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湖廣填四川”是真的麽?歷史上四川移民構成遠不止這麽簡單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棉花

儘管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區,但四川的歷史竟然是一部移民史。今天看來豐饒多產的天府之國,從遠古時期開始就不斷接受著來自各地的移民,讓川渝文明變得多彩。這當中也有著不少的歷史傳說,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湖廣填四川”的歷史。

不知他能不能才遊長江水,又食四川竹

正是這場綿延明清兩代的移民運動,構成了今天四川盆地內的人口組成和文化樣貌。不過“湖廣填四川”這個名稱的出現相對晚近,僅僅用這樣一個詞語來形容兩代的四川移民構成也失之偏頗。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湖廣填四川背後有什麽更豐富的細節。

蜀道青天蜀平地

君侯一心即難易

要講清楚移民問題,一個必須先交代的地理條件,就是移民前往目的地的路徑。四川盆地是中華大地的一個異數。它被四周的大山死死圍住,無論從什麽角度來看都是一個極為獨立的地理板塊。想要進入這個板塊,能選擇的路徑非常有限。

在長城以南、騰衝線以東的中國

有兩塊相對獨立的地區

兩廣為主體的嶺南

和被山地從四麵包圍的四川

第一條通道就是翻山越嶺從陝西進入四川的蜀道。

此前的文章我們曾經介紹過蜀道的主要結構(見文末擴展閱讀)。蜀道的兩個關鍵性的節點,就是漢中和廣元,其中漢中的價值尤其高。

在關中盆地與四川盆地之間的兩大樞紐

漢中是總樞紐

廣元是進入川西的門戶

被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中,是溝通陝西和四川的險峻山路中最大的轉運站站。無論是中原政權想要進圖四川,還是偏居四川的政權想要打出來,漢中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漢中對四川政權的重要性可能還要高一些,這是因為南側的大巴山比秦嶺低矮,一旦漢中在北方人手裡,川人的地利就明顯弱了。

從秦嶺的北面前往米倉山、大巴山的南面

傳統上的八條蜀道

有七條都要經過漢中盆地

(陰平道除外)

只要尚有余力,雙方都會盡可能早地把漢中據為己有,並且將之軍事化以增強其優勢。由於軍事的需求,走漢中蜀路線線的移民,大多數都是軍事人員。他們擁有更高的組織性、紀律性和目的性,攜帶的家眷也相對較少,體現在每一戶的規模上,就是人數較少。更重要的是,這些士兵可以來自五湖四海,而往往沒有確定的籍貫。

秦入巴蜀可以說是

武裝集團較早的一次成規模南下四川

當然,由於一些外部因素導致這些士兵突然“被”變成“老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這種獨特的現象後文會有交代。

然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對於很多平民移民來說,走蜀道的成本太高。漢中過於軍事化的氣氛也會讓平民覺得不舒服。這時候就只能選擇第二條通道:東西向的長江水道。

相比南北向的翻山越嶺

向東坐船是可以一路到海邊的哦

重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樞紐。

儘管自從重慶直轄之後,重慶人對“四川”這個概念的認同感越來越低,但不可否認的是,重慶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組成部分,談及四川不可能撇開重慶。所以這篇四川移民問題,還是要帶著重慶一起說,還希望霧都的讀者理解。

重慶是四川盆地的東出前線,憑借長江水道和中華文明的主舞台溝通。大一統王朝想要開發四川,經重慶走水路是相對更有成效的選擇。四川地方政權若想偏居一隅,重慶也是必須要守的。

繞不開的

在移民移動的路線上,重慶更多是扮演著一個川東前出門戶的角色,對接來自湖南湖北的移民。從這一條路線進入四川的移民相對走蜀道的軍事移民就有了另一些特色:平民化、大戶型、集中來自兩湖地區。

考察歷史,正是這群移民帶來了“湖廣填四川”的典故。

縱使肩頭天不遠

也無生計問蒼皇

“湖廣填四川”的序曲開始於宋末元初,兵荒馬亂的年代。

蒙古軍隊南下四川,和川地宋軍耗了整整半個世紀,四川人口損失嚴重。宋末四川的600萬人口,到元初只剩下了60萬。由於失衡的男女比例和元末的戰亂,到了元末川人只剩下了40萬。富饒的四川盆地變成了地廣人稀的荒野。

宋末元初,四川就被蒙古人大肆屠戮了一番

元末明初又是一次...

