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西方為什麽拿母親比喻祖國

一、

我上學那會兒,參加過一陣子合唱團。那會兒我們唱的歌曲,很多都是祖國母親之類的主題。這樣的歌唱多了,我就有了些想法。有次排好了隊形,老師起手勢,大夥0起嘴巴正要開始。我舉了個手,說,老師,為什麽是祖國母親,而不是祖國父親。

我們的指揮老師當時確實是回答了問題,但他回答得並不好,我那會兒儘管還小,但我已經感覺到對他提這樣的問題是有點兒難為他了。好在他脾氣好,努力認真地講了好一通,他那個樣子當時還令我挺感激的。

後來我就自己找這個答案。我想到了母親的好處,我想,如果當時的指揮老師換了別人,沒有那麽好脾氣,可能他會換個法子來處理這件事,比如拉我出來罰站,說我調皮搗蛋,或者大聲呵斥,用壯聲來掩蓋一切。如果是母親一樣的女老師,這種狀況發生的概率就會小得多。這就是母親的好處。

母親首先是要愛護和包容孩子,中國人是直到近代,具體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發現這個問題並開始思考的,拿祖國和母親相比,也從這一時期開始。

鄒容的《革命軍》有 “我祖國今日病矣,死矣,豈不欲食靈藥、投寶方而生乎“句,這是較早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對於祖國母親的稱謂,時間是在1903年。在此之前,“祖國”這個詞一般是用於其它民族,中原居民對自己國家並不以此稱呼。

二、

相比中國人,歐洲人更早拿母親來比喻祖國。一些歐洲國家的詩人特別是俄羅斯的詩人和德國詩人,會在詩句中把祖國比成母親。英國一些文學作品,也有歌唱祖國母親的。而中國則少有類似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比喻手法,這與上千年來女性的社會地位有很大的關係。人們以男權為重,並沒有認真思考過來自於母親的力量。

之後文化交流互通,外國文學作品傳到中國,中國人才發現這個比喻非常適合此時之中國。這種比喻能恰好地表達人們對祖國複雜的情感。彼時,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興起,

先進份子認為,要對民眾啟蒙,學習西方經驗,用母親和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來比擬民族、國家和個人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那個時期,文化界對文字的研究也出現了一些成果。

甲骨文“母”

研究者認為,母字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個跪坐的女性的形象。其中女的胸部位置有兩點作為指事符號,表示婦女因生育而發達的兩乳,它的造字本義就是生育、哺乳者,之後又延伸到養育愛護。母字造字的這種情感表示,對極需情感安慰的中國人來說十分重要。

小篆“母”

楷書“母”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文化界、特別是詩歌領域,頻頻出現以“祖國”比喻“母親”的作品,這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著名的《七子之歌》就是這種文化氛圍的產物。

三、

思想者同時也發現,父親這個詞,是封建時代的一個符號,它代表父權和壓迫,很有封建王朝“君臣父子”的味道。拿母親來指事,來比喻祖國,也是對過去封建社會的一個絕斷。

中國的老大哥蘇聯是頭一個特別喜歡把祖國比喻成母親的國家。二戰中,他們的動員海報把祖國等同於“母親”,母親正在受欺凌,兒女們,還不拿起武器來保衛她?蘇聯的這種宣傳方式直接影響到中國,他們的一些民歌傳唱過來,也被中國文藝有效利用,拿過來作為鼓勵中華兒女的武器。

而“祖國”和“母親”真正成為固定搭配,出現在漢語文章、詩歌中,則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在那個時期的文藝作品中,祖國被描述為一個苦難深重的母親,結束了黑暗的歷史,走向了繁榮富強。

再過十年,到9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民眾民族自豪感加強, 祖國母親成為民眾對愛國之情的最真誠的表達

(書法 劉探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