知、記憶都不落後……

後來一番檢查,才確診,孩子是屬於口腔肌肉張力不足,嘴巴閉合性差,無法阻止口水流出。

雖然排除了疾病原因,但還是免不了做一系列的康復鍛煉。

所以,借這個機會,聊一聊寶寶流口水!

流口水幾乎是每個娃和寶媽都要經歷的事情,CC小時候也沒倖免,圍多少圍嘴都不夠,活脫脫的就是一個小噴壺,口水噗噗~噗噗地滿屋子都是,每次抱她一會兒肩膀都得留下一片記號。

很多老人都會說,寶寶口水流的多是好事,這是在排毒!

真相是什麼呢?

2歲前(確切的說是牙齒長全之前)的寶寶口水多,確實不是壞事。

如果寶寶處在萌芽期及之前的階段,各位「玻璃心」的老母親可以把心先放在肚子裡。

這個時期,不僅不用擔心寶貝口水過多不正常,孩子分泌足夠多的口水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 清潔口腔,防止蛀牙

口水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可以抑製細菌的滋生,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西爾斯博士指出:「唾液可以洗凈牙齒和牙齦,洗去積聚的食物和細菌。」所以,唾液還可以防止蛀牙。

  • 幫助分解食物、助消化。

唾液中含有ptyalin,一種將澱粉變成糖的消化酶。可以幫助4-6個月大,初加輔食的寶寶消化分解半固體或固體食物。這種唾液可以中和胃酸,有助於寶寶消化哦。

  • 鍛煉寶寶語言能力。

唾液增多,寶寶進行吞咽時,會帶動嘴唇和舌頭運動,嘴部的動作也會比較協調,為將來寶寶發音說話打下基礎。

正是因為流口水的現象太正常了,而且口水確實有種種「好處」,所以,很多媽媽都不把它當回事,任它「順其自然」的發展。

2歲之後,突然發現,為什麼牙都出完了還是流個不止?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的嬰幼兒到了2歲以後,牙齒長齊,口腔肌肉運動功能和吞咽控制漸趨成熟,流口水的情況會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但有的孩子已經3、4歲了,口水仍飛流不止,也可能預示著,是爸爸媽媽在養育中忽視了這幾個問題,屬於前期餵養不當埋下的禍患

一、口腔感官意識差,導致吞咽觸發不敏感

昨天寫娃吃手《不同年齡的寶寶,吃手背後的原因竟然這麼複雜?現在知道還來得及!》,咱們談到了口腔敏感期,如果在寶寶小的時候,口腔探索的機會少,就容易造成口腔周圍感官體驗不足

通俗點講,就是娃對唾液的刺激不敏感,所以沒有辦法反饋給大腦,大腦便不能做出正確反饋,發出吞咽指令。

更嚴重些的,感知不到口腔裡有口水,或者感覺不到食物黏在嘴唇周圍。

需要媽媽們注意的養育誤區:

  • 0-6個月:對於「口欲期」寶寶的口腔探索不要過多限制。

娃如果要舔、要啃、要咬,隨他去,只要保證入口的東西是乾淨衛生安全的就好。媽媽們甚至可以準備不同材質、溫度的物品、玩具給娃探索。

  • 6個月添加輔食後:豐富食物種類,及時改變食物性狀。

對於寶寶來講泥狀食物、與碎屑狀食物的口腔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吃胡蘿蔔和吃西蘭花的口腔體驗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食物在口腔裡的移送、攪拌等刺激,都是一種口腔觸覺。

輔食期,要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及時調整食物性狀。

對於食物種類,只要嘗試過,不過敏,各類食材都可以讓娃體驗,盡量給口腔豐富的刺激,讓口腔對不同物品的「刺激差異」有足夠的「感覺」

  • 1歲之後:不要給娃吃的太「清淡」。

當然,這裡不是讓大家給娃放鹽或者各式調料哦。

而是說酸、甜、苦、辣、冰、麻,都可以給娃適當嘗試。

有些媽媽輔食做的很講究,但凡有一點刺激性的食材統統不放,這並不利於口腔的感官發育。

這個階段不放任何調味品,娃也可以體驗到食材本身的味道,酸的甜的不多說,水煮後略帶苦味的苦瓜,可以給娃嘗試;另外做菜、煲湯時大塊的薑片、蒜瓣、蔥段也不需要提前幫娃挑出,讓他自己嘗嘗這種微微的辛辣感,再吐出來也是好的。