明末清初更是一次...

巨大的人口損失給明代的移民留下了太空。抗元將領明玉珍從湖北帶兵二十萬進入四川,駐扎在四川盆地和湖北相接的前線重慶。這20萬士兵陸續又接來了滯留湖北的家屬,保守估計這一波移民有40萬之眾,和殘留土著人數相等。

明玉珍韓國後人來祭祖…

這一波大規模移民,也帶出了“湖廣填四川”這個歷史事件中最重要的地點——麻城孝感鄉。

今天很多對家譜感興趣的四川人還會說自己祖上是從”湖廣麻城“或者”麻城孝感鄉“遷來川地的。但是這個鄉很難在史冊中找到蹤跡。

直到上世紀末,根據李懋軍等的研究,人們才知道所謂的麻城孝感鄉其實是今天湖北黃岡市的紅安縣附近。這個鄉在歷史上曾經歸屬臨近的麻城,後來因為人口凋敝才被撤了鄉治,成為了消失在歷史煙雲中的名詞。

認一認位置

大量遷入四川的移民都以小小縣城為故地,顯然是不合理的。真正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第一,入川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這支軍隊的創始人徐壽輝和鄒普勝則都是黃岡人,都在麻城附近。沒有文化的底層士兵套用大帥的籍貫作為自己的籍貫省心省力。(《南溪縣志》的說法)

第二,為了逃避明朝廷的稅收,後來的四川居民往往幾戶冒稱一戶,共用一個籍貫和祖宗。年深日久,人們也就忘記了自己的真正籍貫。(胡世寧·《胡瑞敏公奏議》的說法)

從一開始就壞了規矩

這些明朝的居民,則是從明初洪武年間以後遷入四川的80萬兩湖移民。這些人主要起到的作用還是充實四川盆地內的人口數,完成四川的復甦。“成都故田數萬畝,皆荒蕪不治。請以遷滴之人開耕,以供邊食,庶少抒民力。”(《明實錄》)

今日川渝的人口相當於日本全國

很難想象整個四川只有百萬左右的人口

除了技術落後,便是殺的太多

這其中當然也有打散陳友諒舊部和為明軍攻打雲南作準備的意味,但絕非主要考量。

可惜前後120萬移民還是沒有讓四川恢復到宋末的人口水準和繁榮程度。甚至因為明末張獻忠的三次入川殘殺,四川人口又跌回了50萬。

張獻忠屠蜀

以及著名的殺殺殺殺殺殺殺

清兵入關後,從康熙十年(1670年)起,頒布政策鼓勵民眾向四川移民。大量楚人在這個時期沿著長江溯流而上進入四川,加上此前的湖廣人後裔,湖廣移民佔到了當時四川居民的40%以上。湖廣填四川看來是名副其實的。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考慮到四川土著的數量很少,即使加上這四成的兩湖人,還是有巨大的人口空檔。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

遺事如今人不記

網常猶幸立西川

讓我們把時間再退回明軍入川的年代。

當時明軍並非僅僅走長江水路入川,而是兵分兩路,從入蜀的兩條傳統通道分別派兵進入。走北側的陸軍,由傅友德率領,過蜀道後相繼攻下了廣元、江油、綿陽、廣漢,以至於成都。

傅友德帶的這一支步騎兵,便是來自河南和陝西的子弟。為了攻打雲南和防備少數民族,朱元璋又從陝西調兵數萬馳援四川,這些人後來也大多留下。先期進入的明軍,後來就駐扎在成都附近,成為了成都衛所的早期駐軍。

