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州烤魚”這麽火,背後是一座移民城市的新生

地點 | 重慶萬州

採訪者 | 陳鵬

《話說長江》:“沿長江北岸,又是一個房屋層層疊疊的山城,這就是萬縣,是四川、湖北交界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素有“川東門戶”之稱……”

紀錄片《話說長江》片段——萬縣

萬州,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這段1983年播出的《話說長江》中有描述,萬州,曾用名“萬縣”,隸屬四川,1996年9月,因三峽工程建設,由重慶代管,1998年更名為萬州區。

萬州地處三峽腹地,一條175米水位線,讓這座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城市蝶變新生。

麻麻辣辣,烤出來的好日子

《話說長江》:“長江之濱,萬州,故稱‘江城’,勤勞智慧的萬州人民創造出一種萬州人家喻戶曉的獨特美食——烤魚……”

千萬要忍住口水,來看美味的萬州烤魚

熱辣的火鍋最能代表重慶的秉性,離重慶230多公里,在萬州,老祖宗傳下來的烤魚更能反映當地的脾氣。我對萬州的認識也從餐桌開始。不需要酒樓的排場,不需要飯店的刻意,露天廣場上、河邊夜市裡,三五好友,點一桌烤魚,開幾瓶啤酒,文火慢燉中,透著生活的愜意。

華燈初上,萬州心連心廣場的烤魚城熱鬧起來。烤魚店老闆蘭桂芳是2002年搬遷到周家壩的三峽移民。

蘭桂芳:“移民前,我們家那個時候住的是土房子,條件很撇,政府弄了個市場讓我們賣烤魚,從最開始只有一個小門面,現在我們家有5個門面,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2000斤魚。”

許鍾元:“撒子味道?”

廚師:“香辣泡椒。”

許鍾元:“香辣泡椒要得。”

許鍾元家的烤魚店,算得上網紅名吃,從選料到烹飪,很是講究。

許鍾元:“就要找那種沒受汙染的水源,魚口感比較好,就沒有那種土腥味。當時我們到處去找糧食喂的魚,最遠的話都到貴州了。萬州烤魚的做法呢,主要就是浸泡、烤、燉。我們的精力啊,付出最多的,還是對口味的調製,這個品質是一直都沒有變。”

許鍾元對味道稱得上挑剔,這也讓她的烤魚店蒸蒸日上,每天的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食客:“今天我過生日。”

記者:“生日快樂。覺得這個烤魚味道怎麽樣?”

食客:“這個烤魚很好吃,很入味……”

如今,“萬州烤魚”不僅遍布當地的大街小巷,在全國的知名度也相當了得。“烤魚”也帶活了萬州的不少產業。

萬州區分水鎮川興村,一串串花椒鮮果掛滿枝頭,正在享用午後陽光的滋養,農民們也在為采摘做準備。徐地萬告訴我,這兩年,萬州烤魚賣得火,對花椒、辣椒等原材料需求旺盛,他就回鄉創辦了“萬野山花椒專業合作社”。

徐地萬:“分水鎮鎮政府幫我在那邊發展了200畝,是另外一個村,去年栽的,今年也開始投產了,那邊的花椒基地比這邊建設的好。”

2018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萬州“中國烤魚之鄉”。圍繞烤魚做文章,完善基地、打造產業鏈,制定烤魚產業標準,萬州區商務委服務業科譚遠康這樣跟我解釋,就是讓“烤魚”把萬州大大小小的農業產業珍珠一般串起來。

徐地萬:“我們舉辦烤魚節,推動產業的發展,連續幾年投入資金進行基地的建設,每年上千萬。”

寬寬闊闊,築起來的康莊道

每天開車下鄉買魚,許鍾元最深的體會就是路越來越好走。

許鍾元:“當時道路沒這麽好,好一點的是水泥路,偏僻一點的都是土路。”

記者:“可能以前這個車還需要坐輪渡是嗎?”

許鍾元:“是,輪渡的話還要排隊,特別是夏天,在河邊等,頂著40度的高溫,受不了。”

劉亞雄在萬州長江三峽項目部工作,他是老萬州人,也是橋梁建設的行家。從天天坐輪渡,到長江兩岸架起“飛虹”,其中的變化,他最有發言權。

劉亞雄:“修橋之前,從江北到江南,是非常困難的,很多車輛當時就在兩邊排隊,車、人,都是坐輪渡。”

1997年,萬州區長江一橋通車,“天塹變通途”,隨著三峽移民工程持續推進,一、二、三期,25萬移民在萬州安家,產業、住宅、工業園區不斷擴建,水、陸、空、鐵立體交通網絡迅速形成,萬州已是長江三峽的交通樞紐。

劉亞雄:“上面有座長江一橋,是4.2公里,下面有座長江二橋,是4.8公里。我們這座橋,正在城市的中間,對疏解南北的交通,是有很大方便的,對促進江南新區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駙馬長江大橋、萬州長江鐵路大橋、萬安大橋……九座大橋橫跨長江之上。老劉帶著我們乘車在橋上體驗,我發現,雖然沒了輪渡,但航道上的船隻依然繁忙。

劉亞雄:“長江蓄水以前,很多險灘,蓄水以後,這些險灘全部淹沒在下面了,航道寬了,通航大大的便利,現在像萬噸級船隊,從長江下遊能直接達到我們萬州。”

孜孜求新,向“東”看的新學堂

其實,從長江下遊直達萬州的,不只是滿載貨物的萬噸級船隊,在我看來,還有東部沿海發達省市的先進教育資源。

萬州南京中學為三峽移民而建,2000多名在校生中,1600多移民學生。2017年8月,該校正式成為南京市的對口支援學校,更名為萬州南京中學。

在互動錄播教室裡,初一六班的“擷英吐華閱讀主題班會”示範課教學正在進行,南京市外國語學校對口支援教師趙思達頭一天剛從南京過來。

趙思達:“其實我們很重視加強長三角和內地教育的一種結合,通過我們校際之間互相的溝通,能夠平衡我們的教育,也想借這個機會,做一個雙向的學習。”

2017年,南京市外國語學校為萬州南京中學捐助了一套互動錄播教室,萬州南京中學的老師不僅能隨時觀看南京市外國語學校的教學情況,自己上的課也能得到對方專家的點評。

校長趙萬平:“學生的變化成長很快,我們的高考中考,都不斷向前攀升,我們榮獲萬州區高中教學質量一等獎。也是我們學校辦學十年歷史上沒有的。”

不下雨的傍晚,我喜歡走在萬州的街頭巷尾,感受這裡的生活。濱江路上,體育館旁,點綴著一些精致、典雅的小劇場。

起初,我以為上面這是茶館,後來才知道,這是萬州區文化委和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合作的項目,周末有免費演出,呈現的都是三峽地區特有的藝術形式。

烤魚店老闆許鍾元:“三峽移民過後,水漲起來,真的有一點‘高峽出平湖’的感覺,面貌和整個的格局比以前要大氣的多,依山傍水的,我反正特別喜歡。”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從今天開始,中國之聲推出大型主題報導《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足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50多名記者深入偏遠鄉村、城市社區、工程現場、科研院所……蹲點調研,充分展現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充分體驗新征程上人民的奮鬥精神。

主創人員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岩

審稿:劉黎

記者:陳鵬

新媒體:柴婧、於子敬(見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