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在殺死華語樂壇?

作者|葉春池

編輯|李春暉 

資本紅利無數,粉絲熱情無匹,為何華語樂壇漫長的水逆期,就是過不去了?

以“歸國四子”為代表,他們的歌曲都是國際製作,數字專輯動輒銷量上百萬,隨隨便便就能進入iTunes榜單。 

然而,即使偶像歌手的數據被粉絲衝得這麽好看,卻絲毫經不起大眾考驗。一旦真正說起歌名,就會發現它們的傳唱度根本出不了飯圈。

這些流量歌手居然普遍沒有一首具有大眾傳唱度的代表作,這就讓我們的KTV瞬間成為一台小型的時光機。

瞬間回到十年前。大家唱的還是那些老歌,周杰倫、蔡依林、林俊傑、王力巨集這些歌手不僅佔據你的青春期,人到中年的大家還是在靠這些歌度日。即使這些人當中已經有很多人幾年才出一次新歌。

翻開新歌榜單,有的歌乾脆沒聽過,有的聽過幾句也不會唱,要是有人點了一首《青春修煉手冊》,已經可以算是時尚的弄潮兒。大家不是不想緊跟時尚,而是根本不知道現在的新歌都是什麽。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新歌,也不是沒有新的歌手,只是沒有強力的管道為這些新歌服務,粉絲也是空有一顆打call的心而無處發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華語樂壇新歌荒的問題,還是得找到新的打歌方式和宣發陣地。 

為什麽我們還在聽十年前的音樂

婦孺皆知、人人會唱的真正華語樂壇天王,止於周杰倫。此後華語樂壇式微,再無天王。隨著多樣化的新媒介普及,文化也隨之碎成一地。無數亞文化、小族群崛起。多元文化時代是沒有天王的,即便是老“天王”、“天后”們出新作,影響力也遠不能和此前相比。

近些年隨著音樂綜藝和選秀的大火,好像讓音樂產業重回大眾視野,開始翻紅。但細心的觀眾很容易發現,我們喜歡的還是那些老歌,我們再次喜歡的還是那些經典的歌手。再新銳再熱門的音樂節目,不過是反覆消耗華語樂壇過去二十年的經典遺產。 

以《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為代表的頂級電視音樂秀,實際上突出的也都是老歌,大家都以唱經典歌為主打。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這些年由唱片轉向互聯網,音樂產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其他娛樂品類,如電影、電視、遊戲等。

所以對於觀眾來說,只能被動的欣賞和接受這些老歌。

至於新人則大多數缺乏作品的支持。最明顯的,《偶像練習生》已經結束兩個月,除了在綜藝節目裡露臉之外,沒有任何有力的音樂作品,空有人氣;而有創作能力的新人們通常因為沒有人氣,根本沒有直面大眾的機會,畢竟運作新人新歌還是存在不少風險。

以《中國好歌曲》為例,這檔專注原創音樂的節目也曾推出過諸如《野子》之類傳唱度不錯的新歌,但收視卻跟隔壁唱老歌的《中國好聲音》無法相提並論。因為各種原因,這個節目已經連續三年落空,這期間《中國好聲音》仍然舉辦的紅紅火火。 

表面上華語樂壇越來越好,各方面越來越正規。可對於觀眾來說,我們還只能聽十年前的音樂,這是不爭的事實。去年,因為《中國有嘻哈》走紅了嘻哈音樂,但在期末大考的跨年晚會上,嘻哈歌手最好的收視成績,還是和鄧紫棋合唱一首老歌。 

新歌都去哪兒了

如果不是翻看資料,硬糖君也沒有想到,音樂人每年居然產出這麽多的新歌。據《南方周末》整理,國內每年新歌產量大概在10萬首左右。這就納悶了,這麽多新歌,都去哪兒了?

