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江豚“F7c”一歲了,人工飼養能挽救水中大熊貓嗎?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6月2日,小江豚F7c周歲,中科院水生所和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邀請各界朋友在水生所白鱀豚館為小江豚舉辦了一個特別的生日派對,來祝願F7c茁壯成長。

各界朋友在白鱀豚館為小江豚F7c舉辦生日活動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探訪了白鱀豚館。當踏入白鱀豚館時,第一眼就見到了這隻超可愛的小江豚,它在水池中不停地頂著皮球來回嬉戲。當記者正準備用手機拍照時,它又突然潛入水中。水生所王克雄研究員和記者一起站在水池邊看著這頭小江豚在水中嬉戲,他告訴記者,這是一頭愛撒嬌、會賣萌、超黏人小雄豚。

人工繁育的江豚已有三頭

長江江豚,俗名江豬,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上世紀80年以來長江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1984年從學校畢業來到水生所從事白鱀豚研究的王克雄說:“當年我們在研究保護白鱀豚的時候,長江裡到處都能遇見江豚,沒想到江豚數量會下降得這麽快。”

6月2日小江豚F7c滿周歲,它體型已接近成年江豚。 王超群 攝

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是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考察隊經一個多月的調查發現,長江江豚數量僅1800頭。長江江豚分布於長江中下遊乾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中,2012年的數量是1040頭,2017年是1012頭。長江江豚數量急劇下降的狀況近年有所緩解,但仍處在極度瀕危狀態。“如果得不到持續有效的保護,估計再過10-15年,長江江豚就將滅絕。”

江豚是哺乳動物,幼豚出生後要與母豚在一起才能存活。王克雄說:“母豚要找到幼豚,幼豚要找到母豚必須要通過聲音,我們也比較了一下,幼豚發的聲音和母豚發的聲音是有些區別的,過去我們認為母豚發的聲音都是聲呐信號,也認為幼豚也會發這種信號,後來發現幼豚不僅僅發這種聲呐信號,實際上它還會發出頻率比聲呐信號低得多的聲音信號。”

小江豚F7c與媽媽F7在一起

王克雄說,人工繁育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了解江豚的行為習性,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物種。

小江豚F7c,已是人工繁育的第三頭江豚。2005年水生所技術人員率先在人工水池環境中成功繁殖江豚“淘淘”,第二次是2016 年水生所和湖北石首天鵝洲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技術突破,在天鵝洲故道網箱環境中繁殖成功的“貝貝”。“淘淘”、“貝貝”目前都很健康。“淘淘”已經14歲了,仍然生活在白鱀豚館,並且還參與了子二代繁殖。

“小江豚F7c的媽媽F7是2011年從江西鄱陽湖遷入水生所白鱀豚館的,當年是兩歲,一般4到6歲就可以繁育了,去年受孕時正好是9歲。”王克雄說。

每頭江豚都有各自的性格,F7這頭江豚非常親近人,給它喂魚、訓練的時候,它特別喜歡與人互動。膽子也比較大,它不僅不會被嚇跑,反而會靠近你。王克雄說,它對很多事情比較好奇,這對生產小豚是有利的,假設它對什麽都不好奇,它對生下來幼崽不管不問,那就比較麻煩了。

江豚受孕以後,一般要經過近一年的懷孕期。去年6月2日凌晨,正在值班觀察江豚的訓練主管王超群發現F7有分娩跡象,他隨即通知三名護理人員到位,啟動分娩觀察護理預案。

近凌晨5點幼豚的尾葉露出。1個多小時後,幼豚整個身體滑出來。這個時候,出現了意外,母豚對幼豚非常好奇,並和幼豚靠得很近,臍帶沒有被掙斷,幼豚無法出水呼吸。

護理員當機立斷,決定下水剪斷臍帶。就在護理員潛入水底時,驚動了母豚,它開始加速遊動,扯斷了臍帶。王克雄說:幼豚滑出母體後,通常情況下,母豚與幼豚會向相反的方向遊,就會很快掙斷臍帶,極短的時間內幼豚必須遊到水面呼吸,如果不出水面呼吸,就可能嗆水死亡,所以幼豚出生後的片刻極其關鍵!可能是這頭母豚第一次生產,沒有經驗,不僅沒有加速離開,反而做出極其危險的動作——向幼豚靠近。

