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江生態保護戰:全面禁捕十年 白鱀豚可歸矣

人物名片

王丁

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同年起一直從事白鱀豚、長江江豚、瓶鼻海豚、中華白海豚及其它一些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聲學、行為學、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組長、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雷遠東 柴楓桔 武漢攝影報導

明年,長江流域開始實施全面禁捕。

對長江來說,這是自有人類活動存在以來的歷史轉折點,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也是。

如此力度的長江生態保護,王丁已經等了很多年。

此時,距離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十二年了。

41年前,武漢長江邊,東湖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第一個白鱀豚研究組,到如今衍變為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王丁的人生,一直和這種僅僅生活在長江的淡水豚綁在一起。

作為研究員,他和同事們照顧了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看著這種美麗生物的考察數量,從400頭,到300頭,到200頭,到不足100頭 ,到13頭,最後在“0”那裡定格。

白鱀豚難尋以後,成為學科組組長的王丁,“被迫”走入研究的下半場,將精力投入到了另一種淡水豚類,長江江豚的保護中。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物種保護,延緩它們在地球上消失的速度,也是在保護長江。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著長江生態的健康狀況。”初夏的江城多雨,天地灰蒙蒙一片,王丁的臉就如水汽氤氳下的城市,深沉又凝重。

生活在白鱀豚館的長江江豚

7國專家組隊搜尋白鱀豚

38天未發現蹤跡

駕車從南望山西路拐入一條小路,一直向上走,山坡上是白鱀豚館。

27年歷史的場館看上去有些老舊了,四下樹木蔥蘢,到處是這種吻部狹長動物的印記,門口的雕塑,玻璃上貼的圖標,宣傳畫,標本。

但是也只有這些了,白鱀豚館內沒有白鱀豚,生活著的是江豚。

白鱀豚館俯瞰圖

十二年前的8月8日,英國《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發表報告,宣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王丁說不清楚自己什麽感覺,“王丁,你們怎麽把白鱀豚保護沒了?”他常常聽到來自別人的質疑,用“難過”兩個字來形容太輕了些。

現年61歲的王丁,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後,進入水生生物所工作,一直從事白鱀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

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參考的是由王丁帶隊的一次國際聯合科學考察。

那是一次中外合作的大規模科學考察。40多名隊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 德國、加拿大7個國家,參加考察隊的部門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瑞士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瑞士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EAWAG )、日本國立水產工學研究所、美國Hubbs海洋世界研究所、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西南漁業研究中心、洪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石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以及銅陵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等。

考察的時間開始於2006年11月6日,先從武漢上行到宜昌,再下行到上海,最後返回武漢。在長江白鱀豚的整個歷史分布範圍約1700公里的乾流中,他們運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聲學監測設備等儀器。

2006年12月13日,蒙蒙細雨。長江邊上,“科考1號”和“中國漁政42003”兩艘考察船停在了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碼頭,38天的考察結束了。來回3400公里的航程,他們沒有發現白鱀豚的蹤跡。

考察結果公布的一年後,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2006年的科學考察

後白鱀豚時代

江豚“保種”計劃

“本次考察沒有發現一頭白鱀豚結果令人失望,……另外本次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考察隊員們一致認為如果長江環境繼續惡化,10年後長江江豚的狀況極可能象現在的白鱀豚狀況一樣,僅可見於極少數江段。

考察結束後的第二年,王丁在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如是寫道。

他們開始拯救長江江豚。

江豚和白鱀豚同是鯨目豚科,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哺乳動物。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保護級別為“極危”。個頭比白鱀豚要小,膚色黝黑,嘴巴的弧度很長,正面看上去像是在微笑。

“江豚數量下降特別快。90年代以前,大概是每年以1.5%的速度下降,到2006年以前,6.5%左右,到2006年到2012年期間,是13.7%,它在不斷地加速下降。”王丁說。

2012年11月至12月,原農業部牽頭實施了長江淡水豚的考察。初步估算,長江乾流江豚數量約為500頭,鄱陽湖約為450頭,洞庭湖約為90頭,總共約為1040頭,此次考察之後,原農業部在武漢召開會議,研究江豚保護,王丁提出要立刻對長江江豚開展“保種”。

當年針對白鱀豚提出來的保護框架,如今運用在了江豚身上。“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研究”,三大保護措施,曾在1986年召開的“淡水豚生物學和物種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由白鱀豚研究組的專家們提出。遺憾的是,當時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最佳的保護時機已經錯失了。

“我們現在可以說,這三大保護措施,為江豚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就地保護方面,已經成立了八個豚類自然保護區了,“保護區會延緩它們滅絕的速度”。遷地保護種群的江豚數量達到了120頭,為避免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定保障。

在人工飼養方面,2005年,江豚“淘淘”在水生所出生,現在已經14歲了。2016年水生所和天鵝洲保護區聯合技術突破,在網箱環境中繁殖成功了“貝貝”。2018年6月2日,第三頭人工繁育的江豚F7C在水生所出生,“長得非常好”,今年6月,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啟動了為它征集名字的活動,它的名字將在今年10月24日“世界淡水豚日”對外公布。

王丁(左三)與白鱀豚淇淇

全面禁捕時代來臨

白鱀豚可歸矣

長江全面禁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以及王丁和同行者們呼籲了很多年。

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他們終於等來了。

“這很困難,有很多事情要考慮,比如長江邊上生活著這麽多漁民怎麽辦,可是我們確實需要這麽做了。”不管是從生態保護,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講,此事已不容忽視。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長江流域水域面積佔全國淡水總面積的50%,但長江乾流捕撈產量卻隻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單純從經濟的角度上來講,這個產量沒有什麽意義了。”

但是對於養殖業來說,養殖品種每隔幾代需要另外的種子進行扶壯,扶壯要優質的野生資源來完成,“而我們國家最優質的漁業種子資源在長江。為什麽我們不把長江禁漁,把優質種子資源保存下來,為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基礎,同時也能保護長江其它水生生物。”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公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今後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乾流和重要支流將實施10年禁捕,到期後再重新評估是否放開捕撈。

關於長江生態保護的意識,在近幾十年裡,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王丁說。第一個階段是剛剛改革開放時,“大家一門心思求發展,那時談論保護的問題,沒人聽也沒人理。”第二個階段,“你說,別人會禮貌點頭,覺得你說得有道理,但是不會做什麽。”第三個階段,“你說,別人會認真聽,也會認真做一些事情。”

“我覺得我們可能要進入第四個階段了。那就是你不用說,別人也會找上來。”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越來越成為了共識,“最近幾年,各地都很重視長江保護工作,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主動來找我們,希望能從科學和技術上提供建議。”自嘲研究珍稀動物,自己也變成“珍稀動物”的王丁和他們的團隊,伴隨著長江生態保護的推進,可能也將從寂寥的狀態轉為熱鬧。

白鱀豚和江豚,在這個偌大的地球上僅僅生活在長江。“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我們不僅僅做物種保護,我們也通過保護它們,保護長江。而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基礎。”

2018年4月,環保志願者在安徽蕪湖拍到的一張疑似白鱀豚照片。儘管由於照片模糊,目前還不能確認是否真是白鱀豚,只能判斷為疑似,但這是一個好的信號。

也許,有一隻白鱀豚躍出水面了呢。

更多閱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