有外省人自北方來

伴隨陝西軍隊進入四川的,是他們來自北方家眷和親戚。“秦人隨大軍開辟,砍樹白其皮為界,施棚帳於骨髏瓦礫間”(《重修成都縣志》)這些秦人在遍地荒地的四川找到了不少土地資源,以至於繁衍生息。根據乾隆年間《綿州志》的記載,當時綿陽的陝西人佔移民的六成,川北的秦地移民數量可想而知。

隨著清朝移民潮的到來,移民的來源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根據清朝官方記載材料,在清代前期的約一百年中,來自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和福建的移民紛至遝來,再次陸續移入重慶和川中,少量移入四川西南部地區,填補了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不足。

一方有難,八方移民

儘管兩湖移民還是佔多數,但是其他地區的移民也已經形成了氣候。根據藍勇對各地方縣志的統計,發現到清朝中後期,四川全省的楚人在移民群體中其實已經被稀釋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緊隨其後的是來自嶺南和江西的移民。這些人很可能都是在緊張的土地供應中被迫離開家鄉進入四川圈地的。

再加上來自福建、浙江、貴州的移民,兩湖以外的移民比例高達66%。湖廣人在四川移民中的統治力好像也沒有那麽高。

成都附近地區的各地同鄉會館分布

似乎暗合了移民比例(來源:藍勇)

那為什麽“湖廣填四川”這個概念還是這麽深入人心呢?

這個文化現象的形成,很可能和這些移民的分布有關係:四川盆地裡最重要的兩大板塊成都平原和重慶嶺谷裡充滿了湖北來的移民,給造訪四川的人留下了兩湖人多的印象。

兩座核心城市決定著一整個區域

話語權就是這麽強大

這其實也是情理之中: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中最好的農業用地,又是省內雷打不動的中心,自然在早期湖廣人比例最高的移民潮中成為了移民的首選。而重慶則是接納湖廣移民的前線,又是明玉珍政權的首都,留下了深厚的湖廣底蘊,是兩湖人在四川的精神家園。

好地方誰都想來

湖廣人在四川人丁盡滅的歲月裡大舉進川,但是在後續不斷的外地移民中也逐漸被稀釋。可是憑借他們較早入川的優勢,湖廣人成為了四川移民的代表。

這,可能就是“湖廣填四川”的真相。

四川的湖廣會館

湖廣人在四川留下的印記最鮮活的體現,就是他們的方言對四川話的影響。從重慶萬州沿著長江和岷江一路向西,各地的方言只是在漸變,一直到成都為止。這裡就是四川現在主要的方言“湖廣話”的地盤。這種方言結合了古湖北話和北方方言、閩語、粵語的特點,由於現在成渝兩地的強勢而成為了四川方言的招牌。

但是從成都向西跨過岷江,方言開始大變(由於成都的影響力不斷增大,這個邊界還在向西南移動),這就是經常被成都人嘲笑的“南路話”。

這種方言的使用者,正是被不斷湧入的移民擠壓到川西南角的蜀人後裔。他們已經基本離開了四川的主要文化舞台,成為了移民的配角了。

參考文獻:

1.張偉. 近代四川移民及對社會構成的影響[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 24(12): 206-207.

2.黃友良. 明代四川移民史論[J]. 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3): 69-79.

3.藍勇. 清代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徵研究[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5 (2): 141-156.

4.梁勇. 清代四川移民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2011(4): 67-72.

5.周及徐. 從移民史和方言分布看四川方言的歷史——兼論 “南路話” 與 “湖廣話” 的區別[J]. 語言研究, 2013, 33(1): 52-59.

6.葛劍雄. 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J]. 尋根, 1997, 1.

7.黃權生, 楊光華. 四川移民地名與 “湖廣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太空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討[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 31(3): 111-118.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