出生後的幼豚由媽媽帶領,很快就適應了飼養池的環境。幾個小時後,母豚開始哺乳。在護理員的精心照料下,小江豚的行為越來越豐富,開始表現出吐水、捕魚、跳躍、追逐等多種行為。近3個月後小江豚吃到“豚生”的第一條小魚。

每年4至7月是小江豚的危險期

王克雄說,每年4至7月是小江豚的危險期,長江乾流高密度、繁忙的航運船隻的噪音和螺旋槳成為江豚的最大威脅。噪音會干擾母豚與幼豚的聲音聯繫,母豚為避開螺旋槳逃命,也會與幼豚分離,幼豚吃不到母乳,無法保持體力,就沒有存活的希望。所以,每年這個時候,在江灘邊總會出現擱淺死亡的幼豚。

長江江豚面臨的威脅主要都來自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水利設施的建設和水體汙染等人類活動仍在加劇,使長江江豚也面臨著與白鱀豚同樣的威脅。

網箱試驗助力江豚繁育研究

早在1986年水生所老一輩科學家就提出了自然保護、遷地保護與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相結合的長江豚類保護策略構架,並以此為目標逐漸發展形成了種群生態學、生物聲學、保護遺傳學、生理生態學以及行為生態學等研究方向。這些研究工作不但豐富發展了長江豚類的保護理論,而且在實踐中形成了完整的保護技術體系。相關技術已經被業內公認為長江江豚保護的指南。

湖北石首長江天鵝洲故道,歷史上就有江豚活動,上世紀90年代初期,科學家們采取遷地保護的方式在此建起豚類自然保護區。王克雄介紹,最早是從乾流遷入了5頭江豚,希望在這裡建立一個群體。經過多年的自然繁育和人工補充,種群持續穩定上升,2015年普查時,總數已經達到了60頭,每年還有6至8隻幼豚自然出生。根據估算,目前天鵝洲保護區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達到80頭左右。

長江故道遷地保護區接近長江的自然環境,對於實地研究保護江豚幫助更大,而且不用花費很大的代價建人工繁育設施。王克雄說:“我們當時就想,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新的模式,為人工繁育研究做一個補充,利用這種大水面的水體,把江豚放到網箱裡面去飼養,將網箱環境中江豚繁育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

2008年年底,南方出現了嚴重的冰災,保護區裡很多江豚用頭去頂水面上的冰,受了傷。水溫較低,情況還比較好,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受傷的江豚出現了感染。沒辦法,就把受傷的江豚一頭一頭捕撈起來,為它們治療。

受傷比較嚴重的有兩頭,治療之後被放入網箱裡飼養。它們康復之後,也結下了良緣,被留下來進行飼養和繁殖研究,2016年順利地產下了“貝貝”。

2017年12月7日,江豚寶寶在等待餵食。 新華社發(柯皓 攝)

王克雄說,網箱飼養和繁育也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比如江豚對高溫是比較敏感的,在室內人工環境控制高溫不超過25度、低溫不低於10度相對容易,在野外就很難做到。

“網箱下面比較低的地方水溫比較低,用水下潛水泵從那裡再往上不停地打水,這樣就很好地控制水溫了。”王克雄說,通過網箱飼養和繁育試驗研究,積累了大量江豚野外生活的科學數據。如果將來野生種群比較多的話,科研人員可以在三峽庫區做一片網箱,開展更深入的江豚繁育和行為學等研究。三峽庫區的水質很好,水深度也夠。

受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委託,水生所科研團隊編制了《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現已成為國家長江江豚保護的行動綱領。2018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為調研有關長江生態保護的立法工作,也專程到白鱀豚館聽取了相關科研人員關於長江江豚保護工作以及長江生態保護立法等相關情況。

作為當前長江乾流水體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維護,指示並反映著其繁衍棲息地——長江的生態健康狀態。而這,便是數十年來長江江豚深受廣大民眾關注和科研人員厚愛,並為其種群的健康繁育而矢志努力的精神追求。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標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