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為啥流口水,還是中醫分析得透徹,但寶媽都喜歡偏方小妙招

流口水也叫流涎, 是幼兒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多見於三歲內的小兒,常發生於斷奶前後。

中醫叫做滯頤,即流涎不收。中醫認為,脾之液為涎,脾氣冷,或者脾胃熱,都會引發脾不能收製其津液,故唾液流出,滯漬於頤,「頤」指面頰、腮。

流口水,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有經歷。分為生理和病理兩個情況:

一、大部分情況,屬於正常生理表現,如出牙期間,不需醫治。可以使用片尾的偏方治療。

二、少數屬口角潰瘍、水痘、手足口病等疾病引發。

如果伴有發熱、流涕、咳嗽、吞咽困難等癥狀,需要按照確診的疾病進行治療。

三、中醫小兒推拿的觀點及治療

滯頤之因有虛、實兩種。

(一)脾胃實熱

表現為發熱、口角赤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啼哭煩躁,舌紅苔黃等。

治療的方法清熱瀉脾為主。

處方:清胃、清板門、運水人土,退六腑,推四橫紋。

清胃、運水人土、揉板門、退六腑均為瀉熱通下,為主穴,小兒多積多熱,積易化熱,熱能漚積,故用推四橫紋以化積除熱。

(二)脾胃虛寒

表現為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長,面白唇淡,或伴泄瀉,消化不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

這種情況要以健脾為主。

處方:補脾土、揉外勞運內八卦、推上三關、上推天柱骨、揉脾俞、足三裡、三陰交等穴。補脾土功能益氣健脾,配椎上三關溫中散寒,外勞有昇陽舉陷之功,揉之能使陽升陰降;內八卦能行氣和胃化食。配合足三裡、三陰交、脾俞等穴位,可以很好的健脾和胃,調中理氣,收攝涎液。由於脾運之健非一- 日之功,故虛寒涎流療程宜長,治時宜長。

四、實用小偏方

1.兩個玉米須子,乾鮮均可,煮水喝每天一,二次,小兒喝不下可加糖,此方安全可靠。

2.豬尾巴治療小兒流口水,買鹵好的豬尾巴給孩子拿著吃。鍛煉他吞口水的能力,隔幾天讓孩子吃一回就行,有人四五次即可治好。

3.吳茱萸10克,以食醋20毫升調成糊狀,敷在兩個足心。睡前敷上,早晨取下來。有人3-4天就可治癒。

大河妙手,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