我還記得CC不到2歲時,跟我們同桌吃飯,就能自己嘗出菜裡放的是花椒還是麻椒,並自行挑出。

這些都是高口腔敏感度的天然刺激,而且並不過度。

如果寶寶已經出現了感官體驗不足的情況,以下幾個方法可以改善:

  • 增強面部的乾濕感覺、冷熱感覺。比如冷水和溫熱水交叉洗臉,乾毛巾、濕毛巾交替擦臉;

  • 用不同材質的道具輕按、摩擦孩子嘴唇和口部周圍,從而提升孩子雙唇和嘴巴周圍的感知敏感度;

  • 增加孩子飲食的多樣性,上面各種不那麼「清淡」的食物,都可以給娃嘗試;

  • 將小貼紙貼在孩子嘴巴附近,讓孩子用手尋找,並揭掉貼紙。

二、口腔肌肉張力不足,雙唇閉合能力差

2、3歲後依然流口水的另一個常見原因,就是口腔周圍的肌肉張力不足,導致嘴唇無法閉緊,所以無法阻止口水流出。

造成孩子口腔周圍肌肉張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從養育角度來講,一大原因可能就是過度使用奶瓶。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貝從六個月開始吃輔食時,就要開始學慣用杯子喝水並逐漸減少奶瓶的使用。

但是實際上,奶瓶的使用時間比建議中長的多,還有家長髮明了「奶瓶餵食大法」——用杓子喂,娃不張嘴,為了保證營養,就把粥或者其他食物灌進奶瓶,把奶嘴剪大,娃才買帳。

當個父母,我們容易嗎?

但是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推薦的, 及時添加輔食、及時換掉奶瓶的意義遠不止於多給娃吃進幾口食物。

  • 用杓餵食物時,口腔內各器官的運動模式是:上下唇閉住、抿入,用舌頭往後推、用舌頭抵住上齶上下碾壓,之後用舌頭翻轉食物和旋轉咀嚼,這一切的動作比用奶瓶喝了直接進入食道要複雜百倍。

  • 當使用吸管杯或敞口杯的時候,口腔內各器官的運動模式是:舌尖頂住下牙齒後面,然後把液體推到後面進行吞咽。但使用奶瓶的時候,奶瓶會阻礙舌尖提起的動作。

所以多讓寶寶吃輔食,以及用吸管杯或敞口杯喝水可以更大限度的調動嘴唇、臉頰肌肉、舌頭和下顎的綜合運動。

如果過度使用奶瓶,寶寶就減少了這兩種鍛煉口腔肌肉群的機會。

如果寶寶已經出現了肌肉力量不足的情況,以下幾個小練習可以提高雙唇閉合力:

  • 及早引導孩子用鴨嘴杯或吸管杯喝水;

  • 利用刷牙漱口。娃每天都刷牙,用牙刷按摩牙齦及嘴唇,可以刺激口腔和嘴唇周圍皮膚,刷牙後,可以多讓寶寶漱口幾次,臉頰鼓起、內縮可以達到訓練肌肉張力的目的;

  • 不要一直給娃提供過軟爛的食物。在《不想孩子以後受拔牙的罪,從出生開始就要避免這些坑!》這篇裡我們寫過,就算是牙齒沒萌出,牙床也有足夠的力量磨碎食物,可以讓寶寶通過咀嚼軟硬不同、質地不同的食物,增加下頜活動,強化下顎力量,改善流口水的情況。

  • 帶寶寶玩吹氣遊戲,如吹氣球、吹泡泡、吹哨子等。

2、3歲之後的寶寶,除了餵養不當,導致的生理髮育不足,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

比如我們屢屢提到過的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水痘,引起口腔內及舌旁的潰瘍,娃也會流口水。具體自查方法可以看這篇《病毒來襲,不管是手足口還是皰疹性咽峽炎,比著急送醫更重要的是做這些》,這裡就不多贅述,不知道的同學請自行補課。

還有比較少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如果孩子一直持續不間斷的流口水,且表現出智力發育遲緩,家長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排除一下腦癱或先天性癡獃等病因。

C爸說

看了這麼多,各位媽媽也不必擔憂,除了一些少數病理性流口水,大部分情況下寶寶流口水都不是大問題,我們只需要找到孩子流口水的原因,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孩子口水問題的解決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推薦閱讀

(直接點擊藍字,即可查看)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cc-bama)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