以這兩年為例,不少一線歌手其實也都發了新歌,只是除了粉絲大眾很少知道。去年樸樹發行了《獵戶星座》、張惠妹發了《偷故事的人》、林俊傑《偉大的渺小》、陳珊妮《戰神卡爾迪亞》、李宇春《流行》、竇靖童《Kids only》。

這些還算是比較流行的歌手,都悄然無聲的發了專輯,卻再難出一首主打歌,更別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人了。

在實體專輯時代,整個市場還擁有一些比較權威的音樂榜單。唱片公司也會選出一到兩首主打歌,在電視台、電台進行強力宣傳。那個時代,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只要關注榜單,就能華語樂壇盡在掌握。 

但隨著實體專輯的消亡,數字音樂的崛起,權威的音樂榜單也慢慢消失。本就缺少打歌平台的音樂市場,再也難以建立和用戶之間的強聯繫。

由於市場體制的不同,我們歌手的打歌還停留在一年一度的跨年晚會,頂級的就是春晚。歌手為了保險起見,唱的還不一定是新歌。各大榜單的影響力也有所下降,音樂平台的榜單幾乎就是個擺設。不然就是在綜藝裡唱那麽幾句,效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一向能誕生國民金曲的影視劇,在這幾年也不太能打。網絡時代,影視劇金曲也沒了曾經的影響力,大家追劇都習慣跳片頭片尾了。一部劇火一首歌的情況不再常見,這幾年也就出了一首《涼涼》。

甚至連王菲都玩不轉了。《致青春》、《匆匆那年》的時候大家哭喊著“啊啊女神真好聽”。去年大家紛紛皺著眉頭懷疑,王菲到底在麻將桌上欠了張一白多少錢啊,要這麽掏心掏肺地給他還?

金曲傳播的管道在銳減,對於新人來說,更是沒有出頭的機會,除非你是竇靖童,不然幾乎沒有什麽上台機會。抖音上的神曲為什麽這麽火,無非還是複製了彩鈴時代那種病毒式傳播,見縫插針,侵佔你的聽歌時間。 

怎麽讓有價值的新歌可以更有力的傳播,成了整個行業的痛點。 

誰來為你的愛豆打歌 

今年被稱為偶像元年。偶像養成類節目勢如破竹,當大家還不能理解,為什麽粉絲們可以真情實感地為選手集資超過千萬時,粉絲其實欣喜萬分:終於找到一個可以有理有利供養愛豆的機會了!

參與感是粉絲經濟最重要一環。對於現在的偶像市場來說,粉絲經濟的土壤已經日漸成熟,粉絲從不缺執行力,缺的只是一個為愛豆打call的機會。 

在音樂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音樂產業體系和粉絲經濟的成熟,韓國和日本催生了很多的打歌節目。韓國的打歌節目更是數不勝數,三大公共電視台都有開設同類節目。如KBS的《音樂銀行》、SBS的《人氣歌謠》、MBC《Show音樂中心》等。

隨著偶像產業的發展,今年各大平台都在策劃像《人氣歌謠》這樣的打歌節目。試圖突破新歌沒有平台的困境,而和直播平台的合作也成了宣傳新歌的利器。 

比如花椒就製作了一系列原創綜藝節目來為歌手打歌,像《一起睡bar》《沙發音樂會》都是綜藝+打歌的模式,讓觀眾更直接的聽到歌手的新歌。

直播平台打歌有天然的優勢。直播從誕生起就是最直接的粉絲經濟的體現,直播的形式也能讓歌手和粉絲零距離的交流。花椒直播會根據粉絲的喜好和特點,讓粉絲有一種“與愛豆共存亡”的參與感,這種最直觀的互動也只有直播平台可以做到。

這些新的方式讓觀眾聽到新歌,會為華語樂壇增加新的血液,只有不斷的有新歌和新人的加入,整個華語樂壇才能良性發展。而對粉絲來說,找到一個可以公開透明為愛豆供養的平台,並且可以增加愛豆的影響力,才是他們打call的最佳原動力。從這點來看,提供音樂宣發的直播打歌平台極有可能會成為粉絲下一個供養出口。

在“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一系列後續發展中,不少人和硬糖君討論過“國內是否有偶像土壤”的問題。 

在硬糖君看來,中國的偶像底層基礎已經在日韓的影響中充分完成積累,現在缺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缺的是晚會和綜藝以外的唱跳舞台,否則偶像只能去演戲。而誰能真正構建這個唱跳舞台,誰就有機會在未來的粉絲經濟中分走最關鍵的一塊蛋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